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讨科学发展观实践经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5 13:48 来源: 新浪财经2012科学发展观实践经验研讨会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中国经济观察》论坛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于2012年6月15日在京召开“中国经济观察论坛——科学发展观实践经验”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嘉宾有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陈宝生、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李兴山、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肖勤福、长沙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罗文章、义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森民、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吕伟顺、三一重工集团党委第一副书记、副总裁何真临。以及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全体老师等专家共100多人。
在召开研讨会之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的教授们按照中央党校领导的指示,对三一集团、义乌微小企业、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大商模式、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长沙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经验等进行了调研,已经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上刊登了六篇科学发展观实践经验的调研报告,研讨会就这六篇调研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发言认为,调研报告要注意不越位、不错位和不缺位。首先,调研报告不要越位,调研报告就是调研报告,不是学术文章,不能顶替学术文章,只能发挥调研报告的作用。毛主席讲结论在调查研究之后,就是说调查研究是为结论提供服务的,不能越位。第二,调研报告不要错位,干什么调研什么,懂什么研究什么,想学习什么你去考察什么,不能错位。现在我们看到一些调研报告,作者什么都懂,什么都写,严重错位。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的作者恰恰是什么都不懂,要对这样的作者提高警惕。第三,调研报告不能缺位,现在最大的缺位是什么呢?不是调研报告少,而是语言、观点千篇一律,语言就是套话、大话、官话,内容、观点文件化、报刊化,这实际上是最大的缺位。缺位了不能发挥调查研究的公允,直接结果我们做不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肖勤福认为:确实如陈校长讲的那样,调研本身是一门学问,它具有艺术性,通过调研我们的经验深化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思想成果,相应的系统理论,确确实实需要做非常扎实,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一次调研我们依赖经济学部这些教授还有一些博士生、硕士生的参与,确实这六个调研做的是比较好的,内容比较相识,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系统化以后能够提供若干方面给人们带来启迪的思想认识,这个我觉得做的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当然,这次调研说成功,从根本上还是依赖于我们所选择的这些典型的地区或者企业多年来艰辛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是他们实践当中本身蕴含了这些经验,所以《学习时报》在这个过程当中按照校委的要求,跟经济学部合作,能够把这六篇成功的编发出来,我想也是探索理论,探索调研,探索理论发展和如何进行调研上也是往前走了一小步。接下来这一个系列可能还有两到三篇就打住了,就像陈校长说的我们要转向第二阶段的宣传,恐怕还要依赖我们经济学部的教授们,你们是我们中央党校教学科研确实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我另外想说的一点从当前来看做这样的调研,做这样的宣传确有必要。我记得前些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关于改革是否成功,是非合理的思想大交锋。2004年6月份郎咸平在复旦大学作了一场报告,那场报告挑起了著名的郎杜之争,当时是国有企业,国有体制改革的一个争论,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场争论蔓延为关于整个中国改革趋向是否合理,是否成功的一场大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十七大之前,十七大报告以第二部分这么大的篇幅来专题论述改革不仅仅因为2007年是改革第29个年头,马上要30年,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很重要是我们形成的由于这一场争论所带来一种特定的思想、社会氛围。在那样思想、社会氛围改革、攻坚,去推动社会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向前进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十七大报告关于改革的论述讲的确确实实跨度非常到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如此等等,实际上是对那一场争论思想交锋作出了一个最终的回答。
这给我们一个警醒,这是不太正常的社会现象,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么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质疑改革、怀疑改革。大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这么多年主要是借助依赖改革开放的实践往前推进,质疑改革实质上是反映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某种疑虑。应该说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这个道路,这个制度改变了中国,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世界,大家都承认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年的成就,也应该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是有生命力的,但是这么多人有疑虑,所以我想确确实实应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科学发展观有关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向前进;第二要把好的、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提炼总结出来,用以说明和证明科学发展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的生命力,来证明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我们做的这个工作在这方面确确实实很有意义。
