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基金股权转让升温 各路资本竞相涌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01:02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涂艳

  作为“食物链”的最顶端,基金公司的大小股东们带着些许神秘。而伴随着近两年来深陷发展瓶颈的基金行业,资本的蜂拥而至及各种无言的退出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

  早已令人有些“麻木”的华夏基金(微博)股权终已落幕,而它却似乎重新点燃了人们对各类资本游走于基金行业关注热情。悄然的股权变动在今年的圈中显得尤为密集,是“生意”不好做,资本运作需要、股东短视化的浮躁,还是出于无可奈何的平衡呢?

  华夏股权大幕落下

  年内最大的股权变动案例当属拖延近3年的华夏基金,业内龙头老大。

  11月8日中信证券公告,华夏基金剩余的20%股权也已完成挂牌,受让方分别为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各受让10%的股份,受让价格均为16亿元。至此,一波三折的华夏基金公司股权终于落下大幕。

  自2009年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后,先前的唯一股东中信证券,将华夏基金的股权比例调整到监管要求就被正式提上日程。而此后虽然了屡次收到监管督促,华夏基金也因此暂停了一切新产品的申请,但股权转让问题却悬而未决。

  终于在今年5月,随着中信证券出售资产和董事会决议两则公告的发布,华夏基金股权转让问题终于进入实质解决流程。公告显示,中信证券拟通过挂牌方式转让所持华夏基金51%的股权,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仍将持有华夏基金49%的股权。

  在接下来的近半年里,华夏基金51%的股权被分作5份,分别为11%,10%,10%,10%和10%,分两次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8月,包括一家外资机构在内的首批3家受让方水落石出,其中,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华夏基金11%股权的意向受让方,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投资公司获得华夏基金10%股权的意向受让资格,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加拿大鲍尔集团)获得了华夏基金另一个10%股权的意向受让资格。

  而就在上周,第二批最后两家意向受让方出炉,包括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分获另外两份10%股权。至此,51%股权转让对价达83.44亿元,较此前中信证券给出的资产评估价值75.63亿元出现10%的溢价。

  完成了股权转让,停发产品许久的华夏基金终于有机会面对规模不断缩水的事实。据统计,今年3季度时,华夏基金公募资产管理规模已经从二季度末时的2215亿元缩水至1899亿元,而其与易方达和嘉实基金(微博)的规模差距也在缩小。

  随着股权问题的解决,华夏基金早已准备的多只新产品可能在明年上报,新一轮的发展大幕开启。而据业内人士推测,由于此次股权变动后,中信证券“带头大哥”的地位难以撼动,小股东结构多样化且多为实业背景,华夏基金人员的稳定性和业绩的持续性将不至于受到影响。

  仅新华一家获增资

  除了行业老大华夏基金外,年内有多达9家公司完成了部分股权变更。而在包括长盛、中邮、银华、建信、光大保德信、申万菱信、东方、新华和平安大华等9家公司中,仅有新华基金一家获得股东的“大方”增资。

  数据显示,新华基金三季度末管理资产规模为61.2亿元,相比二季度末时的59亿元略有增长,而在60多家基金公司中排名也相应上升2位。

  同时,其偏股型基金整体管理业绩在三季度时排名第二位。新华今年较为领先的成绩也使之成为十家股权变动公司中唯一获得增资的公司。

  公司10月28日公告显示,公司的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至1.6亿元,新华信托按原持股比例增资2880万元,陕西蓝潼电子投资有限公司按原持股比例增资1800万元,新增股东杭州永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认购出资1320万元。至此,公司出现一位持股比例为8.25%的新任小股东,而原先上海大众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由22%降为13.75%。

  相较而言,其余9家公司则无一例外没有逃出规模缩水的行列,其中,中邮基金更是由于年内业绩排名倒数,规模较年中时缩水幅度超过17%。

  股权更迭聚北京

  按地域来看,年内股权变动似乎更多集中在北京地区。10家公司中就有7家公司注册地在北京,而一贯因公司“小而乱”备受诟病的上海基金公司却并没有在今年的股权更迭中唱主角。

