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FII箭在弦上 初始规模对市场影响有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9 14:42 来源: 《财经》杂志虽然搭建了香港人民币回流渠道,但RQFII初始规模对市场影响有限,无论对香港还是内地,都只是象征性举措
《财经》记者 莫莉 发自深圳 曲艳丽 发自北京
12月13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八》(CEPA 8),其中在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方面达成协议,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方式投资境内证券市场。
仅三日之后,12月16日,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外管局就联合发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下简称《试点办法》),允许其香港子公司在符合一定条件后,开展RQFII业务,首批启动额度为200亿元。
消息人士透露,《R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及操作细则》(下称“投资细则”)也有望在近期推出。多位中资基金公司在港公司高管预计,投资细则出台时将有两个月至三个月的筹备期,因此真正的基金发行预计会在明年3月。
RQFII(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即直接以人民币计价在境外筹资以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区别于QFII以美元募集资金。若RQFII启动,意味着人民币将开始打通回流通道,有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静待细则
《试点办法》规定,首批启动的200亿RQFII额度,其中不低于80%的额度将投资于内地债券市场,不高于20%的额度投资于A股市场。截至2011年12月8日,在港人民币金额达到6250亿元,RQFII额度占3.2%。
据悉,出于公平原则,在香港获得相关牌照的20余家内地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有望平分200亿元的初始额度,其中中资基金公司8家-9家,中资证券公司12家。
前述消息人士称,投资细则基本敲定,唯留少数技术细节待勘定。其中尚存分歧的技术问题包括:RQFII申购赎回的频率、能否发私募产品、投资范围是否存在扩大的空间、能否可做回购等。
RQFII的制度设计多比照QFII,其中申购赎回中的频率和征税机制是集中讨论的问题。按照外管局的相关规定,QFII每月根据申购赎回的轧差净额,只能进行汇兑行为一次,为与之匹配,多数QFII产品设计时申购赎回每月一次。
这一规定,对于以机构投资者和自营资金为主的QFII尚可,但是对于以香港零售个人投资者和少数贸易结算户为主要客户的RQFII来说,并不现实。
“市场方面客户要求每日计价。”一名在港基金公司子公司负责人表示,希望监管层可以宽松设计,香港投资者和银行渠道都被“宠坏”了,都按国际化制度办事,按日计价。
此前参与过与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讨论RQFII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机构希望能以申购赎回的净额进行轧差,简化汇率计算,以及简化纳税环节,从而支持多次的汇入汇出行为。监管机构听取了机构的意见,但并未表态。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此事“有得谈”,可能调整为每月两次。
据悉,有的券商资产管理部门在调研中表示,希望产品能更灵活,预留部分额度给私募产品,而监管层代表对此并未应答。另外,参与调研的人士也对RQFII将来是否可扩大投资至“点心债券”(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二八开”的投资比例未来是否进一步向股票倾斜等均向监管层提出了疑问。
一位在港中资基金高管透露,数月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金管局到在港基金公司调研频密,对基金公司的筹备情况、投资运作方法,进行了广泛调研。
自2008年下半年,南方、易方达、嘉实和华夏等首批驻港子公司成立开始,迄今共有14家基金公司成立在港机构,并相继获得香港4号、9号资产管理牌照,允许在港提供资产管理和就证券提供意见业务。
中国证监会明确表示,RQFII会优先给有中资背景的基金管理公司及证券公司额度。“之前中资机构无法参加QFII投资,RQFII给了我们与海外大机构投资者同台竞技的机会。”上述基金高管称。香港的监管平台业已准备就绪,目前已能够处理RQFII以人民币额度管理的零售基金产品的申请。RQFII申请者应为在港营运的金融机构,需持有香港证监会“提供资产管理”的第9号牌照。
香港证监会署理行政总裁张灼华预计:RQFII的申请审批流程与以美元定价的QFII流程大致相同,但不会挤占现有的QFII额度。
投资吸引力疑问
消息人士透露,RQFII公募基金产品初步设计同国内一致,以1元一份额发行,而券商发行RQFII也是通过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份额、策略和模式与公募基金类同。
