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绸缪长期资金入市 理财机构转型上演生死时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06:49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窦玉明:推动基金业走出同质化泥潭 窦玉明:推动基金业走出同质化泥潭
林义相:建设券业优胜劣汰生态圈林义相:建设券业优胜劣汰生态圈

  申屠青南 李良

  未来养老金入市可期、财富管理市场快速膨胀、资本市场制度逐步完善,券商、基金等机构将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尽快实现转型成为当下机构热议的话题。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认为,基金业要走出同质化泥潭需改变投资者思路,避免短期利益的驱动;管理层应继续放松管制,在产品上给予基金公司充分的选择权;推动公司股东多样化。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认为,证券业应反思发展路径,不要一味求大求强,要让券商实现优胜劣汰。

  掘金资管 绸缪养老金入市机会

  中国证券报:证券、基金行业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财富管理的巨大需求将推动券商、基金等机构深化金融服务,升级换代理财产品。但目前的尴尬是,2011年基金、券商集合理财、阳光私募等合计发行规模约4600亿元,不足银行新增存款的5%。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存款,分别占51%和32%,配置于股票、债券、保险产品仅为13%。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基金、券商、信托、银行等各类机构将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窦玉明:从长远来看,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空间是很大的。首先,目前中国居民财富积累依然处于快速积累阶段。其次,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是比较乐观的,随着市场深度的扩大,可投资面越来越广,投资的工具越来越多,各方面的监管越来越完备,整个制度环境在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三,虽然人口红利最丰厚的一段时间可能快过去了,但老龄化还没有到来,预计在2030年之前更多的还是居民财富的积累。

  资产管理行业未来面临的一个共同变局是客户结构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未来资产管理行业会在可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强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都应有适合其目标人群的特色产品。

  林义相:券商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这些年券商行业发展的速度太慢了。造成上述窘境的原因是证券业以规范的名义,捆死了自己的手脚,自己把自己排斥在外。例如,银行发行这么多理财产品,很多东西券商也可以做。

  证券业应该重新反思发展路径,不要求大,也不要求所谓的强,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可信的、可行的基础来发展,让券商从小、多、分散慢慢进行淘汰,慢慢成长出大的、强的公司。一个正常的、长远的生态环境,不要把阳光、雨露和肥料全给几棵树,让它们成长为参天大树,而应该让大量种子发芽,有大树、有小树、有灌木、有鲜花、有杂草。

  中国证券报:推动养老金入市是当前资本市场最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此事的利弊,各方也是观点各异。养老金入市对资本市场、资产管理机构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林义相:养老金投资股市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养老金作为长期资金,相当比例要做长期投资,但也有一定比例是短期投资,以保证流动性。对于长期资金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拿着股票长期不动,另一种是指资金源源不断进来。我说的长期资金是指后一种。另外,投资也要看到风险,经济增长而股市可能不涨。从投机性角度看,现在入市可能是个时机。相比现在的股市点位,未来十年将有可观的涨幅,赚钱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对机构的影响,我认为肯定会推动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养老金的管理,应该让出钱者即员工代表来选择、监督管理人,而不应是企业领导说了算,至少这两方面应该有所平衡。在选择管理人时,要让出钱者有更大的发言权,以减少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养老金入市对公募基金是好事,但公募基金不见得就是最好的管理人,也不能成为排他性的管理人。应该借养老金入市的机会,培育更多小的管理人,可以委托这些小管理人管理1亿、2亿资金。比如,交给你1亿元,你自己再放进去1000万元,赔了一起赔,赚了一起赚,赚了还可以给你更多提成,赔了同比例赔,并把管理费降下来。

  窦玉明:这一业务前景很大。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来看,社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投资应是多元化、多渠道的。有数据显示,中国社保金投资收益中,投资股票贡献率大约在50%左右,长期回报跑赢了CPI。而且,养老金入市有利于促进A股市场治理结构改革,并为这一市场带来了新的长期资金。公募基金目前是社保基金的管理人之一。我相信,一些业绩长期稳定、经验丰富、管理规范的基金管理公司有望在未来养老金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机会。

  完善制度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中国证券报:监管层近年来在强调放松管制,加强监管。近来在新股发行制度、推进上市公司分红、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等方面也是动作频频。业内对一系列监管制度改革也抱有较高的期望。在资本市场制度顶层设计上需要做出哪些安排?