  短短一月间,包括中邮、东方和新华三家北京公司发出股权变动公告。

  其中,东方基金挂牌价3960万元转让18%股权,最终在12780万元、溢价223%的价位转让,而接手人正是渤海信托。

  公司10月13日公告,该公司原股东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18%股权转让给渤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本次股权转让后,该公司股权结构变更为: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46%,中辉国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8%,渤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18%,河北省国有资产控股运营有限公司18%。

  而就在11月1日,中邮基金公告,原持有24%股份的中泰担保不再为该公司股东,首创证券将其所持有的中邮基金5%的股权转让给公司另一股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此后,公司的股东及持股比例分别为——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47%;中国邮政集团公司29%;北京长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4%。公司股权集中度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唯一一家深圳公司,也是年内刚成立的新公司大华平安竟也出现在股权变动之列。公司1月28日公告了大股东平安信托将其3.3%的股份转让给最小股东三亚盈湾旅业有限公司。转让之后,其股权结构变更为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60.7%,大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5%,三亚盈湾旅业有限公司14.3%。

  合资公司占半数

  在中国目前的68家基金公司中,合资基金公司的家数早已远远超越内资公司。而合资基金公司非但没有带来“给力”的剧变,更在“食洋不化”与公司中外股东暗自角力的质疑声中蹒跚前行。然而,在当下的市场与行业环境中,中资基金并没有此前想像中的股权稳定,在基金业的“围城”中,我们或再难以“股东”的国籍来判定一家公司的未来。

  此次映入视野的10家公司中,华夏、银华、东方、新华和中邮当属中资公司,而长盛、建信、光大保德信、申万菱信和平安大华则属于合资公司。

  其中,除了华夏因监管要求而被迫变更股权外,其余四家中资公司都因各种原因“主动”变更。然而,其余5家合资公司中,仅有长盛和申万菱信出现外资股东的“进退”。

  其中,出现在年内较早时期的是申万菱信,3月公司公告,原公司外方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33%股权转让给三菱UFJ信托银行株式会社,因股权变动,公司中文名称由“申万巴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申万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其实近年基金公司作为众多资本竞相加入的标的,股东之间的博弈存在于每家基金公司之中。之前讨论的合资基金公司的股东冲突或许仅是一面之词。有机构统计,目前在筹备中的各类基金公司多达二三十家,而不少原先的股东则四处寻找下家,选择退出了行业。

  寻找长线投资者

  有人说,只要牌照一日存在,基金就一日不缺投资者。

  然而,在越发密集地资本进出之间,基金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们和原先团队的更新频率可谓正在加速。是基于“生意”不好做,资本运作需要、股东短视化的浮躁,还是出于无可奈何的平衡呢?

  一位国内基金公司营销总监坦言,虽然牛市更甚,但是即使在近两年行业并不景气,总有几家公司连续亏损的过程中,却不乏包括中外资本大举挺进。

  根据业内较为统一的口径,目前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上下基本可以维持生计,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缓慢的上涨。

  据统计,截止到9月30日,国内64家公司中就有20家的管理规模在百亿元之下,这意味着如果该公司非公募业务可供补给之外,公司很有可能当年入不敷出。这也正是不少小公司股东急于寻找下家的主要原因。

  “在放开审批通道后,今年基金公司盲目的加速新品上线已经造成后果,那就是很多公司发一只亏一次。”而对于聚集了智商和情商几乎最高层的基金公司领导者们,难道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业内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曾坦言,目前多数基金公司注册资本金都不超过2个亿,参股不过几千万,对于很多实力大资金而言绝非大数目。然而,正是由于很多机构的“心急火燎”地跳入行业,3年内的总经理任期内如果没有创造价值,那必然面临下课。

  可悲的是,在基金公司在宣传“价值”投资理念的同时,他们自身却缺乏具备较高容忍度的长线投资者。

  除了行业短期没有赚钱效应,和股东较为没有忍耐力的“投机”行为,业内人士认为,股东的变更也不乏他们之间内讧和博弈的结果。现实中确实存在不少基金公司股权发生变动后,人员变动非常巨大。而对于股权变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则更是不能一概而论。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