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远:深圳前海惠港政策面面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3 07:07 来源: 东方早报作者 陈宁远
政策“惠港”意义十分明显,虽然就实际情况看,有些政策并非都是前海“先行先试”。
日前,贺港回归中央代表团在香港公布了一系列“惠港政策”,其中关涉深圳前海的八项金融政策,受到了全球市场广泛关注。它们分别是:支持前海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实验区;探索试点跨境贷款;支持前海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设立前海股权投资母基金;支持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在前海创新发展;支持在CEPA框架下适当降低香港金融企业的准入条件;支持前海试点设立创新性金融机构和要素交易平台;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前海设立国际性或全国性管理、运营总部。
上述政策“惠港”意义十分明显,虽然就实际情况看,有些政策并非都是前海“先行先试”。如支持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举措,其实在2007年就开展了,所发行的叫人民币“点心债券”。
但就第一、第八两条而言,前海“先行先试”的意味却相当浓厚。鼓励各种金融机构在前海设点,向全国和全球市场布局,虽然是为了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强调支持各种金融机构到深圳前海设立面向全国和全球的管理、运营中心,市场影响不容小觑。
而第一条更让人充满想象,支持前海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实验区,既可以理解为是金融产品及其服务的创新,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制度的创新。比如将前海的“先行先试”看成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奏,这层意义,发改委也承认。
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答记者问时表示,金融创新是前海政策及前海定位的重点,“整个国家来讲,政策取向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前海作为整个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的区域,它应该在这些方面走在前面。”这样“先行先试”的信号,政策制定者如是表示,全球分析家也都乐见。
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就直接将这八项政策,简要解读成人民币自由兑换将在深圳前海试点,而忽略中国政府是以“惠港政策”为前提,而开展的深圳前海的“先行先试”。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在报道中,甚至强调,前海试点的重要性,就解除资本管制而言,其意义可以媲美30年前中国开放之处的深圳特区。
但这显然是有些过度猜测了。虽然金融改革是中国经济下一步改革的重中之重,但深圳前海试点显然不会这么激进。从常识而言,金融改革的全局性和系统性,是不可能要求一国政府,在国内的某一个地区,采取完全不同的货币政策的。
深圳前海所采纳的八项政策,虽然细节没有出台,但在可见范围内,所可能达成的所有关于资本交易的试点,即便达成一定程度的可兑换的资本项目,暂时都不具备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性质。道理简单,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利率市场化,二是汇率市场化;这两条不具备,自由兑换就不可能。
尽管在细节上,如今在香港使用人民币购物基本没有汇率和利率的障碍;尽管港股直通车不在此八项政策里,事实上内地居民也多有各种合法合理的方式直接去港投资。但无论内地人民币持有者是否以资本项目出境,都要面临数量的管制(额度的批准),以及在管制的汇率下进行结算。
而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肯定是全局性的。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汇率和利率制度不是全国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前海“先行先试”的政策即使包含着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兑换更大的灵活性,也不可能产生一个地区性的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试点。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可能是中国深圳一地的自由兑换,也不可能只是内地和香港的自由兑换(可以是人民币和港币货币置换大规模交易的“先行先试”)。
否则,在汇率和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中国局部地区就可能形成一个不公平的套利区间,会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套利资本集中,不仅不可能对业已形成的深港两地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作用,还会戕害到实际已经存在的深港两地金融交易的质量。
从内地金融改革和“惠港政策”的交集看,这次针对深圳前海的八项政策,毋宁说是中央政府对大珠江三角区域深化合作的肯定。这不仅是中国内地金融可能有重大突破的先兆,更不仅是单纯的“惠港政策”,而是大中华地区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对内地、对深圳特区而言,是对30年来以“三来一补”外贸加工形成的出口经济格局的升级换代。
而这是符合深港两地目前实际情况的,既对深圳乃至整个广东腾笼换鸟的发展有好处(这是从出口转变为现代服务业),也对回归祖国15年的香港有好处——依靠广大内地市场加固本已形成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这样的互动中,深圳前海的“先行先试”不仅将获得更大金融市场份额和交易规模,还会为整个中国经济提供更多国际化的交易模式,以便中国金融全局性、系统性的改革找到更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化路径。而已经是全球市场化典范的香港,作为中国经济对外最大、最自由、最开放、最具活力的窗口,其地位会获得更进一步加强,更深更好地融入祖国的发展之中。
(作者系上海独立财经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