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杨红旭:保障房即便纠结也要前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6:44 来源: 时代周报

  杨红旭(微博)

  临近年终,保障房又成社会争论焦点。12月5日,有媒体报道称住建部部长将带领50人的司局级干部调研组,深入每个省区对保障房开工率进行现场检查,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掺水”和质量问题,住建部将对地方的保障安居工程建设进行摸底调研。另一方面,随着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任务即将收官,北京、上海、河南、河北等地近期密集出台保障房管理新政,瞄准保障房资格造假、骗购骗租分配乱象重拳出击。

  仿佛还怕不够热闹,著名“大嘴”任志强(微博)最近又发表一篇文章,声称如今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又进入了大跃进的时代,再一次重复着中国计划经济完全不顾及经济发展条件、不顾生产能力和不讲科学道理的错误。

  实际上,在我看来,搞好住房保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政府应负的责任。而且,除了改善民生、庇得天下寒之外,加强保障房建设还有另外两层意义。其一,保障房建多了,自然可以分流普通商品住宅的市场需求,从而有助于稳定房价,这是房地产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二,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并非只有商品房能刺激经济,作为房地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房投资一样能推动经济发展,水泥、建材、装修、家电等五十多个行业都能从中受益,今年前10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仍高达31%,远高于24%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商品住宅投资降温的情况下,保障房功劳大矣。

  其次,保障房建设的力度多大才算合适。过去欠债多了,政府急于短时间内补上,心情可以理解,但规模过大会否“吃不消”?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作为约束性指标。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

  “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1100万户困难家庭住上了新房,还有部分人享受廉租房补贴。“十一五”之前,已建成几百万套保障房。如果“十二五”期间按计划建设3600套,届时受益家庭将超过5000万户,占全国城镇家庭的20%以上。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障房最终解决20%-30%居民的住房问题,就算基本到位。但我国2009年的保障房受益面只有4.4%左右。五六年间,由不足5%的受益面猛增至20%以上,这种速度,恐怕全球无先例。

  再次,资金保障能力问题。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1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7%。如果按一套住房70平方米计算,则1000万套保障房新开工面积为7亿平米,占全国开发企业所有房屋开工面积的44%,若剔除非住宅,估计占住宅总面积的五成以上!规模甚大。不过只要资金到位,完成1000万套并非神话。现实情况却是“很差钱”。3月份人大审批通过: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后来不得已又追加了几百亿元。而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就更大了。至于原来盼望的8000亿元社会资金,实在不知到底投了多少。在公租房运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很难奢望民间资金会踊跃进入。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以“挖坑”充数、纵容单位建设集资房等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据悉,近期住建部部长将带领50人的司局级干部调研组,深入每个省区对保障房开工率进行现场检查。加大督查力度很有必要,杜绝是不可能的,但要尽力减少地方政府的“注水”行为。除此之外,还应进行反思,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命根子。明年下调保障房指标,也是应该的。

  最后,保障方式应慢慢转变。发展保障房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住房短缺阶段,要以新建和实物补贴为主;度过短缺时期后,要逐步向货币补贴转变。今年10月,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启迪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公平性问题,姜伟新部长回应称,将加大保障性住房购买资格的审查力度,实行三榜公示、公开。此外,“十二五”末以后,中国住房保障方式将逐步转到以货币补贴为主。这,正是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