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徐琤:藏汇于民有利于激活民间对外投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13:22 来源: 新闻晨报

  晨报特约评论员 徐琤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未来可能将更多的资源分配转向民间,外汇方面,将更多地“藏汇于民”。 “藏汇于民”中的“民”包括企业和个人两类,“藏汇于民”并不只是企业和个人可以兑换并持有外汇总量的增加,更多的是指企业和个人能够有购买外汇理财产品的渠道以及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渠道拓宽。

  从数据上看,中国经常项目与GDP之比,在2007、2008年达到了最高水平,约10%。随后就有所降低,到2010年下降到5.2%,今年上半年下降到2.8%。中国今年全年预测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将在4%左右。经常项目顺差与GDP的比值是用来衡量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一个标准,在经济学中有个4%的标准,而中国现在已经回落到4%以内。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不断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反映了产能布局和国际收支的合理化趋势。

  同时,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比较快,一方面是全球流动性相当充裕;另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缓慢,更多的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对中国产生直接影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今年经常项目顺差将同比下降,FDI投资于服务业的占比较高,国际收支更趋平衡。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中国的国际收支会更加趋于平衡。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6、7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分别为2700亿元、2196亿元,8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3769.4亿元,9月新增外汇占款2472亿元,较上月减少1297亿元。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高达3.2万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是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中国外汇储备不仅规模过大,而且增势迅猛。这不仅由贸易顺差导致的,而且与人民币的汇率直接相关。

  在开发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外部不平衡集中体现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国际收支双顺差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在过去20多年里,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支持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经济结构调整较缓慢,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对出口积极支持,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许多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过度推行导致中国外贸依存度太高。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的升值压力,同时也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并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

  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央行“对冲”操作难度加大,成本增加。同时,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动地购进外汇,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同时,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对人民币很强的升值预期,也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由于基础货币投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因而中央银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从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效果。由于长期拥有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并对民间的持汇管制,导致外汇盈余大都转化为官方储备,而没有真正成为民间的对外购买力和投资力。

  在国际收支逐步趋于平衡的背景下再一次重申“藏汇于民”,寓意深刻。 “藏汇于民”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资金更加平衡的双向流动,让更多的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转向民间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也为人民币“走出去”创造了重要的机会。从趋势来看,官方有可能会进一步出台统一的、明确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以期更好地达到 “藏汇于民”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藏汇于民”的深度,主要取决于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海外的资产管理能力、投资水平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实力。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