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陈清泰:正确认识国有经济需要超越争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5 06:40 来源: 东方早报

  陈清泰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改革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也有待澄清,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超越争议,公平竞争:

  1.正确认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

  在谈到“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时,往往将其误解为“国有企业有进有退”。需要澄清的是,“有进有退”所指的是国有资本投向的调整。

  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是国有资本布局的动态优化。关键要使国有资本具有流动性;企业制度创新进一步要做的是使国家所有者转变成股东,将“顶层”国有企业改制成股权多元化的公司。这两方面的改革聚焦到一个点上,就是必须使国有资产“资本化”,由“国有国营”,转向“股份制”。

  2.正确认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目前,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中过量的国有资本不断制造新的过剩产能,形成对非公资本的挤出;另一方面,在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中小企业融资、新兴产业发展、重要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房、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国有资本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再建政府“融资平台”。

  现在有巨量民间资本可以“接盘”。部分国有资本从一般性产业有序退出,转而充实那些更加重要的行业和领域,将产生双赢的效果,大大提高国家整体资本配置效率。原则上讲,国家特别需要,非公资本无意或无力进入的领域是国有资本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重要空间。

  3.正确认识“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的争论

  争论的实质不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是竞争的公平性。舆论、政府管理和涉及企业的许多政策都打上了“所有制烙印”,在市场中形成了一条很深的“所有制鸿沟”,分作“体制内”和“体制外”,政府对其有亲有疏,各类企业实质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初“姓社姓资”问题的突破,大大解放了思想,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障碍,极大地调动了经济增长潜力;今天,在特别需要鼓励创新创业、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时候,如果能摘掉企业“所有制标签”,消除“所有制鸿沟”,突破“姓国姓民”的桎梏,将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摘编自6月4日《人民日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