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机构预测猪肉价格假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07:06 来源: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8月上旬,发改委价格司的负责人曾表示,从周期性波动规律以及翘尾因素下降等情况来看,本轮运行价格运行已经接近拐点。但29日发改委又称,价格总水平仍然可能会高位运行。8月宏观经济数据将于下月9日公布,与上个月CPI是否为年内高点引发的正反两方面争论不同,众多专家、机构一致预测8月CPI涨幅将低于7月份,8月份CPI涨幅的判断在6%-6.2%之间,从中长期看,通胀压力依然不容乐观。
当前全球流动性宽松、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处高位、输入性通胀影响、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压力、资源要素价格矛盾等因素,都将增强通胀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日前表示,目前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弱,但成本推动型通胀并非短期现象。从短期经济形势来讲,物价水平将从8月份开始逐步回落。但从中长期角度看,通胀压力仍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8月份物价会回落,主要是翘尾因素的影响,但要注意新的上涨因素。对于后几个月的走势,他表示,稳定物价难度很大,目前存在输入型通胀压力、成本推动等不利因素。但另外一方面,积极因素也很多,粮食问题、生产方面都不会对物价产生很大影响。
“自2006年以来,我国食品价格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猪肉价格周期。本轮猪肉价格周期上升过程的大部分已完成,四季度可能转入下降过程。三季度CPI同比涨幅回落速度可能较慢,随后将进入相对明确的下降通道。”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称。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由于猪肉价格涨幅趋缓、输入型通胀压力减轻以及政策调控效果显现,8月份CPI涨幅将开始步入下降通道。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分析,国内的食品价格涨幅在7月份已明显放缓,预计猪肉价格年内将保持稳定,输入型通胀压力下降,7月份CPI很可能是年内高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8月份CPI预计增长6.1%。他进一步说道,据已公开数据推算,8月CPI环比可能在0.1-0.4%之间,中值0.25%。但由于本月翘尾与上月相比下降约0.6个百分点,同比将落入6.0-6.2%的区间内,中值6.1%,较7月下行0.4个百分点。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预测,8月CPI涨幅为6.2%,因为商务部的数据显示,8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上涨0.1%,明显低于7月份11.7%的环比上涨幅度,此外粮食、禽类、水产品价格环比上涨幅度均不及7月份。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今日发表博客,称8月份CPI同比涨幅在6.0%左右,预计7月份是年内CPI高点,8月份有所回落,9月份会继续回落,拐点将在3季度形成。他称:“根据商务部和农业部监测的数据,8月份以来食用农产品价格总体运行平稳,同时考虑到8月份CPI翘尾因素相比7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我们初步判断8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6.0%左右,预计7月份将是年内CPI的高点,8月份有所回落,9月份会继续回落,拐点将在3季度形成。”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预计,中国8月CPI和PPI均将从高位回落,而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放缓,进一步证明中国经济趋向软着陆。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主席吉姆·奥尼尔,他认为,中国8月份的CPI升幅可能低于6%。
交通银行今日发布的8月宏观数据预测报告称,CPI三季度同比涨幅形成拐点,“我们初步判断8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6.0%左右,预计7月份将是年内CPI的高点,8月份有所回落,9月份会继续回落。
“根据统计局CPI的采价规则,每月的物价实际的采价时期为上月下旬至本月下旬。我们认为,可以近似认为是上月25日至本月25日左右。根据7月25日至8月25日这一段时期高频物价变动的情况来看,8月食品价格环比涨幅可能要小于7月,由此我们将8月CPI同比增速下调至6.2%。”广发证券撰文指出。
刘世锦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本轮物价上涨与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关系发生明显改变。过去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与CPI存在稳定关系,一般是M1领先CPI8到10个月。这一轮的M1峰值出现在去年1月份,目前已降低到11.6%的较低水平,但CPI峰值尚未确定,二者之间的时滞关系明显改变;其次,非食品价格也开始上涨,而过去通胀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再者,过去上游物价上浮比较大,中游和下游吸收能力比较强。现在,中下游吸收能力在下降,这表现在中下游的价格也在上升;另外,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学会副秘书长王建的观点是,目前我国物价上涨主要还是食品推动,近年来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一直是整体CPI的一倍以上,而食品的核心就是粮食。由粮食推动的通胀过程在三、四季度可能会持续,即不可能低于5%。而且王建特别提到到秋粮上市的十一月份,CPI破7也是有可能的,全年则不会低于5%。
专家点评8月份PMI经济依然保持较强增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9月1日发布了中国制造业指数,8月PMI为50.9%,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专家普遍认为,该指数历经4个月持续回落之后,止跌回升,显示出经济发展态势回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8月份PMI较7月份有温和上升(从50.7升到50.9),显示经济在紧缩政策下依然保持较强增长,分类看出口走弱而内需相对较强。
