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圈地巨亏背后:豪赌引发产能膨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8 02:5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房田甜
10月19日,当罗之彤听说7家美国光伏生产商联名上书,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及美国商务部制裁中国光伏企业的“倾销”行为时,心里不觉一紧。
尽管,罗名下的光伏小厂并不在被针对的75家企业名单之中。但经营着一家做太阳能电池片企业的他仍然难掩悲观,“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欧洲市场那么糟糕,这下美国市场也要难进入了。”
几个月前,受欧洲各国政府削减补贴和去年企业过度投资扩充产能的影响,中国的光伏制造业开始亮起红灯:太阳能电池和硅片现货价急剧下跌,甚至低于许多制造商的现金成本。罗之彤的企业没能及时做出应对,已在6月应势停产。
被这场寒冬“冻伤”的远不止这些不为人知晓的光伏小厂。截至11月4日,在美上市的11家中概光伏公司,还没有一家公布最新季报。但雪球财经光伏行业分析师王毓明肯定,“许多公司的Q3财报会很难看。”
近些年,光伏急速吸金的财富效应,催发着整个市场发酵。一边是,传统行业如服装企业疯抢进驻。一边是,已为行业大佬的光伏企业借“煤矿”等资源急速扩张。资本、地方政府共同助推着光伏进入膨胀期。
然后,市场规律始终会到临,洗牌将至。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判断,一旦美国决定立案调查,中国政府肯定会积极应诉,但是这也可能是于事无补的。“如果你去应诉,对方可能提出不征收100%的关税了,降低到20%-30%,但是根据中国企业现在的利润水平来看,只需要增加10%的关税,对他们而言就是灭顶之灾。”
“大家认为这一轮寒流将在2013年过去。”Frost & Sullivan 能源电力部门咨询经理曹寅表示,“为了能活下去,大企业们都在想办法降成本,而一些小企业就势必要退出了。”
“豪赌”引发产能膨胀
去年10月,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年会,光伏生产商们兴奋地讨论着各自在光伏上投资了多少,都野心勃勃地想大干一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在2009年后选择进军光伏这个此前并不熟悉的行业。
因为逐利目的明显,他们常常被称为“赌博性资本”,而且是“豪赌”。
参与“豪赌”的一众企业中,最常被提及的是中国著名的织袜制造商浪莎集团。一些广为流传的消息称,浪莎集团的两位创始人——董事长翁荣金和总经理翁荣弟在去年10月决定进入光伏行业,翁氏兄弟为此准备了10亿元现金,将购买100台相关设备,建立起从切片到组件的光伏流水线。
但翁氏兄弟却并不是投资最大的。“合伙投20亿、30亿,甚至50亿元开厂的大有人在。”罗之彤说,他是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会长。罗透露,目前浙江有374家中小型光伏企业,仅组件的产能就达到8GW。
根据IMS Research的数据,201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17.5GW。也就是说,仅浙江这些在太阳能行业排不上名次的企业,产能就已经接近去年全球装机的一半。
这些后进入者们当然不能代表中国市场的供应能力。公开资料显示,英利绿色能源(YGE.NYSE)2010年底组件产能是1GW,预计2011年底实现1.7GW,还有3000吨的多晶硅生产能力;
常州市经信委的数据则显示,至2011年底,天合光能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1.9GW,太阳能光伏组件产能达2.2GW;
尚德则在9月28日实现四期工程顺利投产,将在年底实现2.4GW的晶硅组件生产能力;
同样是9月28日,赛维LDK(LDK.NYSE)也宣布完成马洪第三条5000吨硅料生产线的建设,其硅料实现1.7万吨的年产能,并将于2012年年中实现硅料每年2.5万吨的总产能。而根据公开信息,赛维预计今年年底晶硅组件产能大概能达到3.2GW。
仅这四家企业,2011年底组件产能将实现9.5GW。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眼下国内的产能估计已经达到30-40GW。
这样的数据可能还是保守的,因为甚至没人能准确说出全国到底有多少家光伏企业。“有数据说50兆瓦规模的有500多家,100兆瓦规模的有300多家。”孟宪淦说,“如果这样算产能已经超过50GW了。”
但市场的需求却远未能炼成类似的“膨胀术”。研究机构Solorbuzz分析师廉锐认为,今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达21GW,明年的装机预估在24.5GW。
“资源换投资”的无理性扩张?
