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运沉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10:25 来源: 南方日报一条暂时性搁浅的地铁16号线,触动了无数龙岗人的心结。
为了进一步改善龙岗交通基础设施,龙岗区一直有意加快推进地铁3号线延长段和地铁16号线的建设。此前有消息人士透露,龙岗有意将这个项目单独立项,并敦请市发改委积极介入,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意图能与轨道三期规划同步上马。
然而,深圳市轨道三期规划显示,地铁3号线延长段、地铁16号线并不在规划内,这也意味着深圳市轨道三期暂时与龙岗无缘。正如一场巨大青春PARTY过后,曲终人散给予人们的怅然若失,似乎若隐若现、挥之不去。
对于深圳举市而言,站在30年的基点上理解大运会会有全新的意义:大运会闭幕,新的30年又将启程。
那么,对于刚刚成年的18岁龙岗呢?
在后大运时代里,龙岗如何在深圳版图上起舞,如何继续在新起点上谋取更大发展,这显然是一个需要深思的命题:
对于这座城区而言,如何从“城市规划”到“规划城市”?
对于大运新城而言,能否在众多新城开发建设中中独辟蹊径?
对于场馆运营而言,如何在公共空间和商业利用中取舍?
对于城市管理而言,能否让“大运标准”延续下去?
对于行政效率而言,能否让大运精神真正融入行政公务?
这一连串的追问,是我们思考的起点,也都是后大运时代龙岗需要思索的命题。试图抛出这些话题,我们深知,以一己之力远非能解全局之题,倘若能够给大家带去抛砖引玉、启迪之功,那便足够。
沉思一▶▶
大运新城何以维新?
显然,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再也没有什么比大运新城更醒目了。
作为大运会主体育场、主体育馆、游泳馆、主媒体中心和运动员村的所在地,大运新城在本届大运会中发挥着枢纽作用。
据悉,大运新城是深圳市“四大新城”之一,也是龙岗区未来重点发展建设的城市地区之一。那么,在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背景下,大运新城片区如何重新审视现有发展条件,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事实上,对于大运新城片区的关注,早于大运会的召开。2010年年底,后大运时期大运新城片区的发展就被提上日程。
今年上半年,龙岗规划国土局编制的《大运新城北区详细规划研究及城市设计》中,以“生态、脉络”为主题,采用“上城”的设计理念,打造以龙兴大道为功能发展轴,由北至南串联科技创新区、生活配套区、创意产业区、商务总部区等功能区,构建三大服务平台和六个“园中园”。同时,香港中文大学的进驻,对大运新城地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
“我们之所以要对这个区域进行更细致的规划,是要考虑到大运会以后的地块使用和发展问题。因为目前的法定图则对这个地块的性质规定是文体性质用地,而大运会之后,为了确保这个地块更好地发展,其使用属性也许需要做一些研究和调整,所以我们要提前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规划,以确保能够及时地给这个地块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政策支持。”有相关人士在大运会前向媒体透露,该规划是在体育新城法定图则的基础上,对于大运新城北区进行更为细致的规划研究,以助推龙岗区打造体育新城“大运商务花园”、构建龙岗“经济新走廊”的战略构想顺利实现。
大运新城周边能否形成并拥有生活区?如何处理场馆与新城之间的关系?新城开发建设中能否引入更多的环保、低碳、生态元素?
众所周知的是,龙岗区现有的中心城片区,是目前的行政中心和公共配套服务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如何统筹协调龙岗中心城片区与大运新城片区的规划发展,能否坚持各自特点协调资源唱好“双城”曲,对于龙岗区战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大运新城周边的社区已经悄然先行。围绕后大运时代的相关区域商业开发工作,大运新城周边的各社区股份公司,早已悄然开始自己的研究和尝试。距离大运主场馆距离最近的陂头背新村,就在龙城街道办和社区股份公司的主导下,悄然谋划着后大运时代的自我发展。
沉思二▶▶
龙岗需要怎样“城市化”?
尽管一场大运会让龙岗以前所未有的全新面貌给来宾留下美好记忆,但也不得不说,在大运新城之外,是一个发展并不均衡的龙岗。
对于龙岗区而言,从2004年开始的那场以行政力量主导的“城市化”浪潮,让龙岗区开启大步城市化之路。近年来,以特区一体化建设、迎办大运会等契机,在龙岗区委、区政府的主导下,龙岗区步入“深度城市化”的黄金时期。
当我们面对一拨又一拨的城市化中,有人不禁发问:我们的城市因谁而生?
