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扶贫新标准向正视民瘼迈出了正确一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8:19 来源: 南方日报

  新隆中对·社会    安立志

  扶贫标准提高至2300元,一下子让我们的家底暴露无遗——全国每10人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我国贫困线始终没有与国际接轨,多少透露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近日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低收入人口纳入了国家扶贫范围。

  标准自然是重要的。曾几何时,我国致力于“让贫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退缩”。“退缩”不是问题,如何“退缩”才是问题。主流媒体称,30年来,全人类取得的减贫事业成就中,2/3应归功于中国(11月30日新华报业网)。贫困人口从2.5亿“退缩”到0.2亿,大抵体现了我们的成就。不过,世界银行的报告称:“虽然中国自2009年提高了扶贫标准,但是中国政府的扶贫标准和投资计划依然难以达到国际标准。”

  新华报业的报道称,经过此次调整,“国家贫困线与世界通行标准‘史上最近’”。“史上最近”不仅意味着曾经的“史上较远”,而且意味着仍有距离。世界银行2008年发布了1.25美元的新贫困线标准,特别强调,这个标准“是最贫困的10—20个国家的平均贫困线”。同时指出,“对于中等收入国家,针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中值贫困线——即每天两美元——更为适用”。我国的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呢?也是2008年,我国划分了两条贫困线,一条是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一条是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6元—1067元)。虽然2009年从1067元上调至1196元,但是,我国的贫困线不仅距1.25美元的最贫困标准仍然遥远,而且距离已经过时的日均1美元这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也有很长距离,遑论与发展中国家日均2美元的中值贫困线进行比较了。

  从纵向比较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困线多次调整,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0元到785元,从新世纪的1067元到1196元。这说明,政府扶贫力度不断加强,也的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横向比较看,在维基百科《各国名义人均GNI排名表》中,我国的贫困线不仅远低于同属“金砖国家”的俄罗斯和巴西,甚至低于位列最贫困国家的老挝与柬埔寨。原因无它,就是我国的贫困线与世界通行标准相比,被大大降低了。贫困线的被降低,固然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大面积“退缩”,然而,数字的“退缩”并不等于现实的脱贫。许多贫困人口在统计表上被“消灭”,只是“被脱贫”而已。大量贫困人口虽然有幸跃居“贫困线之上”,但却遮蔽了有关部门对于民瘼的漠视与罔顾。何以如此呢?即使按照2300元来计算,也只意味着每天消费额只有6.3元人民币而不到1美元。

  扶贫标准提高至2300元,一下子让我们的家底暴露无遗——我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2688万突增为1.28亿,占全国总人口近1/10,也就是说,全国每10人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有人大声欢呼,这次调整如何体现了社会进步,如何体现了国家信心。然而,1.28亿的贫困人口,毕竟相当于日本总人口,超过了英法两国人口之总和,如此现状,实在激不起大声欢呼的盛世兴致。每次调整贫困线,都有一番说词,最常见、最惯用的理由就是“中国国情”。但是,一些官员在打造形象工程与政绩项目时,从来不会顾及“国情”,一掷千金的盛大节会轮番演出,屡受诟病的“三公消费”已近2万亿元,宏伟豪华的官衙遍布神州大地。一个经历20年高速增长、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全国财政收入83000多亿元的经济大国,不仅因为权力与资本贪婪地占有与垄断社会财富,也因为社会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缺失而导致畸形的“国富民穷”,我国贫困线始终没有与国际接轨,多少透露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

  温家宝总理指出:“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穷人,穷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一个政府如果忽视民众和民生,就是忽视了根本。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总理之言,情真意切,发人深思。这次调整总的来说是值得肯定的,它毕竟向正视民瘼迈出了正确一步。

  作者系山东杂文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