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专家称三大经济区或将被强制要求公布PM2.5数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3: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骆寒

  灰霾再袭京城引发的舆论呼声,可能使得PM2.5(细颗粒物)监测在近期取得重要突破。

  一位接近环保部的专家12月5日向本报透露,根据联防联控的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陕西关中、山西中北部和乌鲁木齐城市群,将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12月5日,也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的截止日。该意见稿提出,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不少舆论质疑这一实施时间过于迟缓。有环保团体呼吁上述三大区域和九大城市群提前在2012年实施PM2.5监测。

  这种呼声在12月4日灰霾突袭京城后进一步高涨。北京市环保局12月5日下午发布的最新消息说,上周末京城空气质量处于良好级别。4日下午因大雾突袭京城,空气中的各项污染物浓度快速累积,4日夜间空气污染指数预报为270到290,为四级中重度污染。短时污染指数超过400,达到五级重度污染程度。

  另本报获悉,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十二五”专项规划有可能在明年年初获国务院通过。“这意味着明年可能在PM2.5的监测网络上取得重大突破。”一位地方环保厅官员对本报表示。

  大气污染损失 相当于GDP1%

  实际上,因大气污染物导致的经济健康损失颇为惊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世秋撰文指出,针对中国细颗粒物污染损害的研究表明,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的污染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所采取的估算方法和估算范围的差异,相关经济损失占当年GDP1%甚至高达7%以上。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PM2.5的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监测能力较强和污染非常严重的城市开展了PM2.5的监测,因此环保部门无法全面掌握PM2.5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

  “‘十二五’期间,国家应大力建设PM2.5监测体系,为2016年在全国开展PM2.5的监测做好充分准备。”天津市环保局的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撰文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分批逐步建设,在城市、区域和背景三个尺度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监测网络。

  所谓城市尺度的PM2.5监测网的点位主要以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为依托,在其中增加PM2.5相关的监测仪器设备,了解城市灰霾状况下空气污染水平,并为治理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供可靠和科学的监测数据。

  柴发合建议,该网络应首先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开始,逐步推广到全国环保重点城市。

  公布PM2.5数据 “三区九群”可能先行

  “区域尺度的PM2.5监测网围绕环境保护部区域联防联控目标,在三区九群(‘三区’指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九群’指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陕西关中、山西中北部和乌鲁木齐城市群)布设区域站,了解城市群及人口密集区域灰霾状况下空气污染水平。”柴发合指出。

  在上述两个层次之外,背景层次的监测网络也不可或缺。柴发合介绍,背景尺度的PM2.5监测网以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络和农村空气监测网络为依托,逐步完善配备相关监测仪器,关注我国背景地区的PM2.5空气污染水平。

  “上述三个层次的监测网络当中,近期可能大规模先行的可能是区域尺度的PM2.5监测网。”前述接近环保部的专家对本报透露,“根据联防联控的要求,三区九群将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此外,前述环保专家对本报指出,在区域之外,环保部门也应该推动重点控制区内重点行业和企业的PM2.5排放监测工作,这对治理PM2.5的污染将起到很好的摸底作用。

  民间环保团体也在呼吁尽早在重点区域和城市群实施PM2.5监测。

  “PM2.5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但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新标准却要等到5年后才能全面施行,让人深感失望。”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12月5日向本报表示。为此,绿色和平在12月5日向环保部提交公开信,建议将《标准》的实施时间提前。具体来说,建议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时间提前到2013-2014年,三区九群的实施时间提前到2012年。

  公开信还提出,在全国开展PM2.5等空气质量信息之前,建议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对于超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主要污染物(比如PM2.5超过75ug/m3)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以提醒公众进行有效保护。

  京津冀控制PM2.5 可创1259亿效益

  具体到京津冀地区,PM2.5监测体系的建设已经着手。

  “天津在这块行动较早,我们在市内已有6个监测点。”前述天津市环保局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近日又有消息称,京津两地将建PM2.5环境综合监测站。据记者了解,该监测站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天津市气象局合作,设在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天津武清县,距离北京约70公里,距天津市区25公里。其监测内容很丰富,其中包括京津地区低能见度雾霾天气监测与预报研究、京津城市群发展对空气质量影响机制及区域防控技术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的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武清站点和环科院站点已分别同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观测,在此基础上,该综合监测站将在未来形成较强的连续观测能力,为科研提供长期数据。

  也有专家指出,仅仅监测京津地区的PM2.5是不够的。“PM2.5为一种区域性污染物,靠一个城市单打独斗是治理不了的,必须靠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区域联合作战。”前述环保专家对本报解释,“京津冀为一个相互影响的区域,为此我们还需要在北京和河北之间,河北与天津之间建设类似的环境综合监测站,这样才能体现联防联控的思路。”

  张世秋指出,2010年针对京津冀地区的PM2.5控制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对PM2.5浓度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为京津冀地区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和能见度改善效益。

  “在不同PM2.5控制情景下,降低PM2.5浓度到不同的水平,京津冀地区能够实现的潜在健康效益的保守估计为1259亿元,占到京津冀地区总GDP的3.41%;而相应的对京津冀地区能见度改善亦极为显著,能见度提高水平可达到500~2000米不等,能够有效减少低能见度出现的频率(天数),对交通延误、景观价值和居民舒适度均具有较大的改善。”张世秋表示。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