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郭巍青:本地时代重建食物信任

2011年06月13日 07:10 来源:东方早报

  郭巍青

  食物信任危机,是比食物安全危机更深层的危机。广泛流传而又经常互相矛盾的各种营养忠告,表明了对食物的不信任,表明人们对食物失去了判断,失去了自信。一位做研究的朋友告诉我,她走访了不少80后小两口家庭,惊讶地发现不少人厨房里贴满了详细的食物烹饪注意事项清单,例如哪些食物不可以混吃,哪些食物需要做额外清洗等等,都是从不同网页上摘抄积累下来的。另一种则是最近这些年逐渐兴起的体检潮流,这在年轻白领群中甚至成为时尚。人们失去了对于自己身体安全的控制感,威胁来自于周围生活环境,也来自入口的食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焦虑,乃至恐惧。

  人类对食物信任链条是如何崩溃的?最直接的原因通常指向频繁发生的食物安全事件,而政府束手无策。它就像一挺不停喷发子弹的机枪,最后终于把链条打断。这次我们不妨换一个方向来思考这个问题,即人们与食物的信任关系最初是怎样建立的。这次德国暴发大肠杆菌疫情,最初错误地把病源归咎于西班牙产的黄瓜,引来西班牙人强烈抗议。抗议声中,有一个词被反复提及———“本地(Local)”,意思是让德国佬有本事滚回自己家后院种黄瓜!这让我想起,大约30年前食物的来处。那时候大米、蔬菜、鸡蛋、鸡鸭鱼猪肉……大多来自于自己家的后院、田地和河塘、隔壁乡镇集市、近郊农场等等。食物来自本地,意味着来自消费者可以接触得到,人们想象能触及的地方。

  消费者与提供食物的人和地发生联系,能够产生对食物的信任,因为我们相信“自己人”不会伤害自己,这是很朴素的道理。我有位学生是湛江人,每年端午节总会送来自己家妈妈亲手包的粽子。我从没有考虑过这些粽子安全和质量的事情,因为这里头包含着信任。相反,我们却不会在超市里购买没有任何标签的粽子,哪怕有标签,估计也要检查一下是否过期。在今天欧洲某些国家,与我们喜欢买舶来品相反,人们更热衷购买国货,因为质量有保证。人们倾向于信任自己人,继而信任自己人所生产的食物,这就建立起食物信任链条的第一环。

  但是,现在食物的来处遍布全球,超出了人们接触和想象的尺度。更常见的是,人们对食物包装上印有的生产地一无所知,甚至闻所未闻,甚至也不知道这条食物链有多长。消费者跟生产食物的人们和地方,无法产生任何联系。信任链的第一环崩溃,链条于是传递到了政府监管者手里。由它通过一套检测、追踪等科学程序确保食物的安全。然而,当我们打开电视和报纸,却充斥着各种地下黑工厂的画面。这些新闻同样超出了消费者可以想象的尺度。政府和它背后的食物监管系统于是也变得不可靠,而这种不信任不会因为某位官员的下台得以消除。

  全球化时代,人们对食物产生信任的两个环节都被瓦解。人们既不能依靠“自己人”,也不能指望政府。曝光的画面不断消磨已经脆弱的信任链条,增加人们对食物的焦虑和恐惧。如果不回到“本地”时代,那么唯一能指望的似乎只剩下个人,每个人都必须成为食物安全专家,以便保护自己远离有危害的食物。要是这样的话,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加入食物健康教育也许十分必要。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摘自6月12日《南方都市报》,有删节)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