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两个中国:国企民企境况冰火两重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3 14:18 来源: 南方周末

  中国经济再次陷入冰火两重天:一边是身陷“倒闭潮”、“跑路潮”的中小企业,一边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央企和国有银行。

  1% VS 50%

  中国经济再次陷入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在“倒闭潮”和“跑路潮”中众多活不下去的中小企业,一边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央企和国有银行。

  在中小制造业集中的温州,市经信委的资料显示,2011年1-7月份,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同比增长10%,增幅一直在回落。而其中,小型企业的利润同比仅增6.9%,较上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更直言,温州外贸企业的利润“如今已下滑到3%,甚至1%”。

  而这边厢,和政府有关的人,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

  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5%,其中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6.4%。

  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体系的净利润增长高达50%,而且还是在空前的货币紧缩政策冻结了20万亿之后。刚刚公布的上市公司三季度季报中,工行以日均赚6亿,继续稳坐“全球最赚钱银行”宝座。

  而10月刚出炉的国资委数据则显示,2010年120家央企营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32.9%(近17万亿),净利润(85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三家石油化工企业的利润就占到了全部央企利润的1/3,中石油则以1241.8亿元的净利润成为“最赚钱央企”。

  在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是赚大头还是赚小头,就看你能不能获得廉价的银行贷款,能不能获得廉价的土地和资源,能不能获得财政补贴。而这些要素价格乃至分配几乎全都掌握在政府手中。

  政府而非市场主导的资源分配已经主导了中国经济的运行。

  隐型税负

  增值税、成本定价与固定息差共同组成要素市场的价格管制,使得地方政府、国企和银行在无需考虑投资回报与市场风险的情况下,形成了以投资规模带动收益增长的扩张模式。

  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路网规划为代表的基础建设投资、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城市经营模式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而以石油业为代表的产业链整合以及大规模海外投资,也成为国企“巨无霸”们新的经营方向。

  然而大规模的投资并未带来预想中的高额回报:以高铁建设为例,仅2010年建设投资额便高达7000余亿元,负债高达2万亿元的铁道部,5年盈利仅区区17亿元,以致被形容为“鸡肋”。而同样投入巨资的高速公路网,平均月通车量不足50万辆,不得不依赖政府补贴维持。

  据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累计金额近4480亿元人民币,其中“三分之二亏损”。此外包括中铁建海外巨亏42亿,中冶集团亏损46亿以及中海外承建项目“烂尾”等事件,无不显示出国企们的市场化扩张远非它们在要素市场赚取巨额利润那么简单。

  而更少人能够意识到的是:在地方政府和国企巨额盈利和失败的扩张背后,付出代价的却是全体居民。根据北京大学国家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黄益平的研究显示,由于要素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全体居民和家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隐型税赋”:国企们少缴的资源税、楼市泡沫和通胀以及连续多年的实际负利率,都相当于向市场化企业和普通居民抽取了高额的宏观税赋。

  而这一隐型税赋的后果,则是过去10年中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从1996年的66.8%降到了2007年的50.6%。而在储蓄率结构上,2003年到2007年期间,中国总储蓄率上升11.7%,其中政府和企业占了9.6%,居民储蓄则只贡献了区区2.1%的增幅。

  这意味着当地方政府、国企和银行共同组成的要素部门在不断吹胀“生产性投资”这个轮子的同时,国内居民的“内需消费”之轮却整整缩小了一圈。

  随着2008年“外需消费”泡沫的破灭,在借来的繁荣下过度膨胀的国资部门及其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又将面临着一轮艰难的再平衡。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