一、创新发展中的三一集团
关于创新发展中的三一集团,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李鹏认为,三一集团是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范例 。三一集团的创新发展得益于三个方面:
首先,宏观制度创新。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所有制改革破除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障碍。二是中国开放的国内外市场创造的巨大需求,在这个巨大需求中成长起中国非常多的工程技术企业。
其次,完善的管理机制,已经对研发人员,包括生产经营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了股权激励。另外每年3月31日三一科技节重奖年度的团队和个人巨奖,上千万,上百万,这样的奖励机制往往在我们国有企业是很难实现的,这个制度突破还是蛮难的。所以国有企业要寻求另外的途径。即便是跨国公司也难以实行这样的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三,政治制度的创新。把“打造民营企业的党建标杆”作为政治使命,作为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既有高效的经济激励,又有一套政治组织服务于国家党的建设,沟通党和非公有制企业各种各样的人员、信息以及制度的交流,使非公有制企业既保持了自身的特点,又按照国家的大政方针抓住了国家的战略机遇期,所以一个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是它一个微观基础。
在企业内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一套高效的体系,我们称之为三一创新的组织制度基础,主要包括三个。三一一开始生产经营体系的目标是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创造丰田的奇迹,其实就是日本经济的奇迹。在这里第一个体系,或者系统是PDM,研发信息化集成系统,它不仅在国内布局了,在重要的城市,中国的科技力量强,技术力量强的城市建立了一些研发机构,还在美国、欧盟等等这些重要的发达国家的市场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基地,进行了信息的集成。第二个产品制造过程中实行了SPS系统,从图纸到产品的标准体系,最重要是第三个我们看到了ECC系统,企业控制中心。所以在这样高效的生产体系下使它的产品无论从质量、销售、售后服务都达到了市场的一个优等竞争者的地步,才创造了这样一个现代奇迹。
三一重工集团党委第一副书记、副总裁何真临认为:
第一,我认为它回答了时代的最重要的命题。李教授的这篇调研报告,我认为最重要是回答了一个时代的命题。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它为什么能够在旧的体制还有很大的残余力量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它能够成长为一个引领中国工程机械,乃至世界工程机械的一棵参天的大树,这里面主要是党的改革开放,主要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所以三一人为了感谢党的改革开放,进入三一扑面而来是大的横幅,心存感激。感激什么?我们感激当的改革开放,感激党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这个报告数据详实,挖掘深刻,论述精采,感人至深。说它的数据详实,挖掘深刻,他们几乎把三一这些年的成果具体的数据都呈现在我们各位读者的面前。
第三,政治制度的创新,三一的创业者有政治情怀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些民营企业家之所以创办和发展民营企业,既是生活方式和职业生涯的选择,更是一种报效党和国家的情怀和路径的选择,这个挖掘非常的深刻。
二、义乌小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关于义乌小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曹立认为,义乌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位于浙江东部的县级市,曾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义乌奇迹,是现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008年小微企业受到极大的冲击,举步维艰,但是我们发现能够支撑着义乌小商品市场长盛不衰的恰恰是诸多的小微企业,也就是说义乌的小微企业凭借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在政府的扶持下正在化解风险,面对挑战,创造了烈火中重生的奇迹,加了一个非常好的答卷,为全国的小微企业应对挑战作出了榜样,当然也为政府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我汇报主要是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看义乌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小微企业应该说是在金融危机以后,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社会关注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在我们国家原来对大中小企业划分的基础上,对小企业进一步的一个细化。小微企业在中国,它的贡献可以用这么几个字来概括,五、六、七、八、九。
第二个方面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义乌小微企业发展的经验。市场与政府的双驱动是义乌小微企业发展最宝贵的经验。在围绕市场而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理念的创新,市场的创新,产业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一系列创新的过程当中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最为关键的,也就是在这个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当中促使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结合,因此促成义乌小微企业发展的双动力和双保证。他们的具体做法可以简单从四个方面汇报。一个是培育了专业市场,第二是培植了行业协会,第三是履行社会责任,第三是发布义乌指数。
我想给大家汇报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义乌小微企业发展引发的思考。第一,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运用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协调配合,共同支持。第二,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给予全方位的支持,整个社会建立类似小微企业辅助行动联盟。第三,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厚爱,小微企业弱小是社会和谐之基,是民生之辅。
