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挑战双轨制:签计划煤合同按比例搭售市场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3 15:21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电企叫亏后,煤企也开始哭穷。煤电拉锯战并未因“煤价双限令”而结束。本轮煤电谈判中,煤企祭出了煤价“双轨制”并轨的法宝,以规避政策风险,提高销售额及盈利
特约记者 方小舟
在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网上合同汇总后,2011年12月26日~30日,现场煤炭合同汇总会又在昆明重启。前往参会的煤炭贸易商刘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本届合同汇总会已不见历史上的空前盛况。
据内部人消息,发电行业的牵头单位中能电力燃料公司,本次未派员参会,仅在北京组织了部分发电企业代表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
此轮谈判前,发电企业大规模、高频次的哭穷,让发改委年底前上调电价、对俗称“计划煤”的重点合同煤限涨幅5%、对“市场煤”实行最高限价的决策,被业界“猜中”。
而在煤价双限后,煤企也有新的招数。《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签订“计划煤”、按比例搭售“市场煤”的另类“长协”合同,开始登场。这并未违反发改委的要求。只是在现有政策框架内,煤企开始挑战“计划煤”和“市场煤”的“双轨制”。
逃避审查
尽管不复往年盛况,但昆明谈判仍吸引了诸多能源界人士参加。对于重点合同煤的执行情况,前往昆明的一位参会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煤炭企业人士已经达成默契:在面对媒体时,均称将坚决执行发改委的命令,上涨幅度不超5%。
一位不久前参加过山西阳煤集团2012煤炭订货会的山西省火电厂人士透露,五大发电集团所签订的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同比上涨了25元,“为535元/吨,上调幅度4.9%”,“表面看,该价格完全符合发改委的限价令;但合同热值却比以往下降了300大卡。依此折算,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实际是上涨了55元/吨,涨幅超过10%”。
不少合同则是“有量无价”:不写价格,最后注明“详见补充协议”;亦可在合同正文上写“价格暂定”,或标注“可因市场原因调价”。
从某种意义看,“这些只是一份运力合同而已”。在2011年12月29日24时的规定汇总时间截止后,五大发电集团一位高管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很多合同最终价格,仍未最后敲定”。
“煤矿逃避合同审查,只是技术问题。”该发电集团高管自嘲。
来自其他国内媒体的消息称,截至2012年1月4日,2012年合同煤网络汇总已告完成。初步统计2012年重点合同汇总量约12亿吨,比发改委8.346亿吨的框架量超订约44%。
中央财经大学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教授邢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2011年汇总量11亿吨,也超9.31亿吨的框架量,“最终兑现率估计不足一半”。
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也了解到,近几年发改委对电煤合同审查及合同兑现率要求越来越严,对有量无价或兑现缩水,不少煤企已开始有所忌惮。 “重点合同兑现率,已成众矢之的。”山西省煤销集团一位高管说,“公司对重点合同煤的兑现率很重视,相关部门会定期调查煤企的执行情况,如有疏漏必然加倍处罚。”据悉,山西焦煤集团和阳煤集团,都曾因此受到大额处罚。
双轨制煤价,源于1993年进行的煤炭价格“部分市场化改革”。彼时,国家为确保电价稳定,设定了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从而形成了“计划煤”、“市场煤”并存的价格双轨制。
当初的设计,是希望通过“计划煤”来保证电煤供给;市场煤则作为煤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探路。
不过,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煤价的“双轨制”,导致了多年的煤电矛盾。资本趋利的性质,决定火电企业希望拥有更多的低价“计划煤”,而煤企则希望出售更多的高价“市场煤”。
一度“计划煤”价格也曾高于“市场煤”,大型煤企的产品无人问津,小煤窑生意火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国有煤炭行业因此全面亏损;而“计划煤”价格低于“市场煤”时,大型煤企将产品大量卖向市场,不太愿意向电厂按计划价供货,或者“偷工减料”。
目前,电煤重点订货合同交易量约占全部电煤用量的60%,计划和市场间,目前存在着数百元的价差;天平,逐渐在向“资源为王”的煤企倾斜。《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煤企,今年开始采用“计划煤搭售市场煤”的方式。
据了解,山西同煤集团今年的电煤合同宛如往年“翻版”,品种、数量保持不变,但却多了一个要求:重点合同煤按照5%的涨幅确定价格,而市场交易煤按照10%的涨幅确定价格,最终两者按1:3的比例,捆绑起来签订合同。河南平煤神马集团,也采取此种策略:2012年的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从486元/吨上涨到511元/吨,涨幅5%;但比例更高的交易合同价格则从536元/吨上涨到589元/吨,涨幅10%。