  林义相:总的来说就是放松管制,加强监管。证券业经过这么多年的规范发展,已经发现了风险点在哪里,怎样去控制风险,不会“一放就乱”。而且,分散的、小的资产管理机构,还可以把风险区域化、隔离化。例如,每家私募10个客户,每人1000万元投资,即使倒掉1000家公司,亏掉1000亿元,涉及1万人,但这1000家小的资产管理公司和它的委托人自己可以消化掉损失,不会出现大的社会问题。

  窦玉明:制度建设很重要。能否建立一个保护中小股东的制度或是中国股市未来能不能走好的关键,也是中国基金业能不能发展好的关键。有时候,即使中国经济发展好了,企业利润也不见得好,所以既要经济形势好,也要有好的制度设计,让企业真正把利润留给投资者,资产管理公司再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把利益传递给广大投资者。

  加速转型 走出同质化泥潭

  中国证券报:未来财富管理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无疑将给券商、基金等机构提供绝佳的发展机遇。但业内提了多年的转型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行业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投行、基金管理公司是各大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机构到底如何实现凤凰涅槃?

  窦玉明:中国基金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虽然整体上发展速度很快,过去的复合增长率甚至接近50%(2010年底时的数据是47%),但总量规模依然很小,目前已进入一个相对的调整期。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基金行业要特别警惕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从我观察到的一些情况来看,基金行业越来越向同质化的方向发展。首先是公司战略目标雷同。不管“老十家”,还是后起之秀,不管是管理层,还是公司股东,都把管理规模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把短期的规模排名看得过分重要。其次是产品雷同。每个公司都想成为全产品的提供商。第三是投资风格雷同,投资策略短期化。从过去5年的数据基本看不出各个公司的差异。第四是销售策略同质化。目前,基金60%-70%是通过银行渠道销售,各公司都是通过做广告,给银行做培训,很少有公司能够形成明显差异化,也没有看出哪个公司的品牌有很明显的定位。

  同质化是一个死胡同。同质化竞争的后果就是“价格战”,渠道佣金和服务费用的提高;产品质量平庸,缺乏精品;利润率不断降低;相互挖角,人员流动率加大。

  走出同质化,需要媒体、监管层和基金公司共同努力。可能的举措在于,首先要改变投资者的思路,进行投资者教育,避免短期利益的驱动;其次,需要管理层继续放松管制,在产品上给予基金公司充分的选择权,鼓励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此外,放松行业管制,推动公司股东多样化。如果制度上允许员工持股,使股东和核心团队的利益更加一致,考虑长线一些,对公司和投资者都是好事;如果更多地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就会有人真正愿意跟公司的长期利益绑定,追求长久的品牌,也能减少代理成本,使行业长期发展凝聚合力。

  林义相:基金管理公司本质上就是资产管理公司。现在基金管理公司主要是做公募基金,这对它们的业务限制太大。从资产管理公司情况看,中国走的是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先从公募基金起步,做到一定程度再进入到带有一定私募基金性质的专户理财。

  也就是说,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演变是先难后易、居高临下。而从国际上看,刚好和我们相反,一般是从小的、私募的、简单的开始做,从管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关系比较密切、比较了解,容易一对一谈判开始做,积累经验,培养和训练队伍,规模逐渐做大之后,再面向公众市场。

  我认为,应该先从相对比较小的、私募的开始做,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可以约定的。这对基金公司的要求不用那么严格,委托人的约定就是制约,人数不需要很多,不需要一整套繁琐的程序和流程,也不用花费昂贵的信息系统,这可以让资产管理行业做得更大,更多人参与,和社会的渗透面和接触更多,让更多人接触资产管理业。

  至于转型的具体路径,对于现有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应当放开业务,更加尊重委托人和管理人之间的约定。同时,允许一批不是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出现,允许私募基金、私募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顾问公司进入资产管理业务。尤其是委托人少的时候,应该给双方充分的自主权利。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