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汽车市场年终汇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10:09 来源: 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杨冉冉

  告别 2009、201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车市在2011年驶入低速发展轨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前11个月产销统计,去年32%的同比增幅在今年降至个位数。国内车企和经销商纷纷调整市场战略,多方发力抢夺市场蛋糕。

  虽然2011年车市即将低调收官,但在这一年里,车市风云变化,精彩不断。政策调整转向、萨博收购闹剧、合资自主日益壮大、高端车竞争加剧……每个领域都各有各的精彩热闹。

  【政策转向 从“促”到“限” 迎来拐点】

  从2008年开始,汽车政策的指挥棒带领中国汽车行业一路高歌猛进,汽车购置税减免等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让中国坐上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交椅。

  然而,2011年迎来政府从鼓励到抑制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转折点。1月1日,已经实行2年的小排量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正式取消,伴随着一起取消的政策还有汽车下乡优惠以及汽车报废补贴。

  同时,另一限购政策也引人注目:2011年元旦,北京市小客车指标申请摇号网站正式开通。在北京需摇号获得指标才能购买新车,并且一年“限购”24万辆。接着从国庆节开始,已经实施一年多的节能车补贴标准门槛提高,至此中国车市从2008年金融危机推出的系列刺激政策基本宣告终止。

  随着一个个汽车鼓励消费政策的收紧和退出,中国汽车产销数字逐月下滑。中汽协表示,今年汽车销量增速预计将不超过3%。

  在整体车市增速骤降中,作为小排量车型占主导地位的自主品牌企业成了最大的输家。今年8月,宣称在2015年要做到“世界第一”的比亚迪爆发裁员风波,资金链紧绷,生存异常艰难。上市企业同样步履蹒跚,一汽轿车、江淮汽车、福田汽车、海马汽车等上市整车企业,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了50%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自主品牌是前两年优惠政策的主要得利者,其自身竞争力弱小才是优惠政策推出后利润下滑的主因。

  【等待7年 汽车“三包”依旧难产】

  2011年10月下旬,国家质检总局举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立法听证会,会上并没有出现许多人所预料的激烈争执的场面,包括消费者、经销商和汽车厂商在内的听证代表一致欢迎或支持汽车“三包”,并希望尽快出台。

  早在2004年底,质检总局就征集过对汽车“三包”的意见,但此后却搁浅了7年。7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是,与快速增长的销量相伴而生的则是不断出现的质量问题,消费者更是投诉无门。

  长期以来,汽车“三包”存在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三大难题,其中,缺少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是消费者维权的关键难题。随着听证会的召开,艰难前行的汽车“三包”有望进入实质性解决阶段。呼吁设立第三方独立权威的鉴定机构,是听证会上出现频率最多、要求最强烈的声音。

  质检总局认为,目前,国内“汽车三包”出台条件已基本成熟,他们正在加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国家标准、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以保障“汽车三包”顺利实施,不过法案没有具体时间表。

  业内专家呼吁,目前正值中国汽车业将“十二五”目标定位于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汽车“三包”的出台刻不容缓,这既是代表广大消费者利益的民心所向,又是我国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元气大伤 强震重创日本车企】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同时也重创了日本汽车产业,并波及到海外产业链,对全球汽车产业造成了深远影响。

  地震发生后,包括丰田、本田、日产在内的22家工厂被迫关闭,马自达、斯巴鲁等车企也深受影响。受地震影响,4月日本汽车出口额同比下跌了12.5%,为18个月以来的最大降幅。突发的地震灾难引发了供应链脱节,大量零部件供应商停工。日本本土的汽车产业,陷入停滞状态。

  零部件无法按时交货,成品组装成无米之炊,不仅影响日本国内生产,也令有10%关键部件仰赖从日本进口的日本海外工厂面临困境。日本车企在华合资工厂正常生产受到巨大影响,其中东风日产、广州本田、东风本田、一汽丰田等车企均被迫减产。

  停产风波让日本汽车产业“大伤元气”。11月8日,丰田汽车公司、本田汽车公司、日产公司等在内的10家日本汽车制造公司分别发表了2011财年 (2011年4月~2012年3月)的半年报。报告显示,10家日本汽车厂商中,有6家深陷减收困局。

  由于日系车的减产和缓慢恢复,德系与欧美车商积极开拓市场,韩系车商也趁机抢占市场份额。

  从汽车产销量统计上来看,日本丰田全球第一的宝座已被德国大众汽车取代,世界汽车格局因此将发生深刻变化。

  【鼓励发展 新能源车获新“动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的不断推出,为一直受销售状况惨淡困扰的中国汽车业增添一抹希望。