义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森民认为,刚才曹老师讲地方政府为小微企业发展再做工作,这对我们启发是非常大的,一只手是政府的手,一只手是市场的手,两只手联合起来携手推动小微企业发展,这个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作为地方政府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我们在不断的优化政策环境,我们每一年都在修改和制定出台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第三是不断优化我们的创新环境,小微企业要成长,需要公共科技平台给它支撑,自己无法办科研所,没这个能力,但是作为政府应该提供这个公共创新平台。再一个是优化融资环境,引进了大量的银行。最后我们不断优化政府服务,政府对小微企业审批越少越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李兴山教授认为,温州模式是什么模式呢?有各种说法,我们还是刚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怎么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企业应该是什么样的企业,所有制结构是什么样的结构,政府应该做什么,市场应该做什么,这个东西没有很好的解决,怎么来解决,所以调查以后我们当时提出最核心的观点,是浙江经济是民本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民本经济,以人民群众为主。什么叫民本经济呢,我们当时概括四句话,市场配置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就是配置资源,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创造财富的动力。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下面我讲点看法。
第一,我认为他们这两个模式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实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比较坚实、科学、可靠的微观基础,才能真正进行市场的商品交换,以人民群众为竞争主体。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所有制的结构,所有制结构两个模式有所不同,就是起点不同。
第二,实用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走经济开放之路,也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开放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才能真正的打破垄断,实现市场的公平性。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创新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求生存,求发展。这是这些年两个模式很大的变化,两个模式都在不断的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都在不断的创新。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改善宏观调控,这个问题因为两只手调解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一直争论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尺度。在中国现在的条件下,在大家都干预的情况下,这两个模式也还是要加大政府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太放任了恐怕不行。
四、大商模式:中国企业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关于大商企业发展模式,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杨秋宝认为,这是中国企业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这种探索表现在:
第一,说明一下大商模式的内容,大商模式的内容实际上是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从1992年以来,大商集团在发展当中实现了三个转变,取得了四大成效,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公有制企业转变为多元持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在实现三个转变的同时取得了四大成效:一是成为我们国家的千亿级大企业;二是成为我们国家的全国性的大企业;三是成为品牌性的大企业,大商集团现在已经聚集400多个国际品牌;四是发展成为实力型大企业,被业界称为中国百货业最具有发展实力,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一个大企业之一。
第二,体现了中国民族企业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有效探索,丰富了民族企业,中国特色的多样化的内涵,中国的民族企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中国实际,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治于中国文化,探索符合民族企业实际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和管理路径,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我们说大商模式的形成就是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中国民族企业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有效探索,丰富了民族企业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内涵。
第三,大商模式展现了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民族企业振兴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提供了民族企业改革创新的典范,通过大商模式,大商集团改革创新的实践说明,改革创新能够赋予企业更大的活力,从大商集团的实践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勇于改革创新,乐于技术创新,常于改革创新正是大商集团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发展动力的一个关键所在。
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吕伟顺认为,大商集团创新发展的几个内容主要可以概括成五个方面:一是创新企业文化,二是创新发展途径,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四是创新管理体制,五是创新制度。
关于企业发展文化的创新主要是大商集团成长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从开始创业的那一天我们就把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享誉世界的民族商业大公司作为我们发展的宗旨,这个基本宗旨成为鼓舞大商人前进的动力,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企业特有的文化。
