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能源行业靠技术和研发水平度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1:2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陶刚

  受福岛核事故影响,国内核电新建项目被迫暂缓实施;太阳能企业业绩出现大面积下滑;风电行业竞争日趋激烈。2011年,我国新能源行业遭遇发展中的阵痛。而阵痛也许只是成长的代价,因为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行业不会缺乏政策扶持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在经历了血铅事件后,国内铅酸电池、锂电池行业遭遇环保风暴,一批不达标的中小企业被扫地出门,行业在告别低质量竞争后,产品价格反而有所反弹。无独有偶,针对风电行业鱼龙混杂的境况,国家发改委于近期出台了风电行业准入条件,以此引导行业的健康、理性发展。

  寒流之中孕希望

  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在核事故发生5天后,国务院出台了“国四条”,其中包括立即对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切实加强正在运行的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在核电安全规划出台之前暂停审批新项目。在此期间我国核电新项目建设均处在原地踏步阶段,一些核电装备制造厂后续订货中断。

  受国际光伏市场变化影响,今年国内晶体硅太阳电池芯片及组件的销售价格大幅下跌45%,这也直接导致国内太阳能行业企业利润出现下滑。截至10月26日,共有22家太阳能概念股披露了三季报,业绩环比下滑的多达16家,占已披露家数约七成。

  近日,有消息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及美国商务部将对中国的75家光伏企业设立“双反”阻碍,这则消息对于正在经受危机、步履蹒跚的我国太阳能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过去5年间,我国风电行业发展呈现突飞猛进之势。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年翻番增长,截至2010年底,新增风电装机超过1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中国风电行业经过过去几年的飞速发展,成绩斐然。但从去年开始,风电行业也趋于理性。

  寒流之中,新能源行业正在酝酿新的希望。

  两个月前,国家发改委首次公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将按项目核准期限分别定为每千瓦时1.15元(含税)和每千瓦时1元(含税)。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标杆电价,已接近国内光伏电站的发电成本价,太阳能光伏应用的市场机制开始形成。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有望开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或将摆脱“两头在外”的尴尬。

  在风电领域,近日传来新的利好。10月19日,我国首部《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在201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正式发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透露未来40年我国陆地、近海、远海风电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2030~2050年,每年将新增装机约3000万千瓦。该路线图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主要电源之一,到2050年,风电将满足国内17%的电力需求。未来风电发展的布局是:2020年以前以陆上风电为主,开展海上风电示范项目;2021~2030年,陆上、近海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项目;2031~2050年,实现东中西部陆上风电和近远海风电的全面发展。

  为促进风电更好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和电网保障性收购制度有望于2011年底出台。

  我国大幅提高了风电的装机规模目标,这将为风电设备商未来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苦练内功赢得未来

  对新能源行业而言,政策的扶持只是外因,要想行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还需新能源企业在行业低迷期练好内功,靠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和技术实力这一内因起作用。

  以风电行业为例,华锐风电2006年就以大功率风机迅速占领市场,并进而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国内第一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大功率风机不仅是未来风电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目前行业技术的制高点,更是行业新的利润空间。

  在大功率风机领域,华锐风电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今年5月18日,华锐风电SL6000系列风力发电机组在江苏盐城出产,这是目前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技术领先的6兆瓦电网友好型风电机组,可以广泛应用于陆地、海上、潮间带各种环境和不同风力资源条件的风场。

  9月6日,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二期工程首台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该机组由华锐风电生产,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10月8日,由华锐风电生产的中国首台海上6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在江苏省射阳县临港产业区完成吊装,这标志着中国风电机组大型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外,针对国内风电设备利润不断下降的现状,国内风电企业必须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海外市场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除风力资源丰富,并已经比较成熟的欧洲市场外,印度、巴西等市场同样具备发展潜力。虽然海外市场的开拓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国内企业只有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方能求得进一步成长。

  在国际化方面,华锐风电也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国际业务部从今年年初30多人快速增长至近百人。在今年不到10个月的时间,在爱尔兰、巴西、美国、瑞典等市场首战告捷。

  华锐看重欧洲市场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以及东欧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波兰四国的开发潜力,现在单独成立了一个欧洲业务部来拓展欧洲市场。另外,华锐在巴西、南非开普敦、印度班加罗尔都成立了办公室,三个办公室支撑起华锐在新兴市场的一个构架。

  今年4月,华锐风电与希腊PPC电力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华锐风电与欧洲风电运营商Mainstream Renewable Power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约定未来五年在爱尔兰共同开发、建设、运营1000兆瓦的风电项目,由华锐风电提供风电机组。这是国内厂商在国际化当中获得的最大一单。9月份,华锐风电在与阿尔斯通及GE的竞争中以更好的投资回报率、更快的响应速度脱颖而出,中标巴西当地电力开发公司Desenvix位于巴西Sergipe地区的一个34.5兆瓦风电场,华锐将为这一风电场提供23套风电机组。

  华锐能够快速地占领国际市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华锐风电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先进的服务理念、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及遍及全国的综合产业基地的有力支持。在注重速度的同时,华锐更注重“内功”的修炼。

  在技术创新方面,华锐风电更是集结了公司近800人的研究团队进行各项技术攻关,其中包括已顺利完成的低电压穿越技术和方案,并在中国电科院组织的测评中获得通过。华锐风电也成为国内少数几家独立掌握低电压穿越能力技术的企业。

  相信经历了这场新能源寒流的洗礼,在企业苦练内功,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国内新能源行业有望走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未来。

  [作者系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财务总监]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