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张晓山:不能墙内卫星上天墙外刀耕火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9 11:3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陈伟

  绵阳如何发展GDP是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但是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GDP也是衡量发展的指标,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发展的质量,尤其是要转变GDP增长方式,把这个做到更好。现在绵阳在可持续发展上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说结构的挑战,另外就是产业链的延伸。从结构上看,绵阳整个科技产业包括大的科技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大的国有企业仅仅形成一个块状,没有形成产业链,这是需要下大力气调整的。绵阳现在工业总产值在四川省排第二位,但是当地配套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比如说长虹的本地配套只有30%,大概60%配套是在外地。

  这种结构对拉动绵阳的制造能力,包括制造水平都有一些不利影响。另外绵阳在科技创新上面也需要改变,虽然绵阳的高校很多,但科研力量怎样跟地方经济接轨,尤其是跟中小科技企业接轨方面相对比沿海地区还是有差距的,所以绵阳要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包括在政策上要重点支持,这也是我们在发展GDP,提高GDP质量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时科技企业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加强培育和引进。

  我曾经看到过绵阳市曾万明市长作的一个《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谈到,绵阳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绵阳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22.9%∶40.8%∶36.3%调整为2010年的17.3%∶48.8%∶33.9%。而2010年全国三产比例平均为10.2%∶46.8%∶43.0%。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全局上说,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这就使得国家有能力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和服务手段,为农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过渡创造了条件。而就绵阳自身情况来说,作为一座科技城,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是有点偏高的,也说明绵阳发展经济不能不重视农业问题。

  “三化同步”的落脚点

  再看一个统计数据:过去五年来,绵阳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累计增加2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累计增长7315元,达到15516元,城乡收入增长之比约为2.6∶1,差距还算比较小。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因为绵阳的农业发展太快了,正好说明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够,是城市化不够发达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绵阳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总体来看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绵阳市城镇化水平为39.8%,低于全国水平的46.6%(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0%)。绵阳科技城崛起,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具体的现实。

  另一方面,绵阳拥有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震后重建等“五个政策”的叠加效应,外部环境是不错的。因此,绵阳科技城的崛起,既有约束,也有挑战,其重点就是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绵阳市相应提出的“一主三化三加强”的目标,即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开放合作,这应该说很有意义。

  但提出“三化同步”,并不是单纯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从全国范围看,城镇化水平提高比较快,农业现代化是相对落后的,“三化同步”的重点,是要看我们的落脚点和战略出发点是什么?农业的产业化能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如果彼此相差太多,只能靠进出口平衡,就很有问题。

  2010年,中国进口500多万吨小麦,9920万吨植物油,大家现在每天吃的菜和肉,不完全是国内农民生产的,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是食物需求和供给有缺口的国家,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这方面出现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救得了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

  防范“非粮化”“非农化”倾向

  回过头来看绵阳的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平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而2011年的目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农民收入分几块,一方面是种田收入,一方面是打工收入,现在打工的收入占40%,但是我认为解决农业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种田的收入上。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曾说过,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二是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劳动者能够分享到二三产业增值的利润。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消费者需求的驱动,农副产品加工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已成趋势,体现在餐桌上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结果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的价值所占份额很少。我们应该提高初级产品所占价格份额,中国农产品的供给走向,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一致。

  食品产业本身是一个朝阳产业,除非我们不吃东西了,绵阳提出由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我觉得科技创新食品加工业,无疑是一个亮点。

  科技城崛起要保障农民利益

  我再简单分析一下,关于农业经营模式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不同思路和做法。有人认为,在中国,农民现在只代表一种身份,或者是隶属关系,现代农业的主体应当是企业,要形成一大批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再将农业企业发展成公司,但也有人认为,将以公司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还不如公司加农户,彼此结为一体,这样可以更迅速地发展。还有一种观点是将原本的家庭经营扩展延伸。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就是一个实验场,搞什么模式的都有。

  现在有些观点还讲所谓“三集中”,即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村落集中。但上述种种模式实施过程中,怎样防止企业圈占农民土地,是一个大问题。我注意到有的地方提出“扎根性企业”,即要求是一些利益相关者来从事公司化的农业规模经营。

  目前在基本农田利用形式上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第一是“非粮化”,第二是“非农化”。这个事情的要害是土地变性。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就要发展工业园区,农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与三产的融合,必然要改变耕地的用途,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发生矛盾,这是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困境,也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交汇点。

  大家都知道,陕西杨凌是中国有名的农业示范区,因为那里有一个西北农业科技大学作为后盾。绵阳也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之所以如此,是数十年来军工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撑。但科技城本身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前几天我去贵州考察,那边也有很多大型军工企业,厂区里包括学校、医院等样样俱全,但是贵州整个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我想,不能“墙内卫星上天,墙外刀耕火种”。绵阳就是军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整个绵阳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发展科技城是最重要目标,但只有实现城乡统筹、城镇化水平提高,发展科技城才有可靠的依托。

  归根到底,绵阳科技城的崛起要靠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相结合,而在此过程中,必须让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这样科技城才会拥有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也必将有光辉的前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