  10月1日,我国实施新的节能汽车补贴政策;纳入补贴范围的节能汽车门槛提高,百公里平均油耗从6.9升降低到6.3升;补贴标准不变,即对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继续给予一次性3000元的定额补助。

  10月18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新能源汽车正式列入到了七大战略新兴行业。

  11月11日,科技部牵头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试点地方在落实好中央试点政策的同时,积极研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并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相关扶持政策。

  在利好政策和市场前景的吸引下,目前中国至少有55家企业进入发展新能源车的行列,陆续推出了各种新能源车型。

  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哪条技术路线更适合市场发展,是今年新能源领域最惹争议的问题。在新能源规划中,已将插电式混合动力列入新能源车型,与纯电动车享受同等补贴标准。业内专家认为,无论何种技术为主力,新能源车的发展是潮流更是需要,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将会成为新能源车型普及的关键,这也是企业和社会未来发力的焦点。

  【合资自主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

  在去年频繁亮相之后,今年各大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车型,大多已正式与消费者见面。目前,广汽本田“理念”首款新车已经上市,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进入大规模销售阶段,东风日产“启辰”首款新车将于2012年上市。计划中将要发展自主品牌的合资车企还有长安福特、东风本田等多家车企,甚至华晨宝马也宣布进军合资自主领域,合资自主已从星星之火演变成燎原之势。

  从去年开始,相关主管部门悄然为合资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大开“绿灯”,虽然没有明确的政策要求,但是合资自主却成为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换取政策支持的一张“通行卡”。今年,合资自主遍地开花,其作为中国车市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之间的第三方势力出现,使得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围绕着合资自主的是与非,有观点认为,合资企业发布的自主品牌也是自主品牌,是合资企业发展自主研发能力,形成自我技术积累的一个途径;但也有业内人士对这种“概念化”的自主品牌并不买账,“合资就合资,自主就自主,合资自主不是自欺欺人吗?”

  有人将合资自主比喻成背景雄厚的“富二代”,保持了合资品牌的品质,价格比同级传统自主品牌高不太多,具有很强的市场冲击力,而作为“草根”一族的自主品牌市场则首当其冲。

  【渠道争夺 经销商与厂家博弈】

  从去年捷豹路虎中国完成对四大代理商收权,到今年奔驰经销商利星行在奔驰中国销售公司中“被出局”,以及一汽大众对二级经销商“清理门户”,车企与经销商之间围绕销售渠道话语权的博弈持续升级。

  今年,各大经销商集团开始纷纷谋求转型,涌入到资本和服务市场,挖掘新的增长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扩充自身实力。眼下,大经销商集团对小经销商的并购潮正在上演。各地区成长起来的经销商集团巨鳄们,正在寻求更大的行业话语权,这使车企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庞大集团、中升集团、广汇汽车、亚夏汽车以及利丰汽车等汽销集团之间的合作关系。

  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快速成长冲击了车企在经销渠道上的话语权,而众多车企也不甘于接受改变,这场大战正愈演愈烈。除宾利、斯巴鲁等极少数品牌外,雷诺、法拉利、捷豹路虎等品牌已陆续在华设立了投资公司,完成对中国总代理经销商的收权。

  许多车企还在谋求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据了解,丰田和本田都有直接投资或者间接投资汽车4S店的计划,一些合资企业也有自主建店的规划。

  专家认为,车企投资建立汽车经销商,显然是对汽车流通领域利益的企图。汽车生产企业进入汽车流通领域后,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快速布局经销商网络,完成产业链上的延伸,分享售后市场利润。

  【诚信危机 锦湖轮胎陷“质量门”】

  2011年央视“3·15”晚会,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锦湖轮胎被揭露在轮胎制造过程中原料大量掺假,为减少成本不按照比例掺胶,使用大量返炼胶,严重影响了轮胎的质量。

  事件被曝光初期,锦湖轮胎拒不承认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还指责媒体报道失实。当事人的强硬态度,惹恼了公众,招致社会各界的同声声讨和广泛抵制。舆论普遍认为,锦湖轮胎的行为是企业逃避责任的表现。

  面对重重压力,锦湖轮胎全球总裁金宗镐、中国区总裁李汉燮最终向消费者发表道歉声明,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的轮胎召回,成为国内首家实施轮胎召回的企业。