两个有所不同的概念,映入人们的眼帘。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教授的眼中,“规划城市”和“城市规划”是两件事,但是有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专业,而“规划城市”是全社会关注的一项事业。
毛其智教授认为,从城市规划本身来说,它在成长过程中非常提倡“团队”的工作状态。这个“团队”的特点就是,融合了各种各样专门技术、专业、部门,是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的。
如果从这一视野看待,龙岗在后大运时代里,应如何从“城市规划”到“规划城市”?
显然,为了整座城区的美好未来而进行的“规划城市”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各项规划都应当放到一个开放的平台上来探讨。
从“城市规划”到“规划城市”,龙岗所需走的路依然遥远。
基于此,对于龙岗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取决于这里修建了多少现代化的房子、刷新了多少老旧的居民自建楼房,而是对这座城区发展攸关的长远、科学、可持续实施的规划。对于龙岗的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取决于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化多少景观,种植多少树木,而是绿化植树背后的对于营造人居环境营造人与城和谐关系应秉持的基本敬畏和原则态度。
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城市社会学实验室的社会学家吕卡-帕塔罗尼(LUCA PATTARONI)在其《不安全与割裂:拒绝令人恐惧的城市化》一文中说,在过去的城市发展中,往往将城市与社会分割开来,这种城市秩序、“令人恐惧的城市化”,取代了原先建设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计划,取代了那个想营造所有陌生人能够和谐共处的一个公共空间的理想。
从全世界的城市化之路来看,无论是从西方国家的城市发展过程,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现实和趋势,值得借鉴和思考。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城市理念,这是后大运时代里龙岗可以努力的方向。
沉思三▶▶
场馆运营如何取舍?
大运留给龙岗的是什么?
对于龙岗市民而言,最直观的莫过于“水晶石”等数个国际化标准的大型场馆以及便捷通达的地铁、公共交通网络。
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造价不菲的大型场馆如何继续运营?如何在具备公益性质的城市空间与商业租赁的经营运作之间取舍?
8月17日,大运会的赛场如火如荼,在广东的另一座城市广州,却经历着一场拷问。与此次深圳大运会相似的是,广州在举办亚运会期间涉及82个体育场馆,其中新建12个场馆,改扩建70个场馆。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平欣光带队视察亚运城体育馆后,就“亚运场馆开发利用”进行专题调研。调研之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广州不少亚运场馆面临二次规划、配套不足等难题,赛后利用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么顺利。
众所周知,由于场馆建设耗资巨大,若运营不善,可能会留下数十年的巨额债务,严重拖累城市经济。蒙特利尔奥运会的负面印象就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还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蒙特利尔陷阱(Montreal Pitfall)——15天的奥运会使该市的纳税人负债20年……
对于拥有大运中心主场馆的龙岗区而言,未来的场馆使用与运营究竟意味着什么?
大运会谢幕的第二天,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在召开的大运会工作总结会议上,针对大运会留下了22个新建体育场馆和28个维修改造场馆,公布了未来大运场馆的5种利用方式:1、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市民免费开放;2、引进大型体育赛事;3、实行多种经营,探索引进大型演唱会、商业会展、体育表演等,促进场馆可持续发展;4、通过企业冠名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场馆运营,弥补财政补助资金的不足;5、开发大运场馆的旅游功能,利用大运会的影响,开发体育场馆之旅,完善餐饮、购物服务配套,将体育场馆打造成文化休闲中心。
正在谋出路的广州亚运场馆,或许能给龙岗一个提示。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体育馆馆长吴愉说:“炒热一个场馆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1987年六运会在天河体育中心举行,直到1992年天河体育中心才慢慢旺起来。这个时间是必须的。”
在经营者绞尽脑汁苦思如何“盘活经营”的同时,市民却希望亚运场馆走“公益路线”,低价经营、全面开放。
有专家指出,高价出租场馆损害了场馆的“公益性”,但如果一味用财政供养场馆,其实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对于这点,市民应当有客观的认识。“公益性”和“经营性”并不一定是矛盾的,搞好了可以“公益与经营双赢”。
“还是要回归公益,回归城市产品”,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认为。
沉思四▶▶
管理能否延续大运标准?
