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0日 06:58 来源:东方早报
陈宁远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其中最受关注的是CPI(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5.5%,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但在这个数据未公布之前,有多家媒体和机构曾提前公布了它们自己预测的CPI数据。有些媒体甚至说,数据是相关接近国家统计数据的人士事前透露的。因为据说CPI数据是很关键的经济数据,它的波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变化,进而会对市场的投资产生影响,所以若事前得知此秘密的话,可以进行相当大的套利。
这种见识基本上是没有实际投资经验的人士的书生之见。首先因为,CPI并非直接点对点地决定货币政策的出台。央行观察CPI数据,既要后顾,还得前瞻。得知CPI就能决定投资,就能套利,几乎没有可操作性,除非中国开了赌场,赌有什么样的CPI,就有一定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其次,即使依据CPI出台了某种货币政策,其效果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也难以确定。一般而言,即使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想知道政策的效果,也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
这次CPI数据公布的当日,央行就宣布从今年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0.5%。这肯定对市场的资金流动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有多大,却是难以量化的。想迅速套利,至少在资金流动影响最为敏感的A股市场和地产市场上,目前都没有太大的可能。
地产方面就不说了,这两年商品房售价几乎无视货币政策的变化,不见明显下跌。从2010年1月12日第一次开始上调存款保证金率,到现在一共12次,虽然股市整体向下比较明显,但公布当日的反应却是涨跌互现的,是7次上涨5次下跌。很不像教科书的逻辑——说货币政策一紧缩,股市即下降——那样灵敏,即使提前知道消息估计也难以确定投资,因为你无法判断消息公布之数日内,是涨还是跌。
其实依据CPI而来的所有经济政策都不会马上有效。因为作为对经济现实的统计,CPI数据一直充满争议。虽然各国都统计CPI,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CPI结构是完全相同的。这不仅因为每个国家的政府对自己国度的经济运行有不同的理解,也因为CPI作为一种统计学数据,它本身就允许不同口径和权重。可以这么说,CPI本来就不是一个神秘的东西,也没有神奇的效果。无论由谁,什么样的机构在发布,它也都是一种滞后的经济指标。它的统计学作用可以参考,不能完全相信。
那些想着CPI很神圣的人,那些以为CPI数据在公布之前应该上升到国家机密的人,恰恰在不知道经济学基本常识的同时,还忘记了CPI数据不应该由国家垄断,国家也不可能垄断。事实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CPI,并非只有国家统计局在统计,任何进行消费者实际生活情况研究的个人、机构,都可以按照自己对物价波动的理解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CPI统计过程的技术含量来说,它也不像造原子弹那样复杂,不是只有国家统计局里的专家才会。不去说其中充满各种争议,即使完全按照国家统计局目前编制CPI的口径,不仅很多学术机构,即使起早牟利的商业机构也有能力作出自己的统计。尤其后者,其统计学的水平说不准还最高明,因为要以此数据牟利和回避商业风险。汇丰银行就有自己专门统计的CPI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
有鉴于此,大张旗鼓地称CPI数据泄露,真是很无聊无用的事。假如真有什么秘密要挖掘的话,不妨讨论一下天下所有CPI相互比较的“失真”程度,说不定这才热闹。
(作者系独立财经观察人士)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