煤企也亏损?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将双轨制煤炭捆绑销售,的确成为煤企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其原因在于,这样做,一是可以规避违反发改委政策的风险;二是保证了企业自身的利润和销售额。
“计划煤搭售市场煤,貌似满足了两个行业间的共同要求。”一煤电行业资深专家说。
该专家表示,2011年火电因“计划电”、“市场煤”问题亏损后,“煤企也开始喊亏,部分煤企说重点合同煤限涨5%,会导致出售一吨煤亏一吨,让人将信将疑”。
“煤企也亏损”这样的说法,《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不少。河北开滦矿业集团一相关负责人说,“百年老矿开采成本很高”。现一吨煤亏45元左右,若按发改委规定的上涨上限5%计,仅能上涨15元/吨左右,“30元/吨的亏损难以弥补”。
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理事长王贞燮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安徽省被纳入国家重点煤供应的淮北、淮南、皖北和新集四大煤企,近年来一直存在电煤供应价格低于企业吨煤成本的现象。“如果以2011年国家给四家企业下达的4495万吨电煤指标计算,今年四家企业的亏损将达到22.4亿元”。
针对“煤价上涨带来煤企暴利”的质疑,山西省一煤企高管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煤价虽涨,但采煤成本及相关成本增长更快”。
山西同煤一位高管表示,业内估计2012年资源税的试点要扩大,各地政府征收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额度也在上调,都将会使煤炭成本进一步增加;而煤矿安全越拧越紧,也将进一步提高成本。
据相关统计,山西煤企的各种税费,已经占销售收入的30%以上。
上述河北开滦的相关负责人称,“煤企真的需要减负;尤其是国企,社会负担非常沉重”。
2012年1月11日下午消息,最新一期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连续九周下降;海运煤炭网指数中心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本期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为792元/吨,较上周下降5元/吨,降幅为0.63%,较去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小幅上涨2%。
煤炭行业专家李学刚指出,近期环渤海地区市场
动力煤价格的跌幅,已经超出大多数煤炭生产、发运、消费和贸易企业的预期。
也有业内专家认为,受欧债危机等影响,2012年中国煤价或将继续走弱。
市场化诱惑
在“合同煤”赚钱不多或“亏损”下,煤企将希望越来越多寄托在“市场煤”身上。
“重点合同煤搭售一定量的盈利市场煤,既有利于能源的稳定供应,有利于煤电行业的良性发展。”一位煤企人士表示。
从长远看,煤炭市场化将是最后的目标,这让煤企对在双轨制煤价下“捆绑销售”的做法,有了一丝坦然;而这种形式,也可以理解成“另类的长协”。
在2012煤炭汇总会上,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梁墩实表示,从几年来煤炭订货形势来看,“越来越向煤炭市场交易化建设和煤炭市场化方向转变”。
对中国煤炭交易中心的一次调查显示,煤炭难以标准化、铁路运力瓶颈以及购销模式的复杂性,严重制约了中国煤炭的市场化。
采访中,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地方政府在“GDP崇拜”下,为了加快煤炭资源开发,违背国家法规,不用市场竞争手段配置煤炭资源,造成煤炭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推进举步维艰。
同时,有的地方政府还直接插手煤炭的使用。最近,西部个别省限制本省煤炭出境;地方政府为了支持本地高耗能企业,在违规给予其电价优惠的同时,必会相应地阻止本地煤价上涨,阻止煤炭产品价格市场化。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能源专家周大地认为,中国管制能源价格,某种程度上是在鼓励能源高消费。
对于煤企欲将煤价双轨合一的做法,资深煤炭专家李朝林表示,煤价双轨制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很难说清谁是谁非。
李朝林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虽然1993年以来国家不断提出煤炭行业要“走向市场”,但在2002年以后的几次全国煤炭订货会上,还是指定电煤价格变化的幅度;“十一五”期间,频繁干预煤价,每年迎峰度夏,各地明文要求电煤价格不得上涨。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煤电矛盾看似煤企和电企两家之间对价格的博弈,实则涉及煤、电、运和政府四方面的系统性问题”。
范必认为,双轨制运行下的煤炭价格信号处于失真状态;面对一个价格信号失真的市场,国家发改委尽管希望放开煤价,但是鉴于能源安全,最后又不得不插手干预。
范必认为,煤电联动治标不治本,“电力改革重启,应该提上日程”。
2012年1月10日,国家电监会主席吴新雄在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将提出“十二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以化解煤电矛盾为切入点,探索推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在拟定《关于促进煤炭交易中心健康发展的意见》,探讨加快煤炭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