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的离职时刻:体制下的必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2 08:33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谢幕公募 释怀压力
落定。面对面地坐下。
2012年5月7日下午1点55分,华夏基金公司位于北京金融街办公室的一间会议室里。
这是刚刚卸任华夏大盘、华夏策略基金经理的王亚伟,作为华夏基金的员工,最后一次与媒体见面。
没带手机、手表。王亚伟打开了带进会议室的黑色笔记本。即便新闻从业多年,也很难得看到一名基金经理的笔记居然记录得如此工整。
这或许是曾为高考理科状元的良好学习功底的一个表征。而从他坐定下来整理的至少4页纸笔记看,为了这次见面会,王亚伟做了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5月7日,对于王亚伟而言,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从这一天始,他管理7年的华夏大盘、管理3年多的华夏策略两只基金,交由新任基金经理负责,而此前,每一笔投资的交易指令仍由王亚伟发出。
这位被称为“公募一哥”的基金经理对过往14年的公募从业经历仅有简单点评——“我是一个还比较合格的基金经理,始终将持有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我觉得这方面,我做的还不错。”
中信公告的弦外之音
5月7日,王亚伟在华夏基金会议室里对记者表示:“离职是个人的决定,不存在与范总共进退。”但短短一天后,在5月8日举行的华夏基金董事会换届会议中,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卸任并退居二线任副董事长,总经理之职由副总经理滕天鸣接任。
在业内,华夏基金管理层与大股东中信证券之间的矛盾是公开的话题。2007年3月,在北京政府牵线下,中信证券成为华夏基金第一大股东,因“一控一参”的规定,中信证券不得不将中信基金与华夏基金合并,这也是中信和华夏控制权争夺战的开始。这一轮争夺战的结局是,中信基金的高管无一进入华夏管理层,包括中信基金总经理吕涛。
由于持股超限,中信证券需将所持有的部分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他人。在这5年间,数个有意向的购买方被传与华夏基金管理层接触,但最终在去年11月,中信证券并没选择管理层中意的买家,而是将股权分为5份出售给新面孔。
此结果出来后,范勇宏和王亚伟双双离职也就在情理之中。
有意思的是,5月7日,中信证券对王亚伟离职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中中信证券称,尊重王亚伟的个人选择,并愿意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与王亚伟就双方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及形式进行探讨。
对此,王亚伟表示,从他1994年的第一份工作,到之后进入华夏证券,再至几年后被中信证券收购,一直与中信很有渊源。不过他表示,和中信证券合作目前没有明确想法,“如果以后能在业务层面,有某种形式的合作,也是蛮好的一件事情。”
体制下的必然
在上海一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看来,范勇宏和王亚伟的离开,再次暴露出基金业存在的系统性缺陷,因为这个行业留不住它最重要的资源——优秀的人才。
他认为,这一缺陷是多方面的。由于基金公司较为特殊,通过较低的股本可以控制巨大的资产、资源,公司控制权如果由资本说话,很容易出现外行管内行的情况,股东方与专业的管理层很容易产生矛盾;如果采用内部人控制模式,虽然有利于公司稳定和行业发展,但高价买来股权的股东方很难接受,也有违资本说话的普遍规则。
“目前的机制让基金公司管理层和基金经理没有归宿感,国企本质上也不认同职业经理人,因此,王亚伟和范勇宏辞职是现行体制下的必然。”上述人士表示。
二人离职时间点的安排,让王亚伟在7日表述范勇宏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语句,显得意味深长。
在王亚伟担任基金经理的14年中,先后管理过4只基金——基金兴华、华夏成长、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如果按连续业绩算,初期投入一块钱,14年后变成了28块钱。
但基金收益和华夏基金股东收益的详细统计数据表明,一名优秀的企业家给股东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一名优秀的投资家给投资者创造的价值。
王亚伟给出的统计显示,华夏基金公司成立14年以来,为历年股东创造的复合回报高达200倍,远高于基金28倍的收益。
王亚伟坦言,他个人对股权激励并无太多诉求,离职不是因为没有股权激励。“很多企业的领导要用股权激励来激励核心人才。”他直言,“如果留不住人,老总就是唱独角戏。”
在华夏基金任独立董事14年的王连洲也认为,范勇宏和王亚伟苦于看到基金业的风险,却找不到突破方法,非常痛苦,只能选择离开,他们试图以这种具有标志性、符号性的方式引起整个基金业的正视和深刻反思。
“就像当年的证券业,不正是因为南方证券的倒闭及国泰和君安的合并,才让市场有了一个惊醒。”
一个时代的结束
对于这次离职的主要原因,王亚伟归结为受关注太多、压力太大。
由于被广泛关注,不少散户都会紧追王亚伟持仓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王亚伟概念股”,而王亚伟对此类现象非常忧虑。
王亚伟希望他对市场不会产生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市场变化。“比如还没有去上市公司调研,信息就传开了,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他看来,投资需要能够和市场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不是排斥。“但你刚刚走进这个市场,就已经产生影响,这样的话投资就很难把握。”
“我想抛砖引玉,但媒体可能只报道了砖而没有引出玉,造成我和别人交流的渠道也不畅,长此以往,会离市场越来越远,投资上的感觉会越来越差。”王亚伟表示。
在业内很多人看来,王亚伟的离去,或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基金经理通过自身超强的市场感觉,挖掘到带来惊人回报的重组股、黑马股的投资方式,可能将随着王亚伟的离去而逐渐淡化。
一位上海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未来A股市场投资的盈利模式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是讲个故事,未来会变成——大家要看到实实在在的盈利,投资者的盈利只能通过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来获得。
他指出,过去20年,公募基金的投资行为更多是对基本面的博弈。
“这更多是一种故事模式,比如说基本面上升的企业未来可能给投资者一个更高的估值,如大家对这点认可,就按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博弈,最后结果实现没实现已经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过程中你已经挣到钱并已离场,至于结果兑现没有无人关心。”
在他看来,这个过程中,很多公司、很多投资都是在吹泡沫,尤其是这一轮很多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存在大的结构性泡沫,现在“郭氏新政”的方向是正确的,以前很多投资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存在问题,但大部分人没想改变这种模式,而作为监管部门,有能力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
他强调,在过去的泡沫逐渐被挤掉的过程中,过去的盈利模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只有基于价值投资或者蓝筹投资的理念,才可能在市场中获得稳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