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个人住房信息联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6 10:23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基础数据的缺失和存伪,正在对中国经济调控和社会管理的科学性构成挑战。这一现象尤以房地产调控领域为甚
王玉光
包括直辖市、省会和东南沿海地产热点城市在内的40个城市,将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个人住房登记信息的城际联网。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日前给出的确切时间表是“今年6月底前”。
在此前召开的住建部年度工作会议中,姜伟新曾强调,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是住建部今年“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社会管理意义重大”。
将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与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所遭遇的困境密切相关。
2010年4月,为遏制房价上涨过快、打击炒房,国务院部署新一轮地产调控,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但随后,如何认定“第二套住房”却成了敏感问题。这道并不复杂的算术题,在地产调控面前竟成了“谜语”——市场上至少7种认定“第二套住房”的办法并行:有的以房贷记录为准,有的以住房登记信息为据,有的以家庭为计算单位,有的则以个人为单位。标准如此杂乱,使差异化信贷政策的调控目标可能变模糊,直接影响到调控效力。
于是住建部当年6月给调控政策“打补丁”,即联合央行及银监会出台“认房又认贷”的“第二套住房官方认定标准”。
2011年,房地产调控继续升级,“住房限购政策”在有效击退大城市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的同时,也被指误伤了部分刚性需求,尤其是对非户籍的城市常住居民有欠公平;还有人将二三线城市非限购区域的房价暴涨归罪于限购。
上述调控所遭遇的尴尬,充分暴露出我国地产调控体系的一项短板,即缺乏真实有效的个人住房信息数据基础。由于很多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系统尚未与全国联网,也未与银行征信系统联网,因而根本无从查清个人名下的真实房产数量。这非但是限贷政策屡屡“脱靶”、限购政策难免伤及无辜的重要原因,也导致空转8年之久、试点一年有余的房产税至今仍不能向全国推广。
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住建部就已意识到城市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建设的滞后。因此当年便提出“2010年底前各设区城市要基本建立房屋登记信息系统。”
但批评者仍嫌此“觉醒”为时太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有识之士就曾不断呼吁,要在1985年第一次全国房屋普查的基础上,将房屋的确权和登记制度化,以便摸清中国住房状况的家底,使住房政策更加科学、精确。遗憾的是,这项工作迟迟没有启动。
一位参与“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建议稿起草工作的专家曾告诉笔者,建议稿中有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等重要的基础性住房数据,至今使用的还是估算的模糊数字,原因就在于房屋普查“断档”导致的数据滞后。
类似的尴尬同样也出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的合理确定上。有媒体问:“全国每年新开工建设580万套、1000万套或是700万套保障性住房,究竟是以何作为依据确定的?”由于住房信息不完善,住建部对于中国住房合理保障面的回答,还是没有让人完全满意。
种种迹象表明,基础数据的缺失和存伪,正在对中国经济调控和社会管理的科学性构成挑战。这一现象尤以房地产调控领域为甚。要改变房地产调控曾出现过的“空调”、“超调”窘境,非从基础的数据库建设和更新做起不可。
建立一个真实完善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并对其科学管理使用,非但有利于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更有助于社会公平。因为,一旦个人住房信息实现全国联网,对拥有多套房产的人征收房产税将有据可查,类似限购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非市场化调控手段,也有望逐步淡化。
鉴于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在2008年,就曾有老专家写信给当时的建设部部长,建议他在退休之前“干一件大事”,以便将来“在历史上记下一笔”。其所言的“大事”,就是开展全国房屋普查。
现在,笔者愿意把这个建议再次转递给现任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今年,姜部长提出要加强研究中国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问题,并将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这项基础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希望“全国性房屋普查”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能顺利干成,因为这是中国住房制度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补的一课。
(作者为《财经国家周刊》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