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评论:统计数据需要更多竞争力

2011年05月13日 09:49 来源:南方日报

  迅之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4月份经济运行数据。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在发布会上表示,国家统计局核算司郑学工的文章《统计是一门科学——— 一个统计人对人均111元居住支出的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家统计局的观点。

  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居民人均每月居住支出为111元。这一与公众自身消费感受不符的数据引发了人们的质疑。面对质疑,郑学工刊文表示,人均111元/月的居住支出并不是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而是住户调查得来的,只包括房租、水电费等日常消费支出。居民购、建房支出算作投资而不是消费。这位统计局内部人士根据数据粗略计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的实际支出(包括住户调查口径的居住支出和一部分购房支出,不包括虚拟支出)已超过8162元,也就是每人每月支出680元以上,约合每户1958元/月。这个数据还只是一个全国的平均水平,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究竟是111元还是680元?究竟哪一个数据才是更权威的?依照正常人的思维,恐怕是难以搞得明明白白。数据均来自于统计局网站,却又相差悬殊,这只能说明统计局恐怕对所掌控数据也未必那么清楚。郑学工的文章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以误读和曲解统计数据以吸引公共眼球的现象,这是违背科学的和不负责任的,是对统计工作的偏见和歧视。但是,统计数据之所以被所谓误读与曲解,其根源还是在于统计数据的公信力还不够高。在一个权威逐渐走下神坛的年代,人们不会因为某个机关的行政级别有多高,某个官员的权力有多大,就贸然给予无限信任。真正的信任得用事实来说服,公信力不是行政级别就能达致的,而必须依靠公开、透明、监督和民主。

  “村骗乡,乡骗县,一骗骗到国务院”,这是民间流传已久的顺口溜,其生命力迄今依旧。为什么人们对很多统计数据不信任?无外乎很多数据是政治数据,是命令数据,是长官数据。这样事先定性然后定量的采用办法又怎么能够赢得百姓信任?当然,这是很多地方领导为了追求政绩造成的。应当说,近年来,统计系统为了让统计数据经得起市场和历史的检验,充分体现经济规律、统计规律等,做了很多技术性工作,进步不小。可关键的问题在于,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由各级统计局垄断进行,既然垄断,又缺乏外部监督,其数据的真实性单凭良知和职业道德是否可以达致?

  任何缺乏监督和竞争的数据都是值得怀疑的。要想减少公民的质疑,也为了各项统计数据更真实地呈现给中央,是不是应当逐渐放开统计业务,发展社会统计力量,让统计数据和统计数据互相竞争,以此获得最大的真实性?回望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统计上的浮夸风我们干过,改革开放以后,数据造假风也在一些地方出现过,这些虚假数据归根结底就是长官意志等等起了恶性作用。要想避免数据作假,在市场经济因素逐渐完善的当下,是不是也到了该让统计数据也具备竞争性的时候了?

  放开社会力量进入统计领域,增强统计工作的监督力量和竞争力量,应可考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