创新发展的途径,我们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采取重组并购,二是自建,三是租赁。并购重组更多是我们在1998年开始跨区域发展时候采用的。第二个就是通过我们自建的方式,我们在全国各地70多个城市有一些店铺,通过自建店铺的形式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当地政府欢迎我们采取自建的方式。第三个是通过租赁的方式,因为自建、并购、重组,作为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会加速资金的负担,所以我们大部分业务还是采取租赁这样一些方式。
创新经营模式,我们是以百货店铺起家的,现在也是以百货为主体的经营,但是我们并没有固守百货的业态,我们业态在百货基础上有超市,有家电专业店,现在还有商业地产,有电子商务等等,世界上有一个世界零售业的七大模式,商务部把我们定义为是第八大零售模式,我们在那七大模式的基础上有一些创新,就是多业态,多商号的混合发展之路。
创新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我们开始建立母子化的两级管理体制,没有第三级公司,这样可以确保总部的指令会有效的传达到店铺这一级。二是我们为了加强各个区域的管理,在各个区域成立地区集团,这样不改变二级管理体制,又有效的加强了区域整合和管理。
此外还有企业制度的创新。
五、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施红:首先我来介绍是湖州市统筹城乡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到湖州去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感觉,或者给我们冲击力最大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这方面做的一些努力和探索,成效来看,我们大家一直说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际讲到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全国看,2011年的水平是3.13:1,而从浙江省全省来看是2.36:1,到了湖州变成1.91:1,所以从不到2:1的程度和全国3以上的程度。
第二,城乡一体化做的是统筹城乡的产业发展,当时我们调研的时候湖州市的孙书记一直在说“接二连三”和“跃二进三”,接二连三单纯农产品从产中向产后,加工和销售环节进行,是产业链增值。所说的跃二进二跨国工业直接向第三产业发展,利用湖州美丽乡村景色发展乡村旅游业。
第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湖州城和乡,城乡公交,城乡有限公司,城乡的电信宽带基本城乡一体,通村率达到百分之百。从城市环境建设看比较让人惊叹的,许多城市还没有建立污水处理厂,在湖州所有的乡镇都已经建立污水处理厂,百分之百的行政村都推行生活污水的处理,美丽的乡镇我们会引入眼帘很少见到垃圾成堆的状况。
第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湖州是在者禁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建立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的保障体系,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而且在合作医疗报销的范围内报销比例已经达到70%,比例是蛮高的。
第五,统筹城乡就业,当我们进入一个村庄的时候可以看到有一个大的显示屏,把浙江省的一个整个的经营信息,哪个企业需要哪个方面的工人,需要数量是多少都有公布,城乡就业网络体系是非常健全。
针对这个模式我们得出几点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全员参与。在中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既然是重中之重,怎样来落实呢?我想落实就是一个党政主导,而且我们也注意到,以往我们文件中更多的提到是政府主导,我想党政这个主导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符合中国的国情。
第二个我们启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是发展,当然我们强调的是和谐。这里我们看湖州市营造了一个良好创造的环境,各个区县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提出家家创业,农村的家庭工业极其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还提出一个口号叫经营新农村。
第三个启示是在城乡统一配置资源,在工农互动,城乡互处破解二元城乡结构,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我们去了他们经常说“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中央党校报刊上社长兼总编肖勤福认为:破解城乡二元化是基本使命,真正做到六个一体化实际上是非常难的,更难的是六个一体化是表面文章,背后的实质就是在城乡背后的市场空间,市场的体系,市场的机制,市场的运作,市场的秩序等等一体化方面要作出工作。三农问题久投未决,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城乡之间存在要素的倒流机制,按照经济学的常识,三农落后,本来资源从外部流到三农,资源回报率应该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市场的原因,尤其是行政的原因,我们长期是处在三农的资源、要素源源不断的流出,比如长期工农产品剪刀差把三农的利润转移出去,甚至必要的产品转移出去。比如说农民工工资报酬长期被克扣,这些应该返还到三农被强行留到城市和工业企业。再比如说现在我们城乡农村长期存在的存贷差,金融里面的存贷差,这个金融体系像抽水棒一样把农村可怜的资金都抽到了城市,抽到了工业。还有现在农村最核心的要素,土地的出让金,这么多年来据统计,最早不到10%,最近改善一些不超过30%,实际上这些都是三农要素被强行转移到城市,城市政府工业企业里面以后,导致了三农问题久投未决。所以施教授刚才在统筹城乡发展湖州模式里面讲这句话我非常赞同,真正要统筹的是统筹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大规模的引导外界的资源,包括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各种资源进入到三农,三农问题才有希望得到解决。施教授在报告中非常强调党委政府的作用,湖州的实践看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是我的的确确也有隐忧,这个能否持久?随着领导人的变换会不会改变?从长远看不应该靠行政的力量推动,而应该靠市场的力量。比如农产品的价格机制如此等等,这样才能持久。
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长沙经验
关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长沙经验,中央党校经济学部韩保江教授认为:长沙是我国的中部城市,它没有赶上东南沿海这种改革开放的一次机遇,借着这一轮中部崛起长沙才抓到了这次机遇,实现了它的快速发展。如果我们把长沙比喻成一个快速发展“和谐号”的话,支撑快速发展的列车有五个重要的轮子或者发动机。
第一个轮子是抢抓机遇,借着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应该说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也是破解中国和谐发展的关键。
