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宏观调控不宜大幅转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5 00:57 来源: 中国经营报夏欣
“对于外部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应对准备要比2008年充分得多,经验也更加成熟丰富。因此,我们预测,未来经济会在回落中趋缓,稳定在一个合理增长的区间。”
10月10日,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总负责人、BMW中经智库成员陈佳贵指出,“上述情况也为我们治理通货膨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眼下虽然不少西方国家都在唱衰中国经济,但陈佳贵的观点却得到来自多个部委官员、学者的赞同。
同为BMW中经智库成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总体上,中国经济没有太大的问题。经济增速会有波动,但波动不会太大。”
李扬认为:鉴于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现在用来做分析的宏观经济理论、各种预测工具也不一定是最适用的,这导致预测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应该走一步看一步。如果出现大幅波动,政策转变是必须的。”
宏观经济需要新的分析框架
社科院的预测显示,总体上看,经济运行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然而,“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仍面临着层层考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债务危机日益严重且步步蔓延,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被放大。
“对于现在的国际经济形势,有种说法是‘二次探底’,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二次’,因为它一直就没有起来过!”李扬随后补充,即便将来出现三次、四次探底也不用惊讶,因为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低迷有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不过,这也引发了李扬的思考,为什么现在最不容易说清楚的就是宏观经济?
他意识到,当今形势下,再使用传统的分析框架恐怕已不合时宜,研究宏观经济的金融变量需要重新考量,需要设计新的分析框架,这样才能把面临的环境与问题说清楚,是为后续的政策调整提供前瞻性的基础。
“在宏观调控中,市场流通速度发生变化了,放缓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市场上进行观察的,而不是仅仅凭借事后的统计数据。”李扬表示,“如果再使用传统架构分析,可能会造成偏差。”
他以通胀为例,说明现实与理论概念之间的误差。从经济学理论上说,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然而,“目前的状况却恰恰相反,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都是供应大于需求。”
“这说明通胀出现了新问题——现在的通胀是在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供应大于需求的通胀。在这种现状下,如果仅仅压低需求是行不通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认为,在造成本轮通胀压力的多方面因素中,成本推动因素需要特别引起重视。
报告预计,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减弱,CPI涨幅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有所回落,预计2011年CPI上涨5.5%;2012年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预计2012年CPI上涨4.6%。
就在10月14日,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统计数据: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0.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4%,消费品价格上涨7.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
在预测报告中,专家颇为担心的成本推动因素也在本次数据中得到体现。2011年9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月上涨6.5%。工业生产品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0.1%,比去年同月上涨10.0%。
而在13日由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出口价格同比上涨9.9%,进口价格同比上涨14.8% 。其中输入性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
调控中性,走一步看一步
《报告》预计,2011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到9.4%左右,比2010年略有回落。2012年,如果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再发生显著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经济增速仍将继续回落,并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GDP增长率达到9.2%。
对于上述预测,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王文波基本认同。他表示,从数字上看,今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速会有所回落。但“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经济增速不会出现过度回落。全年保持在9.4%左右应该没有问题。”他说。
虽然认为目前经济增速回落不会很大,但由于欧美债务问题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内通胀压力趋缓但仍处于高位。因此,中国社科院认为,当前宏观调控不应放松,政策还要以稳为主。
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候的情况相比,“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大不同。”
陈佳贵分析,相似处是都面临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如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不断扩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日本经济发展受阻等。同时,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均由偏松转为偏紧,今年推行了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导致了今年经济增速逐季下滑,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四季度可能更低。
但他认为,现在与2008年不同的地方更多。首先,美国当前的经济问题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问题,而是2008年危机的持续。其次,国际金融爆发危机后,近两年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下降,所以世界经济的回落对中国出口产生冲击,要远远地低于2008年。再次,今年中国GDP增速虽然有回落,但仍在合理区间,如果全年均值达到9.4%,只比去年低了一个百分点。
基于这样的认识,陈佳贵认为宏观调控政策不宜大幅转向。“宏观调控的提法(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但是实际操作中应以稳为主,既要坚持方向,保持其延续性,又要审慎,确保其稳定。对于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可以静观其变,年终再确定是否进行政策微调。”
“如果全年GDP增长9%左右,物价降到4%左右,宏观调控就应保持中性。”
部委调查结论:情况可控 事实上,海外对于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经济增速预期不乐观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我国中小企业出现所谓“倒闭潮”的担忧。
不过,与会的各部委人士都表示,从各自调研情况看,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并没有外界传闻的那么夸张。
据悉,统计局到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调研发现,企业倒闭情况确实存在,但是还处于正常的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严重的倒闭潮。王文波说:“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新增设的企业远多于倒闭的企业数量。”
甚至在调研中还发生过这样的插曲:国家统计局让企业做出选择:假设继续实施从紧的政策或宽松的政策,不过,后者会造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对此,多数企业主给出的答案竟然是,宁愿继续实施从紧的政策。“这也表明我们对当前政策要进行慎重选择,不能轻易转向。”
来自央行的调研也显示,真正经营主业的企业大多不缺资金,且都是净存款户,缺钱的都是干副业的。或者是进行与主业不相关的投资导致资金未收回,而资金链紧张的企业。
工信部运行局监测预测处处长解三明表示:从调研情况看,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确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资金紧张是长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有长效机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事实上,资金饥渴一直是困扰中国中小企业的顽症,并非简单地依靠政策从紧或者放宽就能根治,李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资金供给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
眼下,小微企业的生存正出现转机。10月12日,针对当前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突出,国务院明确指出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
“宏观调控不应为了保持经济高增长而放松,而是要使经济增速平稳在8%~9%之间,同时为转变发展方式做准备,不能陷入‘一热就紧、一紧就叫、一叫就松’的恶性循环。”陈佳贵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