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金如土 资本大鳄亿元玩收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4 13:00 来源: 北国网-时代商报王健林玩收藏,折射出一个道理:实业家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品收藏的主力军。
实业家搞收藏 王健林不仅玩足球
6月初,王健林出资近5亿元砸向中国足球,再次引发体育界乃至举国震动。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在收藏界早就名声大作。
一个周末,本报记者在大连博览大酒店见到了王健林的好友、大连万达玥宝斋掌门人郭庆祥。说起艺术收藏,郭庆祥评价王健林独具慧眼、见地深刻。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健林在广州新白云机场的贵宾厅看到墙上一幅画,于是叫过服务员问,一旦贵宾厅起火,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服务员干净地回答:“第一件事情,就是抱起这里的画往外跑。王健林很满意,因为这是吴冠中的画作。
王健林搞收藏一向低调,知道他的人讲他已在收藏界浸淫25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会为一幅画而耿耿于怀。一天,有人告诉他辽宁省文物局要搬家,看守库房的老太太发现一只旧木头箱子里面全是画,有百幅之多。王健林当即派人商谈准备全部买下。可是,人家不卖呀,他气得直叫,“这个死榆木脑袋就是不开窍。”于是他跑去跟人家讲他其实要建美术馆,为的是更好地保存这批画。如此,跑了两趟后,箱子终于到手,打开一看,举座皆惊。因为里面全是名家真迹,吴冠中、刘海粟、傅抱石、李可染的都有,他激动得彻夜不眠。
在收藏界,王健林不是锋芒毕露,就像他不愿意上富豪排名榜一样,他管不负责任的排名榜叫“杀猪榜”。但尽管在国内收藏界不显山露水,却时常在大型拍卖会上有惊人之举。2000年12月翰海秋拍,北京市文物公司“镇店之宝”八大山人《孤禽图》以50万元起拍,历经55轮激烈争夺,最后被持200号牌郭庆祥以440万元竞得。当时媒体震惊地评论说“创造了八大山人作品的最高价。”
与众不同的是,王健林是用企业家的思维去做艺术收藏。他讲究系列收藏,深度收藏。傅抱石先生的几张代表作,都是从他家里拿的。刘海粟的《十上黄山》,他居然收藏有9幅。他花掉几百万,从上海多家宾馆一次性“打包”了几十张海派画家作品。他还一口气花200万元,买下一画家200张作品。他有个想法,干脆把近现代100多位知名大师列一个表,每人不少于5张,多的10张,专门去收。国内搞不到,就到海外去收。
王健林真的在建造大连万达美术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他还准备在北京建造一个美术馆。眼下,万达在银行租了一个几百平方米的保险库,画都放在里面,有人估计仅这些画作就价值几十个亿。
收藏大围剿 100多企业家“挥金如土”
王健林玩收藏,折射出一个道理:实业家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品收藏的主力军。
辽宁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聂鑫说:“从人类出现的时候起,就有人开始搞收藏。只不过,远古的时候收藏的对象不同。所谓大藏家,过去指帝王将相、富商巨贾;在今天,民营实业家、金融家、艺术家、还有收藏世家等成了收藏界真正主体力量。”
除了辽宁的王健林,中国书画作品一路飙升到了亿元时代,背后着实隐藏着一大批实业家为“推手”。在江浙地区,已经有100多个私人博物馆建造成功,这些私人博物馆的主人全都是企业家,而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员名单中,企业家占到了20%。
在上海,人们公认顶级藏家是刘益谦。过去,有人叫他草根英雄;现在,要在中间加上“财富”两个字,叫他草根财富英雄。刘益谦早年炒卖国库券、认购证、法人股,现在参与定向增发。如今,他的公司业务跨越证券、财产与人寿保险、房地产、新能源等多领域。就是这样一位身家为48亿元的“大财主”,花掉3.08亿买下王羲之《平安帖》、1.69亿买入的吴彬《十八应真图卷》。
令人惊叹的是,2011年5月22日21点10分,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刚一亮相,直接被人叫价至一亿,经半个小时近50次的激烈竞价,最终以4.255亿元成交。
中国有多少实业家、艺术家在做收藏?聂鑫表示举不胜数。像今典集团总裁张宝全、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南京天地集团的杨休,还有保利、苏宁等也都“进去了”。他用“进去”两个字,形容收藏这潭深水中不知潜伏着多少资本大鳄。
正是由于手中掌握着中国巨大资本财富的集团和个人的大举杀入,给中国艺术收藏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他们从收藏起,到建立博物馆,最后干起拍卖行。他们搅动起中国收藏界千年死水。
怎样看待中国企业家一掷千金、再掷万金,甚至挥金如土,把艺术品收藏推向常人望尘莫及的地步?
