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乳品标准首要体现公共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9 11:52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 本报评论员 王亚欣

  近日,曾参与乳品标准制定的专家表示,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起草。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专家更进一步呼吁卫生部公开会议纪要,让公众了解订标过程。(11月28日《人民日报》)

  由众多部委、协会和专家制定的新国家标准中,生乳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这两项关键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我国之前标准的水平。“一夜倒回25年”的奶制品标准,近来又蒙上了暗箱疑云,个中蹊跷令人联想。

  食品、饮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奶制品更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制定奶制品标准,就是在制定一项公共政策,要体现出公共性,符合公共利益。这并不是说,标准制定就不考虑企业利益或产业实际。但是,一味迁就产业状况,或者把企业利益放在公共利益的前面,绝不可取。搬出“国情说”、“牛情说”,以让标准降低,有时候就是一种借口。       

  在任何地方,产品标准制定都是部门、企业、公众等多方博弈的过程,这种博弈必须公共透明,放在阳光下,才能杜绝黑幕、暗箱操作。也就是说,各方平等参与,乃至协商、争论、讨价还价,都是不可逾越的环节,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多数人接受、达成共识的标准,达到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平衡。即便标准制定出来了,仍然要允许讨论和质疑。

  回到奶制品标准制定,制定方虽召开了20余次会议,征集意见60天,收到国内外反馈意见2000余条,却在最后时刻,一些关键性标准被推翻,就连参与标准制定的相关专家也不知情。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论从公众知情权,还是从标准制定的公共性,都有必要予以公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