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0日 07:1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行业“脓包”往往是内部人捅破的,这俨然已成铁律。
近日,在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素有 “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披露,我国现有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他介绍,2010年国家调整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百分之九十五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伊利、蒙牛包括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是他们起草的,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细菌总数调(高)到200万,甚至蛋白质调(低)到2.80。”
感谢“丁大炮”,让公众又获得了宝贵的一点知情权。虽然对很多不合理现象我们早有思想准备,但最让人愤懑的是,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既得利益者及其代言人们仍然视公众为愚民——参与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针对“丁大炮”的炮轰,就坚持认为中国奶业现状要取决于国情。
那达木德秘书长的“国情论”是什么货色呢?无非“我们国家72%的奶牛都是散户饲养……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2.95”;同样,散户养殖环境比较差,如果“细菌数真正按50万来规定,也是绝大多数达不到标准”。于是乎,为了“照顾奶农的利益”、避免散户的牛奶都要倒掉,便只能牺牲一下中国消费者的健康了——营养标准降低,细菌标准却翻了两番。
这真是强盗逻辑。是行业利益重要,还是消费者权益重要?孰轻孰重,有些利益代言人真是选择性失明、失聪。什么叫“养殖环境比较差……(细菌数)定格200万,就能保证奶农生产合格的奶”?照此混账逻辑,干脆把三聚氰胺含量标准也调高,这样“毒奶”也就变成“合格的奶”了!真不知如此标准下的“合格的奶”,秘书长本人及家人平时敢不敢喝?以其如此漠视消费者的变异思维,我们真的怀疑其所谓“照顾奶农利益”只是一句尚可摆上台面的托词,恐怕真正要照顾的,还是奶企大佬们以及自己的钱袋子吧?
“国情论”固然有其历史必要性,但绝不是一个杂物筐。每天一斤奶,健康中国人,作为承载了民族厚望的一种重要食品,岂能打着“国情”的招牌,在质量标准上与公众利益背道而驰?真相确实让中国消费者再也“伤不起”了。中国食品标准“外贵内贱”早已不是新闻,“六成添加剂无法检测”也在意料之内,其中有历史和发展的原因,因此对这种客观差距,善良的中国消费者也认了。只是,今天的中国,“国情”真的不能再成为食品低标准的“通用借口”了——GDP总量全球第二、奢侈品消费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真的难以想象,一个正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国家,国民食品安全忧虑却如此深重;而且,在牛奶等某些食品种类上不仅没有与时俱进,竟然更在开时代的倒车。真不知,这样的倒退,是基于何种“国情”?
所幸,与某些行业既得利益者执意混淆视听相反,最高决策层对今天的国情与公众诉求有着清醒的研判,“要让不法分子倾家荡产”、“今年要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我们希望,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以及雷霆万钧的后续举措,终能涤荡某些食品行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龌龊心态、行规,让久违的食品安全感重返消费者心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