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信证券接盘华夏基金三重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20:3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规模缩水营销挑战人事震荡

  李辉、卢远香

  随着总经理范勇宏和“基金一哥”王亚伟的离职,作为国内公募基金业龙头的华夏基金失去了公司两大核心驱动力,它还能否继续稳坐5年之久的管理资产规模第一的交椅,成为一桩颇受业内关注的问题。

  然而,形势并不乐观。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2012年第一季度末规模已经大幅缩水,而有关数据也显示,华夏基金旗下其他基金也出现大规模的赎回情况。

  5月11日,华夏基金发布公告,王连洲、龙涛、涂建不再担任独立董事。新董事会的9名成员中,王东明、徐刚、葛小波来自中信证券,独立董事朱武祥曾任原中信基金独立董事。在业界看来,华夏基金至此正式步入“中信证券时代”。

  规模下降危机

  华夏基金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赎回压力:自4月份以来的短短一个月时间,华夏策略份额便被赎回了五分之一还要多。

  作为公募基金的一块金字招牌,王亚伟的存在就是华夏基金业绩的证明,而很多投资者也是奔着这一点而购买华夏基金旗下产品的。范勇宏卓有成效的公司管理能力则把王亚伟的明星效应最大化。

  “看到王亚伟不干了的消息,我第一时间去赎回了所持有的华夏基金公司的基金。”一位基民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失去了王亚伟,他对华夏基金未来的业绩颇为担忧。

  数据显示,华夏大盘精选一季度被净赎回1.59亿份,规模从2011年年底的6.22亿份缩减至4.63亿份,赎回比例达25.6%;华夏策略精选的规模从12.17亿份缩至11.59亿份,赎回量为5834.35万份。

  如果说三月底的赎回还主要是先知先觉者的机构资金的行为,那么普通投资者的赎回情况在王亚伟辞职消息曝光后则呈现加速态势。

  根据华夏策略基金近日的分红公告计算,截至收益分配基准日5月3日,该基金总份额约为9.05亿份,比一季末减少了21.83%,也就是说,自4月份以来到5月3日,短短一个月时间,华夏策略份额便被赎回了五分之一还要多。

  “这并不令人意外,很多基民本来就是冲着王亚伟的招牌去的,王亚伟辞职了,这些资金赎回也是正常的。”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告诉记者,华夏基金对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大比例分红也是试图挽留投资者的措施。

  统计资料显示,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的继任者巩怀志和谭绮过往投资业绩颇为不错,其中谭绮管理的华夏红利也属于明星基金,但是两人的名气显然无法和王亚伟相比。

  事实上,如果我们考察整个华夏系基金的业绩可以发现,除了王亚伟所管理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历年来业绩一枝独秀之外,其他基金业绩排名大多比较平庸甚至靠后,比如副总经理刘文动此前管理的华夏盛世就多次垫底。王亚伟神话般的存在始终是华夏基金“一俊遮百丑”的有力保障。

  曾经,华夏基金也众星云集,比如石波、孙建冬等。王亚伟的离去,意味着华夏基金失去了它14年来最耀眼的一位明星基金经理。

  不过,华夏基金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范勇宏对基金业绩要求甚高,其着力打造的拥有高达170人投研团队的整体水平堪称业内最强,也更加强调团队作战能力,并不刻意塑造个人。身为副总经理的王亚伟专注于所管理的两只基金,投研团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副总刘文动和投资总监程海泳负责。

  令人遗憾的是,刘文动虽然被认为在研究和管理上颇有一套,但是实战能力糟糕,已经于年初不再担任基金经理职务。

  在范勇宏时代,华夏基金确立了以投研体系、业绩为核心的发展策略。这样的战略给华夏基金带来了品牌和口碑,成就了今日的华夏。但是随着范勇宏的离去,大股东中信证券的强势介入,这个战略将会如何改变,目前尚不得而知。

  营销新挑战

  随着王亚伟的离去,银行渠道失去了推介华夏基金的最主要理由。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发短信给客户,暗示华夏基金业绩有潜在压力。

