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鲁政委:建议尽快将评级机构纳入监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08:38 来源: 《财经网》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财经网》记者采访时建议,IMF应尽快将评级机构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纳入监管范围

  【《财经网》记者 要雪梅】8月7日,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财经网》记者采访时建议,IMF应尽快将评级机构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纳入监管范围。此外,他谈到,从长期来看,此次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将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当地时间5日(北京时间8月6日)宣布将美国信用3A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这是自1917年以来美国首次失去AAA评级。

  鲁政委说,从长期来看,这次被调降提出了三个重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长期的影响。

  第一,让人们看到,主权国家的债券是存在违约风险的。改变了“新兴经济体存在比较明显的违约风险,而发达经济体基本不存在违约隐患”的观念。此前,巴塞尔协议银行监管理论隐含的评级要求,以及三大评级机构隐含的事实上执行的评级要求是,认为OECD国家是不可能存在违约的。这样,OECD国家的评级普遍较高,多是AAA,而新兴经济体的评级则相对低一些,很难达到3A。

  第二,投资就有风险,不存在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站在银行监管的意义上,除了现金,似乎再也找不到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而现在作为全球能提供最大的主权资产——美元资产,都存在违约风险的话,那还能都哪里去寻找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

  第三,一般地,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会高于其辖内公司的评级。但是这一事件打开了另一个思路:对于一些主权稳定的国家而言,其国内的公司信用风险或许有可能低于其所在国的主权信用风险。比如,虽然发生了欧债危机,但是欧洲的一些奢侈品牌,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

  “短期来看,标普会把自己送入牢笼。”鲁政委提出,评级机构虽然不是金融机构,但是事实上具有左右市场的威力。因此,应该将这些国际评级机构,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纳入监管。

  他说,本轮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首先由是国际评级机构对希腊断壁式大幅跨级下调主权评级所引爆的。不仅如此,在随后欧债的每一波风起云涌中,评级机构均无一例外地是直接推手。

  “危机之前,评级机构给希腊、葡萄牙等国评为优级,鼓励它们无节制地借债花钱。危机后,又将它们的评级一降再降,甚至使之借不到救命钱。”一位欧盟官员这样批评国际评级机构的行为。

  三大评级机构遭到诟病可以追溯到2008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国际评级机构对美国银行的CDO(资产抵押证券)等有毒资产给出了AAA的评级,助推了价值10000亿美元的华尔街抵押贷款证券市场,导致市场出现虚假繁荣,为最终出现危机埋下了祸根。随着矛盾端倪暴露后,又迅速调降评级至垃圾级,进一步加重了危机。

  在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评级机构毫无疑问应该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鲁政委说,然而,在当前的G20、IMF层面对后危机监管改革的讨论中,对国际评级机构的监管仍然是空白,“这是一个无法容忍的重大疏漏和缺失。”他建议,G20和IMF应制定对国际评级机构监管规则的要求,以促使国际评级机构在评级中采取更为审慎和负责的信息披露行为。

  德国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合伙人Marcus Krall向《财经》表示,信用评级行业存在诸多问题:竞争欠缺导致寡头垄断、数据模型不公开导致的不透明、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美国宪法保护下的基于假设基础上的评级意见自由。然而截至今日,所有新法案都在信用评级行业周边打转,从未直接解决这些主要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