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时评:假洋品牌忽悠了谁

2011年07月21日 13:06 来源:国际商报

  达芬奇家具确实非常离谱。一张床动辄数10万,一盏吊灯近40万,即便最简单的家什也要数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即便真的原产自意大利,这些家具真值这个价吗?

  达芬奇家居丑闻之后,包括奶粉,包括地板,一连串起了“洋名字”的国产货被揪出来。恐怕还有不少品牌正在暗自惊心,惶恐地躲避着媒体或者网友的视线。达芬奇家居品牌的陷落,让消费者可以信任的商业品牌领地进一步沦陷。

  达芬奇事件一出,中国人有钱烧得慌的理论再次浮出水面,关于中国人热衷购买奢侈品的心理,国外媒体也有解读。7月14日《华尔街日报》有文章报道称数年来西方游客来中国为的是买到廉价的服装,包括一些名牌仿制品;而如今中国游客前往大型欧洲城市的目的却恰好相反,是为了买到真货。

  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是消费行为遵循的常识和规则,可这份常识与规则在国内经常不靠谱。比如购买食品,标明牛肉未必是牛肉,它可能是鸡肉加工的,蟹肉棒可与螃蟹无关,多数是鱼肉兑调味粉。购买首饰,纹银可能并不含银,而是一种合金;而翡翠,有A、B、C级,B、C级就是人工染色的。购买皮具,真皮的标识有时得解读为“人造革”;订购家具,标明是实木的,送到家的也可能是密度板制做的。

  对此,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比如去有信誉的商家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还要学会鉴别,懂得分析。可消费者即使是个个都变成了化学家、农学家、甚至百科全书,也不足以应付众多商品层出不穷的质量安全问题。加之消费维权过程也极其繁琐、困难。为此,我身边众多朋友尽管收入不高,但还是选择从国外代购奶粉等各类物品。因此,我臆测花大价钱买洋货,或多或少是富裕阶层求安心的一种无奈选择。

  有品牌专家已经就此事件发表了观点:“达芬奇老板痛哭流涕没用,只有换一个牌子重新再做了。”调侃也罢,支招也罢,在眼下这种标准低下、市场监管形同虚设的市场环境中,这种“换一个牌子重来”的思路并非不可能,甚至可能是“兵家常事”。

  但是,如果规范的市场监管不尽快建立,那就如网友所说的,“一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