聂鑫说:“主体价格太高,比国外市场都高,很吓人。当然,这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的生动体现。”聂鑫认为,在纽约,日内瓦,在香港,北京等国内外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企业家的身影屡屡出现,他们从将投资的眼光定格在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上,这至少说明资本是闲不住的,资本永远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趋利的金融资本大举介人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这使企业家成为艺术品市场真正的买家。作为这个亿元时代的助推者,也只有企业家能够做得到。
收藏回报 20年收藏、数十倍回报率
“中国有句俗话:乱世屯粮,盛世收藏。也许这句话把中国人的心态写得入木三分,这年头玩收藏的也不知道怎么这样多。”在沈阳市鲁园古玩市场,一直摆地摊的老赵头感叹说。“我都干半辈子了,也没赚到几个钱,就是混口饭吃,怎么还有人往这里钻呢?”
也许老赵头压根没弄明白,他搞的还不够档次。
中国的艺术品收藏,给早年的投资者纷纷以巨大的回报。据聂鑫介绍,他出身收藏世家,曾经当过兵。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沉寂、萧条,到走向辉煌,是从1992年开始起步的。那时,国内艺术品市场还没形成,名人书画价格非常便宜,用现代人话说,遍地黄金,只要你肯弯下腰,准能检到“便宜货”。李可染一幅画,小的也就几万元、代表作才20万元。可时过境迁,他的《牧牛图》当时也就六七万,现在已经几百万元了。聂鑫介绍,他收藏的辽宁国画四老之一李观之的作品,当时几千元一张,现在已经几十万了。他从沈阳老久华收集到的沈延毅的题字,才花2000多块钱,现在也已经十几万了。他收藏的吴冠中的水墨当时不到30万,现在价值六七百万;他5万多拿到的范曾的人物画,8平尺,如今有人当场点现金260万。
聂鑫保守地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收藏,最少已经翻20倍了;多的翻番几十倍、上百倍。“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这句老话,随着收藏火爆正在被印证。2004年,王中军在整理藏品后卖掉了一些油画,他吃惊地发现增值巨大,少的有四五倍,多的则达到上百倍。当初1万元买的作品,现在可以卖到200万元了。然而王中军看起来极力要把艺术与钱撇清:“我一定不是想钱的问题,我就是觉得东西有意思,我有兴趣,和自己的审美一致。严格地说,我并不是一个炒家,我是一个终极藏家。”
买字画请名人“掌眼”
除了辽宁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头衔,聂鑫还有一个“头衔”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主任。
聂鑫说,在如火如荼、愈演愈烈的收藏氛围下,刚入门的新手怎样搞收藏,怎样避免花大价钱却买到赝品,他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从事收藏的前提:“一是要收藏真品,二是收藏名家作品,三是看艺术家是否被市场认可,看其历史地位与评价。”
聂鑫本人半年在北京,看藏品,参加活动。香港一年也会去两三次,如佳士得春秋大拍,中间的精品拍卖,偶尔也出手。他说,尽管他很在行,可到那里拍展品,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收购藏品,也一定要请“掌眼”专家。这些专家负责帮你识别真伪。他曾经为一幅画请好几拨专家,今天去见一拨,明天还去见一拨,大家意见一致了,这才能有保障。在中国,国家级的权威有启功、朱家溍、杨新、徐邦达、耿宝昌、杨伯达、胡德生等,个个都是重量级专家。
他讲的第二条就是投资名家。投资名家,不一定是当代画家,由于当代画家暂时还难以看出他的艺术成就,还没有多么伟大,因此你拿出几十万、几百万买他的画是一种风险。几十年后,你拿到拍卖会、拿到画廊没人要,这样你就可能倾家荡产。所以,要投资已经成名的画家。
他还说,第三是保存“证据”。尤其对在世的名家,通过照相、录像、胶片、DV留个纪念,从各个角度保留完整的记录,这对今后作品的价值认同非常有帮助。
与艺术家先做朋友后做买卖
从前面讲的王健林、郭庆祥,到本文提到名字最多的聂鑫,他们搞收藏,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得就是:与艺术家要做朋友。
在大连,郭庆祥这样告诉记者,他原本是个生意人,做家具的。还是在1992年,他就有想法要把中国书画文化与产业结合在一起,于是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一组系列节目《中华瑰宝》,意思把80岁以上的书画家穿起来拍成节目,趁他们健在,把艺术精品和精神栩栩如生地记录下来,不让国家遗憾。你想,这个主意能不打动人吗,他自然地成了吴冠中、石齐等人的座上宾。
而聂鑫,似乎一出道就明白这个道理。他的书画鉴赏本领,曾接受启功、吴冠中、徐邦达、谢稚柳、朱家溍、杨仁恺、薛永年等老一辈文物鉴定家的亲自指导。打开网站,尽是些他拜访文化名人刘文西、靳尚谊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鑫淼的报道。“搞收藏就要与艺术家做朋友。”多年前,王健林、郭庆祥收藏到三幅吴冠中的真迹,在大连亲自展示给吴老看,这让吴老非常震惊并感动。外界估计,他们现在收藏着吴冠中100多幅精品。而画家石齐,就在大连万达为他举办个人画展时,他也不清楚对方到底有多少他的画,大约120幅?
