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评:为什么要重申不打压房地产

2011年07月06日 06:18 来源:证券日报

  ■李木子

  2011年行至过半,高企的通胀压力仍旧持续,实体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放缓迹象。一时间,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软着陆”为各方关注。与此同时,权威媒体发文强调,房地产调控的是房价,而不是打压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依然是“支柱产业”。

  毫无疑问,此观点事实上并无太多新意。只是在此时点重申这个观点,有何深意,如何理解?

  笔者认为,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房地产调控并不是打压商品房市场”。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跨入双轨制以来,保障房的地位逐步提高不假,但商品房仍将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

  房地产调控运行至今已有18个月,今年以来,调控持续发力,房产税试点施行、限购在36个城市铺开,配合数番动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商品住宅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然而,调控的副作用也显露无遗,一二线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快速下滑,存量房总量迅速上升,地方土地出让收益大幅缩水。

  一方面是商品房的“遭遇冷场”,另一方面却是保障房的“备受关注”。自保障房“中考”惨淡交卷以来,有关保障房建设资金筹集的话题就成为焦点,而保障房建设所需的持续的大量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补位或取代商品房投资的下降,这也成为专家判断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的重要依据。

  一时间,保障房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拉动、乃至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似大有超越商品房甚至取而代之的可能,夸大的言辞放大了保障房的真实作用。

  房地产调控一方面要调整过热的房地产投机热潮,另一方面还要保障民生,保障房的作用就是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保障房建设的跟进也确实有助于中国经济“软着陆”,但即使五年后能占据20%的市场,保障房也未必能同商品房分庭抗礼。

  全面推进房地产市场双轨制运行是此次房地产调控的重要举措。“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是对双轨制最直观的描述,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次“加减法”。

  微调的格局,一方面为房地产市场本身提供了保持总体平衡的可能。未来几年,保障房和商品房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而且保障房增长速度将会明显快于商品房,以确保在“十二五”结束时,能和商品房“二八”分。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的硬性任务要求,起到一定的拉动实体经济的作用,为宏观经济提供了保持总体稳定的可能。

  随着楼市调控的推进,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观望情绪明显加重,“相持”的局面在多地出现。然而,依旧高企的商品住宅价格仍超出大部分人的购买力范围。

  可喜的是,房地产投资并没有因调控而出现回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前5个月房地产投资、新开工面积与施工面积依旧保持同比增长的水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