第二个轮子抓住了当前整个国民经济的总的要求,在转方式上,优结构上做了一系列我认为很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个文章说到底长沙就做了这么四个算术体,一个就是长沙敢于做减法,很多地区想把自己的地区经济做大,做大的前提既要保证存量,又要增加增量,实际上长沙市的这种结构调整,重点是在减存量上做了很多的文章,第二个是做加法,大胆的引进新的产业,把像三一重工一系列的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真正产业从企业的组织规模到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是做乘法,产业升级靠什么升,是靠资本扎堆,搓堆的办法提升产业结构,还是靠真正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含量。通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推动长沙市品牌建设,产业基地的建设,为长沙的经济增长效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怎么样分担发展当中的成本,通过成本的分担内敛企业的经营行为,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真正走上低消耗,低污染的路子,在长沙推进所谓资源环境公平制度,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补偿,谁治理谁受益,一系列把环境发展的成本分担给这种开发主体。
第三个轮子是社会管理,因为现代的城市管理,特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样转型阶段我们面临中等陷阱困惑的时候,长沙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做粗做壮经济这条腿的同时,并没有让社会这条腿瘫痪下去。
第四个轮子是民生,社会管理有内容,内容就是如何破解老百姓在生产发展当中的难题,长沙市紧紧抓住以创业带动就业,抓住社会保障,抓住发展社会事业的一系列工作,切实解决老百姓在民生当中各种困难。
最后一个轮子是长沙有今天的发展,跟加强党的建设,在这一轮争先创优当中充分优化我们党政领导,政府行为有着重要的关系。
通过长沙的实践有几点启示,第一“两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支撑,通过“两型社会”的建设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是提升中心城市城市功能,发挥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手段;第三社会管理已经成为现在转变发展方式当中,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当中的根本任务,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不仅要抓经济增长,更要抓社会管理,不仅要紧紧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而且要强化社会管理工作,打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第四改善民生既是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客观要求,今天来看,改善民生更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的根本基础。
长沙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罗文章认为:刚才韩教授的阐述系统反映了长沙这些年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做法与特点。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同志,对这个调研报告给予很高评价。他本来计划出席今天的会议,但因坐镇防汛一线,特委派我代他,向母校的领导和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向参会的嘉宾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愿!我简单汇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为目标,着力谋划长沙科学发展新思路。确立科学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明确科学发展重点。
二、以大河西先导区建设为引领,着力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新路径。注重顶层设计,强化两型城市建设的规划引领;注重先行先试,发挥大河西先导区的示范效应;注重改革创新,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突破;注重协调推进,形成合力共建两型社会的良好态势。
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结构。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做“加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型产业,有效做“减法”。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着力做“乘法”。
四、以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为契机,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把握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的机遇,长沙强调城市交通秩序治“堵”,社会公共安全治“安”,窗口行业服务治“差”,民生权益保障治“难”,市民生活环境治“脏”,着力构建法治化的制度体系、人本化的保障体系、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立体化的防控体系和网格化的责任体系,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大社会协同力度,创建公众参与型治理模式,积极创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注重创业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注重社会保障这一民生之要。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贫困教育助学、城市廉租住房等“五大社会救助”,形成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贫等“五大社会福利”;注重社会事业这一民生之需。
六、以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为抓手,着力打造思想道德建设新高地。作为雷锋的故乡,长沙对雷锋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和广泛的人格认同,一直在传颂着雷锋的故事、传唱着雷锋的赞歌、传承着雷锋的精神。
七、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为载体,着力激活长沙科学发展新动力。长沙始终把创先争优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使科学发展融入人民生活,成为普遍自觉。(文/中央党校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