“8月PMI为50.9,1.低于我们预测的51.3,较上月反弹0.2,幅度低于往年季节性上升的平均幅度0.7;2.分项看,出口订单下滑至48.3,印证了我们此前的推断:7月份的出口大幅好于预期,与日本地震恢复、相关需求压抑的集中释放这一临时性因素有关;3.在出口订单降的同时整个新订单稳定,显示内需依然不错。”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此评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8月份PMI指数微升0.2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回调态势逐步趋稳。从需求角度看,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新出口订单指数的较大降幅预示未来出口增幅有较大可能回落;从消费方面看,预计增速较上年降低的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投资方面,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均有增速下降的可能。因此对经济增速回调的发展态势还要密切监测。从企业层面看,目前处于维持状态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8月份购进价格指数继续提高,表明企业成本压力继续加大。总体看经济增长的新基础还需继续巩固。”
“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升0.2,达50.9,这是5个月来首次反弹。表明中国大中企业景气度尚可,尽管出口订单指数下滑2.1%,表明外部环境不佳,但购进价格指数上涨表明输入型通胀压力尚存,电力紧张反映投资增速处高位,故政策还是不能放松,尽管小企业日子日益难过。”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说。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撰文称,中国官方8月制造业PMI从7月的50.7上升至50.9%,略微高于美银50.7的预期值,但是又低于市场51.0的预期值。汇丰早些时候发布的8月PMI初值也从7月的49.3上升至49.8。此次公布的PMI数据虽然算不上惊喜,但是在中国增长前景走低的背景下,对市场来说应该是个利好。他表示,8月PMI上升对市场来说是积极的,预计政府将维持目前的宏观政策立场,年内利率和存准率等都不会再调整。
交银国际宏观分析师李苗献认为,外围经济走弱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有所显现,但整体可控。全年来看,虽然未来欧美经济形势存在恶化可能,但鉴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必需品性质,因此如果外围经济不出现2008年那样的严重衰退,则中国出口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市场不应过度悲观。
美债危机是否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
黄金价格的新高与美债危机期间的两次商品市场大幅下跌,反映出了大宗商品所具有的两种属性——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金融属性更多地受市场流动性、美元走势影响,而商品属性更多地受经济增长前景影响
美债危机引发了美元贬值的担忧,黄金作为最主要的避险资产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依照这种逻辑,不少投资者也将大宗商品整体纳入了避险资产范围,认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将持续上涨,并因此担心输入型通胀将打乱我国宏观调控的步伐。
事实上,这种逻辑并不可靠。因为就在美债危机升级过程中,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就分别在8月4日和9日出现暴跌。8月4日,纽约原油期货收盘暴跌5.8%,芝加哥大豆下跌1.6%,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下跌2%,连具有避险作用的黄金也下跌0.4%。8月9日,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更是创下8个月来的新低。
这两次暴跌,主导因素是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黄金的价格新高与美债危机期间的两次商品市场大幅下跌,反映出了大宗商品所具有的两种属性——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金融属性更多地受市场流动性、美元走势影响,而商品属性更多地受经济增长前景影响。
对于大宗商品来说,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时期这两种属性的地位是不同的。如黄金,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金融属性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黄金优良的物理性能给它在工业上的应用带来了市场,这使得黄金的商品属性地位有所上升;而对于大部分的农产品而言,商品属性则起主导作用,主产区天气的变化给价格带来的影响可能更让投资者关注。
从历史上来看,1971年8月,美国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这是美元泛滥的开始,也是美元长期贬值走势的开始。
可以说美元长期波动下行早已在投资者预期内,美债危机并没有对此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市场当前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流动性和经济复苏前景。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将远远大于美元贬值的影响。
研究显示,经济周期的运行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同时,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反作用于经济实体本身,无论是对CPI还是对经济产出都会形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不稳,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将受到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担忧的压制。