看起来,中国的产能和全球的需求量对比,已经过于悬殊。但显而易见的“过剩”却未能让中国的光伏大佬们放慢扩张的脚步。
此前则有消息称,尚德有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光伏项目,总投资600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建成。建成后具备3万吨多晶硅,5GW硅片和5GW电池的生产能力。
逆势扩张,尚德并不是孤例。11月1日赛维宣布了其硅料子公司的扩张计划,将在呼和浩特金山开发区建设年产3万吨硅料生产厂。这个投资为100亿的项目,建设周期约为24个月内,将在2013年下旬建成投产。
“这都是典型的以资源换市场项目。”曹寅说,尽管现在都说光伏制造业过剩了,但是这些低碳产业或者先进制造业仍然是符合地方政府的发展方向,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只要有企业来投资,就必然会对当地带来一些税收、就业和消费。“至于产能将来如何消化,都不是他们考虑的事,反正建厂的钱都是企业自有的或者从国开行贷款的。”
据了解,我国的光伏制造业目前主要聚集在江浙地区,此外,在江西、河北、山东也有不少相关企业。对于想要吸引一些光伏企业“空降式”植入的西部省份来说,就需要给出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最常见的便是“煤炭换投资”的方式。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内政发〔2009〕50号),明确规定,一次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在40亿元以上的新建大型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可以配置煤炭资源,每20亿元配置煤炭资源1亿吨,一个项目主体配置煤炭资源最多不超过10亿吨。“煤炭换投资”并不是从光伏产业开始的,“最早是由山西提出,之后内蒙和新疆都有同样的做法。”曹寅解释,这些省份拥有许多坑口电站和风力发电装机,发出的电在当地缺乏消化能力,外送又受输电通道的制约,“那么配套光伏这样用能较高的产业就刚刚好。”
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除了煤炭的开采权之外,亦有相当动力入驻西部。“土地和税收优惠很多地方都有,但这些西部省份更接近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光伏安装基地,正好可以就近供应国内市场。”一位制造企业销售经理表示,“拿到了煤矿就相当于拿到了钱,可以转卖采矿权,也可自行开采或与他人合营。”
这样诱人的条件自然也吸引光伏企业前往,不少企业都积极前去“占位”。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8月山西省大同市与保利协鑫(03800.HK)和富士康集团签订的新能源及新兴产业战略合作项目,也有类似的资源和补贴条款。“保利协鑫在大同拿到了6亿吨优质煤,然后投资晶硅厂和20MW发电厂;富士康则是拿土地和政府补贴,投资电池和组件厂,同时建设30MW电站。”
资金链承重压
不过,在地方政府与企业各自的利益诉求下,动辄上百亿的资金,对于目前现金流紧张的光伏制造企业来说,仍是不小的难题。
“动辄百亿的投资,企业哪能那么顺利拿出,大多是地方政府对外宣布的,企业也不好说什么。”一位已经在当地投资的企业负责人说,“地方政府为了保险起见,也会在项目有了眉目后,再拿出煤炭资源,这些双方在前期商洽时都会充分沟通。”
从中概光伏公司Q2财报来看,这些光伏巨头们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尚德电力巨亏2.6亿美元、赛维LDK净亏损8800万美元、晶澳太阳能(JASO.NASDAQ)亏损3540万美元。其中,尚德电力和赛维LDK早前还一度被传出“破产”的消息。
“很多公司并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规模,没有从财务角度来分析投资回报率,盲目的扩张可能会带来很多的潜在风险。”昱辉阳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仙寿说。
以赛维LDK为例,目前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末,赛维LDK总资产70.56亿美元,而公司总体债务为41.27亿美元,58.5%的负债比在光伏企业中相对较高。值得关注的是,赛维的短期债务大约为22.14亿美元。
除了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较好之外,中概光伏公司中绝大多数公司Q2的速动比率都小于1。其中,赛维的情况最差为0.51,尚德次之为0.72。
“短期债务急剧上升,说明银行对它们已经不放心了。”前述不愿公开姓名人士说,“这是很难受的,因为产能不断地扩大,不知道什么时候盈利,但债务全是短期的。”
这名人士分析,赛维尽管对外宣称是做垂直一体化的企业,但只是部分一体,主业仍然是太阳能多晶硅的生产,“其他电池、组件等只能看做是为了销售其多晶硅片而做,现在多晶硅在国际上的价格已经30多美元/公斤了,那对赛维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它的主业跌得这么惨,股价也直线下跌。”
