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行业亏损同比增长7倍说法引争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12:43 来源: 新闻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制图 刘京
炼油成本,这个本身距离普通公众就很遥远的名词,因为石油巨头的三缄其口而更加讳莫如深。“炼油行业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下降93.5%;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346亿元,同比增长7倍。”上周五,国家发改委出具的这份报告则令炼油成本的话题再度升温。
发改委的“诊断”结果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较快,销售成本增幅高于收入增幅。不过,进口原油仅占炼油原材料的一半稍多,价格上涨与成本提升之间对应的关联度究竟有多大,公众却不得而知。
最备受诟病的是,在“炼油成本”疑云密布之时谈论 “炼油利润”,由于缺乏细节依据的支撑,确实难以使人信服。
Q 原材料只能“命悬”国际油价?
A 国内油企储油水平太差!
国家发改委的官方报告、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几番声明,让许多人都形成了一个印象:炼油成本与国际原油进口成本直接挂钩,完全是正相关的关系。那么,受制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而长期价格注定向上的国际油价,似乎理所当然是悬于国内石化双雄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难道在面对波诡云谲、人力不可控的国际油价时,国内油企只能听从天命? “进口原油采购的成本因素不是只能全部通过转嫁到下游终端来消化。 ”石化系统内计划部一位资深人士对记者分析,“比如我们的企业就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石油储备能力,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高低及波动情况,合理调节库存数量。 ”
在他看来,建立完善的调节机制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高油价时期,企业可以通过借用一定数量的储备油,减少当期高价原油的采购量,等到油价降低后采购归还,就能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
但他坦言,我国炼油企业自身的储备能力仍不强大。 “一般原油储存能力只是年加工能力的10%左右,例如500万吨/年加工能力的炼油最大原油储存能力一般为50万吨,合理的库存水平只有30万吨。而我们调研的时候注意到,一些通过库存调节来抵消高油价的操作比较成功的分公司,正常库存水平要达到80万吨左右。 ”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企业采购数量要受集团公司统一配置的限制,因此分公司在调节库存方面自主余地并不大,所以必须由集团公司层面进行战略布局。
Q 炼油成本=原材料成本?
A 加工能力同样关键!
虽然不可否认进口油采购成本的影响力,在判别国内炼油成本究竟能否有所作为的时候,许多人也步入了一个认知盲区,认为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就是国际油价的涨跌。事实上,原材料成本只是控制炼油成本的一个环节,石化巨头拿国际油价说事纯属偷换概念。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率超过50%,价格波动对原材料成本的上升肯定有较大作用,但炼油成本还包括加工成本,通过技术改造、管理升级等手段能够降低。
“比如炼油企业对技术的选择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也直接影响炼油产品的价格比。 ”记者在一份石油系统内部交流材料中看到,某炼油厂曾进行催化裂化掺炼渣油改造,尽管加工费用增加30.99元/吨,但原料成本可以降低121元/吨,产品的辛烷值也提高到90以上,成为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炼油成本的范例。
上述材料还提到,我国炼油加工企业起步较晚,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较长,加工重质含硫原油的装置与重质含硫原油的进口量尚不匹配,也是导致原油采购成本居高难下的重要原因。
以2008年为例,高硫、低硫原油价差为1.23美元/桶,轻质、重质原油价差为9.84美元/桶,含酸、低酸价差为10.46美元/桶。我国近年新建和改扩建的一系列千万吨级炼厂也基本以加工中东高硫原油或重质含酸原油为主。
“在原油加工总量、加工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在炼油加工装置允许范围内,适当增加一些重质含酸等劣质原油的采购量,通常可以取得更好的收益。加工劣质油是否有收益,哪种劣质油收益更大,都需要企业紧密跟踪市场,不断进行测算对比,才能在劣质原油采购上优选品种,最大程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报告如是建议。
Q 消化成本上升必须涨价?
A 预算系统尚不够完善!
除了上述库存机制和加工能力的“硬改造”,国内油企在成本费用管理和预算系统等方面也尚存明显缺陷,以至于将惯性地将成本上升与终端涨价简单等同。
记者获悉,目前国内石油生产企业预算指标还不够合理,有些重价值、轻实物消耗,重责任划分,轻责任落实,缺乏过程控制。尽管企业的各部门和各车间都会发生成本费用支出,全员成本费用管理与控制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
有业内人士建议,应该建立有效的预算考核、约束、激励机制,将成本费用指标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业绩指标列入考核。
同时,还应该将加工成本中的材料、动力、修理费支出及各项期间成本费用支出细化分解,建立一个将成本费用价值指标分解为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环节消耗物资指标体系。
上述报告还显示,炼油加工成本包括职工薪酬、折旧费用、定额料部分、电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其中,职工薪酬、折旧费及为生产发生的管理费用占到加工成本的50-60%。定额料、电费、水费、修理费等变动成本费用则占加工成本的35-40%。
换言之,如何加强上述部分的成本控制,也将对整个炼油成本起到巨大作用。比如垂直一体化的程度也是石油企业可以修炼的“内功”。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炼油企业垂直一体化包括原油生产和炼油一体化,炼油和发电厂一体化,炼油和化工、化纤的一体化,或者是它们之间的复合。实现一体化可以互供原料、节约工厂用地、共用辅助设施和公用工程,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Q 炼油亏损=企业亏损?
A 炼油只是一个板块!
纵观过去发改委提高油价时公布的公示,总是将“国际油价上涨”列为第一项依据。而与油价上涨最直接对应的就是炼油板块的亏损。也就是说,油价上涨正不断为炼油亏损买单。
实际上,炼油只是石油企业的一个板块,即使是在炼油业务比重占绝对地位的中石化内部,也存在化工销售、上游开采等业务。一个有力的例证是:国际油价上涨虽然抬高了炼油原材料成本,但也同时增加了化工销售的收入,对冲了炼化成本的增加。
一个企业的盈利表内,如何能将多项业务分割看待?更何况,另一巨头中石油的炼油业务比重并不大,牵系公司盈利水平的上游勘探、开采业务与国际油价的涨跌并无关联。
记者注意到,国内油企与国际原油交易的脱节才是其抗风险能力较差、只能依托行政涨价政策来平衡经营的原因。据悉,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批量采购进口原油,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之后国内企业开始较广泛地接触原油期货市场。相对于老牌西方企业,国内石油企业参与原油期货市场的机制还不健全,也缺乏经验,炼油企业一直以通过期货市场分散计价风险为参与原则,不进行投机操作。
虽然期货市场风险较大,但观察人士认为,无法有效利用其衍生工具,为实货交易套期保值、分散风险,却可能因为石油企业的现代管理意识滞后。
而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40%的西非原油交易基本以提单日5天作为计价期,因此短期的市场波动对采购价格影响巨大,也容易受到国外资本的人为操纵。油企完全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将5天计价转换成全月计价,化解短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降低采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