同时,美元的贬值是对其他货币和资产的贬值,其中,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的变化、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同以美元结算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之间,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美债危机导致美元贬值进而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逻辑并不可靠。
虽然单纯的美债危机对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确定,但是作为原材料的大量进口国,我们决不能放慢建设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脚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初级资源以及产品市场的竞争,发展到贸易金融定价权的竞争,只有把我国的期货市场建成世界性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才能使其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内企业也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更好的套期保值,从而减弱国际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给经济带来的影响。
因为起步晚,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外贸大国的背后是我国进口高价的原材料,再利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出商品出口。这种模式实际上在用廉价的生产要素价格补贴发达国家。
在世界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建设过程中,我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正在成为国际性的价格,以当前有色金属产品为例,上海的铜和铝的价格都有一定的独立行情,也对伦敦金属交易所行情产生了相当的牵引力,我国的橡胶品种所形成的价格不仅被国内的厂商作为定价的基础,也成为东南亚橡胶生产经营企业定价的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认为,如果想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定价权自主,首先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有序竞争,集中资源壮大交易所力量和影响力;同时努力发展资本实力强大的本土期货中介机构和投资主体,发挥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优势、团队管理优势,更好地研究供求关系,使机构投资者成为期货交易的主体。
对中国经济而言,中期研究院分析师赵先卫表示,当下对我们有利的经济形势是我国的消费提升空间大,国内金融杠杆低,这都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证券日报)
猪肉价格假摔 8月CPI承压
只跌了10余天的猪肉价格又重拾升势,这被业内人士称为“假摔”。商务部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整个7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1.7%,涨幅位居食用农产品价格领涨榜前列。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受中秋等节日因素影响,部分地区肉类备货需求阶段性增加,因此短期内猪肉价格仍有上涨的可能。从同比角度看,8月份猪肉价格可能要比去年同期高出50%左右,对CPI的拉动力将有增无减,以时下猪肉价格的走势来看,8月份CPI承压不小。从专业机构提供的分析预测来看,与7月相比,8月CPI数据回落幅度十分有限。
猪价8月连续反弹三周
在连续数月的上涨后,中国猪肉价格曾在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但随后又开始反弹。商务部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整个7月份,全国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1.7%,涨幅位居食用农产品价格领涨榜前列。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8月的前20天,猪价继续走高。
据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顾问冯永辉介绍,7月12日后猪价暴跌了一段时间,但7月22日触底反弹,进入8月后连续3周反弹,现在生猪均价在19.3元/公斤左右。
中国生猪预警网提供的数据显示:8月23日全国出栏肉猪均价为19.26元/公斤,较去年同期的12.37元/公斤上涨55.7%;猪肉均价30.5元/公斤,较去年同期的19.86元/公斤上涨53.6%;仔猪价格43.9元/公斤,同比上涨125.4%;母猪价格1920元/头,同比上涨38.7%。
据冯永辉分析,上周全国出栏肉猪价格在连续3周反弹后再次回落,但回落幅度不大。而进入新的一周,猪价再现反弹之势,价格大幅回涨至19.26元/公斤,尤其是南方地区价格走势强劲,表明多地生猪供需缺口依然较大,短期内猪价即使再回落,幅度也相当有限。
供给偏紧CPI继续承压
商务部日前公布,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为1601.3万头,比6月份1634.9万头的屠宰量减少2.06%,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9.8%。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以来,规模以上定点屠企屠宰量同比已连续6个月缩减,环比连续4个月缩减。7月屠宰量同比、环比继续减小,供应恢复仍缓慢。
“猪源紧缺仍是近期生猪价格迅速反弹的直接原因。”但冯永辉同时表示,与以往猪周期截然不同,在高利润面前,养殖户表现得十分理性,没有跟风扩大生产,猪源紧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供需之间矛盾依然尖锐,直接导致当前生猪价格反弹。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表示,供需紧张局面,将会继续推升肉价,虽然从环比角度来讲,猪肉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但从同比角度来讲,全国肉价存在50%左右的涨幅,对CPI的拉动作用将会很明显。
“8月份CPI小幅回落,同比值将在6.0%—6.2%之间,仍维持在6%以上的高位,环比增长0.2%左右。”国海证券昨日发布的研报认为,8月食品类价格环比增速小幅放缓,但同时指出,“猪肉价格受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等因素影响,未来两三个季度仍将维持在高位。”(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