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4日 14:07 来源:《环球财经》杂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 陈先进
2011年3月,安理会在表决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时,德国出人意料地同“金砖四国”一起投了弃权票。同时,德国也拒绝参加北约对利比亚进行空中打击和海上巡逻,防止武器输入利比亚。
德国的作为与法国打头阵空袭利比亚形成强烈的反差,暴露了欧盟“法德轴心”的失效,也反映出德国与美国、北约拉开了距离。德国之所以特立独行,背景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基础是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德国成为“欧洲的中国”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是第一个走出大衰退的发达国家,也是当前发达经济体中的一枝独秀。2010年,德国GDP增长3.6,失业率由2007年的8.6%下降到6.9%。德国的债务、财政赤字在欧洲最低,被誉为“宁静的绿洲”。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为国家统一和高福利政策耗尽了家底,由“欧洲经济的火车头”沦为“欧洲病夫”。而英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则利用有利金融条件大搞房地产。但金融危机的袭击改变了欧洲的经济格局。那些依靠信贷发展经济的国家坠入债务陷阱,而德国则由于妥善改革高福利政策、放宽国家对劳务市场的监管和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而减轻了危机的冲击。据OECD(经合组织)的统计,德国在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份额已由本世纪初的10%,上升到2010年的60%。德国财政部国会国务秘书史梯芬·肯普特说:“我们已由‘欧洲病夫’变成‘发动机’”。
德国以其经济优势加大出口力度。它利用欧盟的条件,加强内部贸易,它的80%贸易盈余来自欧盟。德国也征服了新兴市场,欧盟对中国的出口近一半来自德国,因而德国被称为“欧洲的中国”。德国商品的品牌已成为它的竞争力象征。从高端跑车到普通洁具,尽管价格明显高于外国同类产品,但一直旺销,根本原因是产品的高质量,“Made in Germany”已成为高质量的代称。
德国企业保持竞争力的秘诀
德国产品的竞争力来源于政府和企业对研发的高投入和产品质量的严格标准。现在各国政府为了推动电动汽车的推广,都是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形式的补贴,只有德国独树一帜,把补贴用于资助厂商电动技术的研发。
德国企业在大衰退中也不像许多国家那样大批裁员。政府向企业提供短期资助,工厂缩短工时,降低工资,尽量保持职工人数,尤其是技术熟练的骨干。在2009年,受到补助的职工达140多万人。著名的BASF化工厂,2008年生产任务明显下降,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机器没有停止开动,否则管道要被冻裂,造成巨大损失。工程师提出复杂的定期检修方案,从而使员工有了新任务。当经济形势好转时,工厂能够及时恢复生产,损失大大缩小。
法德在欧盟轴心的比重易位
历次欧盟峰会,都是事先由法德领导磋商定调。这种平起平坐关系,在2010年出现欧元危机后发生明显变化。法国欧洲事务部长劳伦·瓦克说:“(法德)两国关系已发生变化,不仅是思想感情上,也表现在利益上。”另一法国高官坦言,“欧洲要靠默克尔和萨科齐来管理,但在两国关系中,女性强于男性”。
关系变化的主要背景仍是经济因素。2010年德国GDP占欧元区的份额上升到26.8%,法国降为21.3%,这一反差趋势仍在发展中。该年德国GDP增长3.7%,法国仅1.6%,低于欧元区平均增长率1.7%。其原因是德国近年来大力改革经济体制,而法国受制于国内阻力,改革举步维艰。
最近法国勉强通过的退休年龄推迟2年的法规,两年前德国已经付诸实践。在出口方面,德国在欧元区所占份额明显上升,法国下降。尤其在财政上,27年来法国政府赤字一直未断,2011年赤字预计超过GDP的6%以上,大大超过欧元区规定的3%底线,而德国不到3%。在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方面,法国危困处境已接近希腊。
德国不会很快跻身政治大国
经济实力的增长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自信,德国在欧盟的权势正在与日俱增,下一届欧盟许多重要机构都将由德国人接管。2010年巴基斯坦发生严重水灾,但只有在经过德国确认后欧盟才同意给予支援。将来欧盟确认中国是否具备了市场经济标准,也主要由德国说了算。
德国现在一心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此它必须首先得到欧洲国家的拥护。但现实是它愈来愈脱离欧洲,这使得它跻身政治大国的前景并不乐观。
欧元危机爆发后,各成员都指望德国的支援,并希望它出面指导,但德国却作壁上观,尤其对经济较落后的南欧,德国视为负担。卢森堡首相让·克劳德·容克就指责德国是一个“非欧国家”(un-European Cauntries),有学者指出它“不愿参加(欧洲)命运共同体,而要单独走向全球”。
法德关系日趋冷淡,两国官员都不愿学习对方语言。尤其是德国两次企图称雄欧洲遭到失败历史灾难留下的阴影还远未消除,至今仍有20%的波兰人对它耿耿于怀。
德国的劣势
此外,从现实来看,德国在许多方面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在军事方面,英、法的军事技术研发占欧盟的70%,兵力部署占60%。两国在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影响远远超过德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话语权也明显大于德国。
即便在经济领域,德国也有其短板。如其国内有20%的员工长期低工资待遇,有的月薪仅550美元,这造成了德国内需市场不振,难以改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此外,德国人口已呈现老龄化特征,数量不断下降,这对其经济增长也已经产生负面影响。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