  现在的赎回显然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华夏基金的市场团队而言,如何制止由于范勇宏和王亚伟离职带来的恐慌,有效挽救基民信心将是更大的挑战。

  记者获悉,在王亚伟离职消息公开后,一些银行就给其客户发出提示短信,指出华夏系基金面临赎回压力,可为客户提供诊断,暗示基金业绩有潜在压力。

  所谓人走茶凉。此前,业界公认,华夏基金的渠道工作是同行中最好做的,他们几乎不用怎么跑银行,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每只基金发行都能达到同期募集规模的前几名。即使在因为中信证券股权转让问题而被证监会惩罚,在长达两年时间内都未发行新基金的情况下,华夏基金的整体规模仍保持了相当高的稳定性,始终压住猛追急赶的易方达和嘉实基金一筹。

  即使华夏基金内部人士也不得不向记者承认,有了王亚伟的存在,公司每年节省的广告费用就有数千万元。随着王亚伟的离去,银行失去了推介华夏基金的最主要理由,未来华夏基金能否继续创造新基金发行一抢而空的现象,显然已经让银行有了很大的疑问。

  另一方面,在产品设计上,华夏基金有着明显的短板。纵观基金业的历次产品创新,华夏几乎从来不是首创者,即使范勇宏在公开演讲中,也更多的强调业绩,而鲜有提及对创新的偏爱。而嘉实基金则推出了跨市场的沪深300ETF,一举募集近200亿元;易方达在打造被动投资产品上旗号鲜明。

  一位基金研究人士指出,在同质化竞争堪称惨烈的公募基金业,创新对于一家公司的意义可能是颠覆性的,比如募集规模高达330亿元的沪深300ETF之于华泰柏瑞基金。

  为了挽留投资者,华夏基金拿出了大比例分红的噱头。华夏基金5月4日发布公告,决定对华夏大盘实施成立以来的第九次分红,每10份分红高达30元,创出国内基金史上单次分红最大比例纪录。同时,华夏策略也将实施2008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分红,每10份分红6元。

  人事震荡继续

  随着中信证券的强势入驻,范勇宏时代的强势管理层显然已经不可能再现。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范勇宏辞任总经理之后带来的人事变动。

  接任总经理职位的滕天鸣被认为是老范最信任的助手,但是随着中信证券的强势入驻,范勇宏时代的强势管理层显然已经不可能再现。中信证券势必要对公司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各种要求,资本的意志终将得到贯彻。

  尽管中信证券家大业大,但是华夏基金每年上缴的巨额红利仍充满诱惑。2011年华夏基金股权转让时市值达到160亿元,几年来为股东累计缴纳红利达40亿元,作为华夏基金股东,其获得的投资回报率超过200倍。

  今年初,华夏基金曾经大幅降薪,就和大股东的业绩压力有关。而华夏基金某高层言语之中对中信证券每年大比例分红也透露出不满。

  当了华夏基金多年独董的王连洲更是向本报记者指出,“大股东应克制自己的利润冲动,不要追求过高利润,让利于基金公司和基民,基金公司在牛市中多提取准备金,在熊市中可以更好的反馈给投资者。”

  在范勇宏时代,始终强调业绩驱动规模,他曾经说过,“基金是管出来的,不是卖出来的”。而众所周知的是,规模越大,管理费越多,基金公司赚的钱越多,靠业绩驱动规模是慢工出细活,不断发新基金才是快速扩张的王道。

  没有了老范的坚持,没有了王亚伟华夏大盘优秀业绩的溢出效应,在股东的业绩压力下,这个战略能否被新的管理层坚持下去,恐怕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过去两年,华夏基金因为股权问题而被禁止发行新基金,丧失了巩固规模的机会,被其他公司迎头赶上。最新的数据显示,随着易方达纯债基金和嘉实沪深300 ETF募集完毕,他们和华夏的1970亿元的规模相差仅200多亿元和300多亿元。

  正如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针对范、王离职在微博(http://weibo.com)上赋诗所言“船行遇冰山,物是人已非”。这恰恰就是此时华夏基金的状态。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