现在随着国外市场的消减,多晶硅的价格不断下跌,以前是组件电池厂家追着硅片厂家跑,现在则反之。“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出货,选择向客户做出让步,延长付款周期。”王毓明表示。
一体化模式受挑战
在过去的高毛利率时代,光伏制造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赚到钱,只是每个环节的利润分配存在周期性变化,有时硅片高一点、有时组件高一点。为了消除这个周期性,一些企业采取垂直一体化的模式,把所有环节都包揽了,这样就可以自己消化全部利润。
“之前英利和天合从产业链上考虑是与当时的环境相关,因为那时上游原材料的紧张程度很明显。”曹寅表示,“而现在光伏产业面临的是结构性过剩,原来认为较为稀缺的上游硅料,也在大规模的产业化扩张,力度甚至超过了下游的组件。”
在2008年时,多晶硅的价格曾一度高达500美元/公斤。目前,多晶硅的合同价格约是25美元/公斤,现货市场的价格约在37-38美元/公斤。
王毓明表示,“国内企业除保利协鑫之外其他的生产成本至少还要35-40美元/公斤,而全球那几家大厂的成本可能已经降到了20美元/公斤以下,长期来看定价权依然掌握在他们手中。”
而且很多大厂还在不断地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今年初发布公告称,计划未来两年投资约177亿港元用于扩充国内的多晶硅以及硅片产能。保利协鑫预计,到2012年年中,其多晶硅产能将达到6.5万吨,较2010年底2.1万吨的产能翻了3倍以上。
同样大规模扩张的还有韩国多晶硅生产企业OCI,今年早些时候OCI宣布将投资1.8万亿韩元再设一座工厂生产多晶硅,年产能为2.4吨,预计于2013年12月竣工。届时,其年均总产能将达到8.6万吨。
“保利协鑫和OCI等企业的大规模扩产,他们的成本将远低于国内多晶硅产能在3000-5000吨的企业。”曹寅说。
这就可能造成不少多晶硅的生产企业没有优势自己做,尤其是那些核心产业还在组件环节的公司。以英利为例,其在2008年3月成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生产多晶硅,一期设计产能为3000吨/年。根据英利官网的介绍,其已经在去年8月实现商业化生产。
但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六九硅业的情况并不那么理想。“产能并没有完全释放,上半年他们的产能也就是1000多吨,而且成本也比较高。”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对此,英利的一位高管并未作出正面回应,他只表示,“英利是全产业链的产品模式,可以通过改进技术等各种方式压缩成本,赢得竞争。”
这位高管同时透露,光伏市场一直到明年上半年都将是一片惨淡,但英利的光伏产品一直处于扩张期间。“道理很简单,现在是各光伏企业博弈的关键时期。危机关头,谁扛过来了,谁抢占了市场,谁就是以后行业的老大。”
财神”变“瘟神”?
与这些光伏行业中“大玩家”依旧高调的扩张相比,小企业们已恨不得尽量与“光伏”二字划清界限。
除了否认浪莎集团以10亿元进军光伏业之外,翁荣弟不肯再多谈任何与这个产业相关的话题。“浪莎很关注光伏行业,但一直没有投资,我们仍然以主业为主。”他告诉本报记者。
急于扔掉这个“烫手山芋”的并不仅是浪莎。在10月末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于秦皇岛举办的光伏大会上,很多本来说要参加的企业最后都缺席了。
“没什么好参加的,连大企业都很难,我们(小企业)难道聚在一起比谁死得更惨?”一家小企业的负责人坦承。“我们以前从事的行业与光伏不相关,只是看到能挣钱就来了,看到挣不到钱就撤退了,这很正常。”
这名小企业负责人回想起去年光伏盛宴的情形时感慨:“就像地上都是钱,等着你去捡。”但如今,他已经决定退出。
这并不是一个难做的决定。未见好转的欧洲债务危机,在光照资源丰富的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南欧国家更为严重,同样是光伏装机大国的德国和法国也深受拖累。“如果欧洲国家要砍赤字,对于新能源这种‘奢侈’能源的补贴必然下降。”前述小企业负责人说。
美国曾被认为是欧洲之后最大的市场。但10月19日,SolarWorld Industries Americas和其他几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请。这本以足够让人对美国市场感到忧虑,而11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强硬表态,中国能源公司的贸易行为存在“问题”,其支持美国光伏公司要求政府向中国的光伏组件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诉求。
除欧美,日本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市场,但是相对封闭,中国品牌难以进入。广大的新兴市场则因为缺少补贴支持,对于中国企业的吸引力有限。
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浙江的374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环节,停工的企业甚至达到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