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系基金银行股东持股独大 民生加银股东发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7 22:38 来源: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尚志科

  股市寒冬,银行系基金公司却展现了久违的发行能力,但这次的主角并非国有行系公司,而是在基金发行领域一直默默无闻的民生银行和民生加银基金。

  2011年11月23日,民生加银公布了新基金民生加银景气行业股票基金的募集结果:31.99亿元,创下半年来新基金募集规模新高。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期,建信基金公布了其建信恒稳价值混合基金的首募规模结果——8.68亿元,只有民生加银景气行业的1/4,建信基金为四大国有银行系公司。

  新基金发行靠大股东帮忙,一直让银行系基金公司备受诟病。民生加银也受到市场的质疑,是否找帮忙资金?打开申购后规模会不会缩水?

  对此,民生加银基金董事长万青元(微博)11月23日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此次新基金发行没有做任何合作的准备,并没有冲量的动作。2.3万个认购客户,90%多都是个人,应该是比较实的。”

  大股东助推民生加银

  对于民生加银景气行业发行规模高于其他基金,万青元表示有三方面原因:“首先,这充分体现了民生银行的渠道价值,连银行自己都没有想到能发这么多;其次,目前处于相对底部区域,市场时机比较好;此外,市场对公司新构建的管理团队比较有信心。”

  不过,据报道,民生银行曾下发一份内部认购民生加银景气行业基金的倡议书,建议民生银行员工按级别认购民生加银景气行业基金,认购额从5000元到8万元不等。而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将此次民生加银新基发行定性为“政治意义大于业绩考核”,要求各机构必须完成总行下达任务。

  对于这种改变,业内多认为这或与前任董事长杨东在民生银行系统内话语权不够有关,其未有总行工作经历,而8月份新上任的董事长万青元来自民生银行总行,并仍兼任民生银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对民生加银的渠道销售带来很大的变化。

  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现在公司新基金发行难以再依靠大股东渠道来冲规模,同时在渠道费用上也与其他基金公司一视同仁。”此前,某国有银行客户经理就曾对记者表示:“每次股东的基金公司发新产品,大家都很抗拒,但是背着那么多任务又没办法。”

  近期,几家大银行在制定2012年基金托管计划时都有意压缩托管数目,每月仅托管2只左右的基金。这或许会给银行系基金发行能力带来更大的影响。

  股东看重资产管理平台

  即使大势黯淡,银行系基金公司背靠大股东总能在发行上出彩,但这种现状在改变。

  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对记者表示:“国有银行系基金公司高管由于同时是银行股东的员工,所以表现低调,这也决定了这些公司的风格不会太激进。在公开场合也很难觅到他们的身影。”

  这或许也导致银行系基金公司内部公司治理和高管稳定性有较大分化。

  成立以来四大国有银行总经理都未发生过变动,而其他银行系基金公司总经理都发生过变动。如浦银安盛的钱华2010年12月底就任,交银施罗德2011年1月迎来了战龙,招商基金(微博)2011年10月正式聘任许小松为总经理,民生加银新任总经理还未正式公告。

  “相比银行系股东的收益,基金公司所能带给他们的回报是可以微乎不计的,但是股东更看重公司的相对增长率,有增长的预期。”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分析。

  不过,股份制银行控股的基金公司高管却更为张扬,比如万青元曾在微博(http://weibo.com)上悬赏5000元竞猜首募规模,为新基金发行造势。银行系股东对基金公司的帮助还有哪些?怎么看银行系基金公司与其他股东控股公司的未来发展?

  万青元对记者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认识到传统业务靠存贷会面临挑战,将来转变方向就是资产管理。而基金公司正是资产管理的平台。”在他看来,未来银行转型很大部分要转到资产管理,提前打造一个资产管理团队,对银行未来的价值还是很大的,但现在其重要性还看不出来。

  银行系基金公司未来可能出现的特色,一是债券投资,银行做债券的经验比较强,对基金公司会有帮助;二是银行跟上市公司联系相对紧密。正因如此,即便基金公司亏损运作,银行系股东仍加以支持。

  如民生银行2011年中报数据显示,民生加银2011年上半年净亏损1373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8.20%。此外,浦银安盛上半年亏损577万元。2010年,民生加银和浦银安盛分别亏损5490万元和3932万元,而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招商和建信等公司净利润都在1亿元以上,交银施罗德以3.57亿元的净利润在60家基金公司中排第9。

  万青元对此解释称:“毕竟基金公司很弱小,但未来价值很大。要想让基金公司的价值体现,不能急功近利。对于任何股东,做资产管理业务的基金总有投入期。”

  银行系基金“一股独大”

  “好的,董事长!”“放心吧,董事长!”“保证完成任务!”这是记者亲见一位国有金融机构总经理与董事长通电话时,郑重其事地表态。

  这在国有金融企业控股的公司中,并非个例。而其董事长的话语权与现有8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极为类似。这些公司董事长大部分来自银行系股东方,且银行股东均占第一大股东位置。

  据晨星统计,券商系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47%,且持股集中分布在45%—55%,信托系分布在40%—51%,相比之下,银行系的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62%,股权更加集中。“原因之一是银行系基金公司是清一色的合资背景,这样就可以突破对中资股东49%的比例限制。”

  除大股东,银行系第二大股东基本上都是外国资产管理行业大型业者,包括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法国巨头安盛、瑞士信贷等。晨星分析,这是由于银行系基金的成立时间比较晚,在股东的选择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性。

  继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中银基金管理在2004年成立,随后2005年又诞生了三家银行系基金公司。银行的加入,加强了基金公司的渠道能力。作为传统的基金发行主渠道,银行系对子公司新产品历来都是倍加庇佑。

  记者统计发现,8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平均每家管理着14.25只产品,平均每家基金公司管理规模264亿元,低于64家基金公司平均330亿元的平均规模。不过,这些公司大部分成立于2004年至2008年,这期间28家基金公司目前平均管理资产规模为182亿元,不难推测银行系基金占据了渠道优势。

  但在银行系基金内部也存在着较严重的不平衡。规模最大的工银瑞信526亿元,排名第11,交银施罗德和建信也在400亿元左右的位置,而民生加银与浦银安盛三季度末资产规模各只有22亿元和14亿元。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