绿树成荫葱葱郁郁,道路洁净繁花似锦,城区安宁秩序井然——大运期间的龙岗,无论是各地到来的宾客,还是在此工作生活的市民都拥有这样的深刻印象。
关涉各方面的社会管理及其运作机制,在后大运时代里能否继续沿用“大运标准”?
“实现由‘赛时’状态向‘平常’状态的无缝转换”,在大运会后的龙岗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深圳市委常委、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在总结龙岗赛区大运工作时如此表示。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巩固‘办城市’的效果。一是要持续加大城市的严管力度。在迎办大运期间,无论是市容环境管理,还是道路交通管理,我们的管理很严格,执法力度很大,效果很好。大运会结束后,我们仍然要继续保持高标准、高水平的管理水平,确保龙岗城市管理的力度不减、效果不减,不能在大运前后有明显反差。要让广大市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严管不是搞形式、走过场,而是在动真格、干实事。要通过严管,管出好秩序、好形象、好环境,让广大龙岗市民长久的享受到办城市带来的好处”,蒋尊玉对于大运会的城市管理工作,如此说道。
“龙岗河,能否清如许?”这条被众多本地居民称为“母亲河”的河流,因为大运会而恢复了亲水记忆——河水清澈见底,两岸草长莺飞。人们来到河道畔休闲,孩子走上平台中嬉戏。
龙岗河的变清,究竟能够坚持多久?这是不是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龙岗区环保和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龙岗河综合治理同时布设了总长14.3公里的沿河绿道,修建了多处休闲小广场和亲水平台,促成了河流、沿河市政设施和宜居环境的有机融合,并将22万平方米的绿化休闲空间有机地串联了起来,使龙岗河沿岸成了“流动的城市绿道、复苏的生态乐园”。
知易行难。
如何流动,何以复苏,龙岗河的清澈与否,可以成为观察后大运时代龙岗城市管理的一个窗口。
迎办大运期间,龙岗区在市容环境提升、户外广告清理整治、道路绿化美化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能否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这将是后大运时代里参与龙岗城市管理的各部门需要共同面对的考题。
沉思五▶▶
行政效率如何提速?
“赞一个!”
在网络论坛上,一位网友针对龙岗区龙城街道环卫部门发帖说。
网友“唱作人”在帖中介绍,“自己居住的城中村人口结构非常复杂,经常会发生环卫垃圾桶被盗情况,原先好好的一批垃圾桶不到两个月就只剩下两个残破的,想不到只向龙城街道的环卫部门反映了一次,不到两天就有人来装了十几个垃圾桶,现在倒垃圾方便多了,希望每个人都爱护好这些公共设施”。
这是大运会期间政府运作细节中的普通一幕。
众所周知,面对世界各地而来的运动员、官员、媒体记者及观众游客,龙岗赛区志愿服务参与群体中,干部职工队伍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大运会期间,明锐是大运会网球场馆内一位负责新闻服务的工作人员。“我是60后,和我一起工作大多是80后、90后,还有一些是外籍人士,我们相互配合得很好,很好地完成了新闻服务的任务”。
据了解,像明锐这样被抽调到各个大运团队从事场馆运营服务工作的龙岗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和外国人士一起合作,这也让这些来自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自身的素质。
“我们的团队意识都有了很大的增强。”田径运营团队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大运会田径运营团队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作团队,有来自大运管理公司、大运执行局的人员,有国家、省、市、区有关抽调人员,也有相关的外籍专家,“大家互相不认识,4月份才组建团队,5月份进驻场馆,时间很紧张,如果团结意识不强就根本无法开展工作”。
一位工作人员说,团队协作让不少成员也淡化了上下级界限,“大家都像兄弟姐妹,工作中的平等意识增强了”。
种种经历,让参与大运会的龙岗干部职工和公职人员群体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态度。“在迎办大运过程中,龙岗的干部队伍得到了锤炼,展现了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良好作风,尤其是在工作中形成的实干、担当、协作、奉献的大运精神,更是全区上下今后干事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蒋尊玉如此评价说。
“作风上不能松弛”,蒋尊玉对后大运时代如此期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好地回应市民群众的期待,特别是要将大运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加以制度化、常态化,推动龙岗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无论如何,将大运会期间的服务精神、合作意识,真正融入后大运时代里的行政公务中,仍然是知易行难的巨大命题。
专题策划 南方日报记者 甘雪明 统筹/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