政策松绑人才短缺 基金专户大扩容待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0 08:00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路晓丹 姚博海 北京报道
9月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订《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配套规则的说明”,全面降低了基金公司开展专户业务的准入门槛,并将商品期货纳入专户投资范围。
新规发布伊始,多家中小基金公司已经开始筹谋进军专户;而有业内人士乐观预测,专户业务大发展的时机即将到来。然而,上周本报联合“和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数据截至9月8日早6时),受访者中仅有27.91%所持专户产品取得正收益;接近四成受访者认为专户投资对投研能力要求高,因此不会重点考虑购买中小公司的专户产品;超过六成受访者表示由于持有专户产品收益未达预期,未来不会继续购买同类产品。
在人才短缺、历史业绩欠佳,以及市场整体低迷等因素影响下,基金专户业务能否因这个政策松绑而实现质的飞跃,恐怕还需更多时间考量。
人才短板掣肘新规
本次专户新规最大的亮点,一为降低准入门槛,中小基金公司可以跻身专户;二为将商品期货纳入投资范围。但是,就目前来看,相关人才的短缺将直接制约新规效果。
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专户开展比较超前的公司大多开始研究将对冲工具引入专户。但是,据我所知,还没有哪家公司对商品期货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开展这方面业务一方面风险大,一方面要到期货公司挖人,真正成熟的产品,短期内很难出现。”
记者调查了解到,即便是南方、广发等大型基金公司,在目前的专户业务开展中也尚未过多涉及商品期货领域。
不仅商品期货这样的新领域开展业务缺乏人才,中小公司开展传统专户业务同样缺乏人才。
北京一正在筹备专户业务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我们正在积极地招聘做绝对收益的人才,主要想吸引券商、保险做绝对收益的‘熟手’加盟,公司也计划单独成立专户业务部门,但是一切刚刚起步,距离能够推出产品还有很长的距离。”
深圳一小型基金公司负责人也坦言,准入门槛的降低的确给了公司一个好机会。“我们正在申请资质,但具体做哪款产品还不好说。主要还是要先和一些老客户沟通,看看他们的需求。”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公募基金做到现在产品同质化现象的确严重,但我们也没办法,只能跟着大盘走。现在投资范围的扩大,至少给各家一个新的机会,但能不能把握住也是个问题。”
不过,专户业务未来可能成为一些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差异化市场战略的发展方向。纽约梅隆西部基金内部人士表示:“公司正在为开展专户业务做准备,我们对新规感到很鼓舞。”
易方达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公司负责专户业务投资的团队已近20人,其中既有从事传统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投资的专业人员,也有在海外从事多年量化投资,在股指期货和各种对冲基金投资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产品设计和量化投资研究方面的人员将是我们未来引入的重点。”该负责人介绍说。
业绩差 募集难
“8月22日—26日那周大盘涨了3%,我买的专户一对多竟然只涨了0.31%,我还以为我看错了。”一位基民跟记者抱怨。
摆在专户业务大扩容面前另一关键问题是,现有专户产品的业绩在市场整体下跌中,普遍不佳,难以赢得投资者的认同。《华夏时报》与“和讯网”近期联合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7.91%的持有人在专户产品投资上取得正收益,39.53%的持有人对专户投资能力不满,32.56%的持有人认为专户产品赔钱主要是由于市场下跌所致,亏损尚在接受范围之内。
而一组更加悲剧的数字是,超过六成的投资者下一阶段不想继续投资基金专户,仅有39.39%的投资者赞同专户投资仍然具有吸引力。
深圳某十大基金公司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专户目前很难做大规模,就一对多来说,现在不仅新产品很难募集,已有产品有的都要解散了。此外,专户对投资能力要求高,如果招聘明星经理成本很高,而非明星经理在专户做牛了通常也很快会跳槽。”
而专户发展目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专户并没有给基金公司带来赚钱效应。
国金证券基金行业分析师张剑辉分析说:“1-2年内的专户产品不可能实现太高收益,现在基金公司的产品还处于摸索期,人才储备也是个问题。因此投资者在购买专户产品时不能期望太高的回报。”
不过,也有基金人士对专户发展前景依然乐观。深圳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指出:“专户产品不一定就比公募对基金公司的业绩贡献小,关键是要有渠道,有行情。”比如说,一只2亿的专户和一只10亿的公募产品作比较。如果市场大涨,2亿元翻了一倍,按照10%收取业绩提成,基金公司将获利2000万;而一只10亿的公募产品翻一倍,管理费收入最多仅多1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