某基金公司国际业务总监表示:“2010年开始基金公司就纷纷向香港证监会上报相关产品,此后也定期报备。此前的产品设计是框架型的,细则出来如果留了较大的政策空间,不同产品间可能会有稍许差异性。”
易方达香港子公司业务发展部董事周美诗对《财经》记者表示,“8∶2的比例接近内地的债券类基金产品,RQFII产品也将由内地同公司的固定收益部来负责投研。”由于投资标的是国内市场,据了解,持此投研方法的基金公司不在少数。
而券商资产管理的产品与公募基金相比,更为灵活,如专户理财、私募、公募、PE等。“但是否比公募更具竞争力不好说。” 前述券商资管RQFII投资团队成员说,“RQFII可能会有公私募两种方式,产品设计仍不乏其他可能性,细则颁布后,允许范围内都会多加尝试。”某中资券商投行高管表示,“从2010年始就已经做了模拟基金,RQFII的产品回报可以有4%-5%,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应具有投资吸引力。”
《财经》记者了解到,仍有部分内地知名券商驻港机构并未参与申请RQFII,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称,“一只基金的回报只有3%左右,谁会买?回报不够好,等于自砸招牌, 10%以上的回报才能有吸引力。”其供职的券商正在通过在香港做杠杆化产品开展人民币相关业务,以获得更好收益。
一位正在紧密筹备RQFII的驻港基金公司代表对《财经》记者表示,细则出台后,各公司将再申报一次材料,到产品最终发行,还需数月时间,而RQFII的设计是偏债型的,出于货币宽松因素,内地债券投资在可见的未来两个季度内行情看好,是极佳发行期。
多位在港中资基金公司高管对《财经》记者表示:“从基金发行旺季看,2012年2月至3月是RQFII良好发行时机。”因为从时间节点上,12月及1月初在香港推基金并不容易,这个时段涉及圣诞新年假期,很多人趁此时休假。
象征性举措
8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香港表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并将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若干新的政策措施,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消息甫出,RQFII推出进程便进入快车道。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热议的RQFII方案,在中国证监会、央行和外管局以及香港金管局的长期沟通中渐成共识,并一直在寻找最合时宜的窗口期。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对RQFII推出的担心主要来自央行和外管局,结汇将造成基础货币供应增加,带来通胀压力。此外,中国一行三会在10月底纷纷换届,也对决策的推出起到延后的作用。
近期随着通胀压力的下行,RQFII推出已近最佳窗口期。11月,CPI同比增幅从10月的5.5%降至4.2%,高盛表示降幅大于之前预测的4.4%,政策进一步放松出现空间。
同时,短期外汇、热钱等的流入减少,资金面的紧张,也为RQFII发行开创了条件。央行公布的10月外汇占款数据显示,当月外汇占款环比下降249亿元。这一水平显著低于今年月均3258亿元的水平,而且是2002年以来第二次外汇占款环比负增长的月。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亦表示,人民币国际化长期来讲有助于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但此过程中可能会加大资本流入的压力。央行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在谨慎控制境外人民币通过市场渠道回流的步伐,管理其对国内流动性的可能的影响。
各家中资基金公司均把香港作为其海外业务的桥头堡,但香港市场上有数千家基金公司,中资基金由于面孔新,业绩时间短,竞争力并不强。
南方基金国际业务总监丁晨对《财经》记者表示,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有一定需求,国内基准利率相对较高,构成了RQFII产品在香港市场上的稀缺性,这对于海外初创中资基金公司是很重要的机会。
然而,某在港中资机构人士表示,20余家机构平分200亿元的初始额度,一只基金不过10亿元人民币左右,去除渠道等基本费用,RQFII业务赢利的可能性很低。
各家中资机构在香港发展状况不一,但都面临瓶颈。其中中资基金公司中型团队约10人左右,大型基金公司在30人左右,以投研团队为主,某些公司在香港发行投资新兴市场的对冲基金产品,某些公司发行投资香港市场,但面向欧洲进行零售的公募基金产品。
与基金公司相比,券商业务更为成熟,部分券商下设融资公司,专攻投行业务,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和经纪公司。RQFII对其而言,仅是产品线的一部分。
招商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冯申江说:“从台湾地区、韩国经验看,货币即使放开,现在也有大量监管。人民币国际化有逐步放开的过程。目前在港人民币多为贸易结算户,但RQFII的额度过小,销售对象主要是零售客户,还有很大空间。”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亦撰文表示,RQFII初始规模对A股市场影响十分有限,无论对香港还是内地,都是象征性举措。
本刊记者王晓璐、何佩欣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