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须警惕政策过剩后遗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6 13:17 来源: 中国广播网保增长还是调结构?
导语:中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同时降息,英国央行量化宽松再增500亿。7月6日经济之声评论:全球多家央行联手救市情景再现,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洪流再次来袭。
中广网北京7月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降息,成为昨晚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个关键词。
中国人民银行昨晚突然宣布,从今天(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中国央行一个月第二次降息。
无独有偶,欧洲央行几乎也同步宣布降息,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而英国央行也在昨晚宣布了最新货币政策,虽然维持了针对商业银行储备的官方银行利率不变,但国债采购项目额度增加500亿英镑,达到了3750亿英镑。
此前,美联储在重申维持0-0.25%的超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至少到2014年底的基础上,决定继续实施"卖短买长"的扭曲操作,并把购买额度增加到2670亿美元。
通过一系列操作保证货币宽松。6月全球PMI数据显示中国、美国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集体萎缩,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全球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也许正由于此,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的洪流正在袭来。
中国央行降息、欧洲央行降息,英国央行量化宽松再增500亿英镑。昨晚三大央行几乎同时出手调整货币政策,全球资本市场一片喧闹。
有人认为,不管是中国央行还是其他国家央行,依靠货币政策来释放资金开闸放水来刺激经济未必有用,甚至这是一种将问题和矛盾挪到将来的做法。有人做了个很形象的比喻:目前的宽松政策就像一个人饿过劲了,已吃下三个馒头,但还没觉得饱。最怕的是不断加大刺激力度,最后发现又撑着了。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对此作出评论。
张茉楠:现在全球经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短期保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矛盾。
从中国内部经济环境来讲,当下保持内部政策环境的总体稳定才是最关键的。无论是央行的连续两次的降息,还是调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其他部委联手出台的政策,实际上很有可能造成未来货币的微调变成超调。很多政策由于存在时滞,所以会导致脉冲性的调整。
如果政策形成合力,三个月到六个月之后就能够产生真正实质性效果,到那时很可能变成政策过多过剩。现在中国内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一方面中国在加大产能的这种供给,但另一方面全球面临着有效需求的不足。
在未来,中国很多行业比如钢铁等重工业都有可能面临产能过度扩张带来产能过剩的矛盾,所以在保增长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为未来带来更多的政策隐患或者后遗症。2008年金融危机时四万亿投资和一系列保增长的措施带来的很多后遗症至今还在影响中国经济,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
中国未来必须要加快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以及深层次的调整,把这种政策立足于长远,我们才可能为减缓这种政策后遗症对未来带来的这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