  锦湖事件不仅在轮胎行业引起轩然大波,同时也牵扯到很多汽车制造企业。锦湖轮胎是世界十大轮胎制造商之一,为国内12家汽车企业的三十多款车型提供配套轮胎,在国内配套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消费者不禁产生疑问,在选购轮胎时,车企为什么不把好质量关?由此轮胎企业的信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车企业并进而让中国车市蒙羞。

  业内人士认为,锦湖事件将促进轮胎行业的质量标准以及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据悉,目前国内轮胎现行标准是十年前建立的,相应轮胎质量标准早已经落后,才给企业留下了“逃避空间”。

  【校车安全 市场升温竞争打响】

  在过去的一年,校车交通事故频发,刺痛着大众神经。如何让校车为孩子们的出行保驾护航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校车的安全性问题再度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

  12月11日,国家最新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校车将享受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等三大优先权,国家将在未来三年内淘汰所有非专用校车。

  据业内分析,中国潜在的专业校车市场需求规模有可能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目前国内拥有专用校车生产资质和具备专用校车生产实力的客车企业总共20家左右,但能形成规模的企业寥寥无几。巨大的潜在需求量无疑让校车细分市场充满了诱惑。

  随着校车事故频发导致校车买卖市场骤然升温,各大厂家也明显加大力气进军校车领域。宇通、金龙等专业校车生产企业对前景表示非常乐观,将加大对校车市场的投入。乘用车企业亦开始觊觎这一市场,广汽集团表示,可能会引入校车产品。全球最大的校车制造商纳威斯达有意愿与中国企业合资生产校车。可以说在校车制造商之间,战斗已经悄然打响。

  “校车市场将步入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的快车道”,“2011年将是中国专用校车的‘元年’”,舆论纷纷表达了对于中国校车时代基本到来,校车产业勃兴的期盼。

  【教训惨痛 萨博闹剧没有赢家】

  从最初的北汽到华泰再到“二庞”的庞大集团和青年汽车,中国企业的萨博收购之路一直戏剧化地上演着。眼看“二庞”与萨博就要修成正果,却半路杀出了萨博前东家通用出面阻止。12月19日,萨博汽车向瑞典维纳什堡地区法院申请破产,地区法院于当日同意萨博汽车的申请,宣布萨博汽车破产。

  在累计付出了7000余万欧元后,庞庆华(庞大集团董事长)和庞青年(青年汽车集团董事长)的“二庞组合”最终还是没能如愿收购萨博。

  这则历时接近8个月的海外并购案,结果令人扼腕,而并购案的四个主角中,谁都不是赢家。有着64年历史的萨博汽车画上了句号;遵循商业法则行事的通用,被中国媒体诟病没能“成人之美”;而“二庞”更是令人惋惜的,不仅遭受了经济损失,而且被认为急功近利,作为中国成功的企业家对国际商业规则却一知半解和自以为是。

  中国曾有上汽收购双龙的失利和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等鲜活的案例,在跨国并购上应该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不过,这种跨国并购经验的积累在萨博的收购案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萨博收购案又成为我国汽车行业跨国收购案中一个失败的案例。专家认为,留给中国企业的最大教训是海外抄底戒急勿躁。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国际化的并购人才,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才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正道。

  【逆市狂飙 豪车市场混战升级】

  201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仅整体小幅增长,但豪华车市场却“风景这边独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今年前三季度销售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增幅不超过5%,而豪华车市场却实现了高达43%的增幅。

  据预测,今年国内豪华车销量将问鼎100万辆大关,相比去年的70万辆,增幅巨大。传统的“豪华车三强”——奔驰、宝马、奥迪表现抢眼,牢牢占据该细分市场近九成份额。从前10个月的数据来看,宝马、奥迪和奔驰增长均超过30%,捷豹路虎增长达到60%,BMW和MINI品牌总销量达195868辆,同比增长44.5%,沃尔沃销量增长5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开始走势强劲的豪华车市场在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呈现增速回落态势。汽车增速的放缓,引发了终端市场的价格竞争,经销商由于库存压力增大,开始采取免除“加价”、赠送保险、大幅降价等方式进行促销。豪华车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各豪华车企也不断调整发展节奏,加紧布局以应对挑战。本地化生产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成为大多数豪华车生产厂商的首要选择。奥迪宣布,坚持2015年前全系车型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同时宝马、奔驰纷纷制定了2015年达到产销30万辆的市场目标。一场豪华车企业的“圈地运动”在2011年已渐成规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