这不是个数字,是一座收藏界巅峰。这又是一组实实在在的数字,可以换算为真金白银。
聂鑫也是一样,他拥有徐悲鸿《奔马图》,李可染《牧牛图》,齐白石《大富贵》,吴冠中《游园新意》,吴作人《低昂》,范曾《秋风之歌》,张大千《流水入弦》,宋雨桂(微博(http://weibo.com))《飞瀑图》等,既令人垂涎三尺,又不得不敬佩他的为人和收藏品德。
当今大藏家,富甲一方。藏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经济回报,文化回报,或者都不是。王中军也准备办个展览,他认为“反正是给人看的,不能总捂着。”那个聂鑫,已经在沈阳三农园办起辽宁西藏文化艺术馆,把从西藏淘弄的几百万元展品都扔那儿了,就是想告诉大家点什么……
他们要告诉世人什么呢?王健林做过这样的诠释,万达不做小买卖,只买画而不卖。这是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生意。他们在传达一种信息,作品可以交易,文化不是私有的。 本报记者 关宏
6月27日
是普通的一天,辽宁光大拍卖行举办了一场普通的拍卖会。出人意料的是,一件看上去也很普通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被一个神秘男子举牌1000万元拍走了。
“收藏市场进入了亿元时代。”辽宁光大拍卖行对媒体这样说。“在辽宁,至少有几十人是亿万收藏家。”
对这种说法,时代商报很快得到证实。在辽宁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聂鑫的一间藏品室,时代商报记者与其做了两小时长谈。他保守地估计说:“投资亿万搞收藏,在沈阳市不到10人。但是,民间收藏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你无法看清楚这潭水有多深。中国收藏已经不能用火爆、牛气冲天等词汇去简单形容。”
没错,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继中国嘉德之后,北京保利5周年秋季拍卖会成交额达人民币52.8亿元,再次刷新中国艺术市场拍卖单季纪录。全年成交额累加突破91.5亿元,列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首位。
截至2010年12月15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总成交额达到502.41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的225.31亿元增长了123%。
辽宁珍品丰富
“沈阳民间收藏,有大藏家,有亿元藏家,他们不公开活动,不拿出藏品,主要考虑安全。大藏家,从古至今,鲜为人知,有的直至去世也不公布后人。所以,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藏品,往往一消失就是几十年、几百年,它们像谜一样悄然传世,代代相承。”聂鑫说。“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收藏精神,乐趣无穷。收藏者宁可吃不上饭,也不肯把收集到的宝贝拿出来卖,就像爱护自己儿子一样。如张伯驹、李嘉诚、邵逸夫等,他们搞收藏都有自己的故事。”
沈阳收藏有天价之宝。那位聂鑫介绍,沈阳有一位藏家,藏有当年溥仪从紫禁城皇宫带出来的书画,上面有乾隆的玉玺、题跋,可谓价值连城。沈阳还有一件藏品,是康熙20年皇帝直接给盛京一级防务大臣母亲的圣旨,聂鑫看过这份“七色圣旨”,是件孤品,品相非常完整。此外,还有乾隆年间的官窑瓷器,价值千万。
极富传奇色彩的是,沈阳有一位房地产商,早年无意间花几百万收购了一批名画,岂知事业中途败落,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田地,没想到,是那批画救了他。当他想起家中还有一批名画时,仅仅拿出几幅,个个都翻番几十倍上百倍,他又成了亿万富翁。现在,他已经不再碰房地产了,成了职业收藏家,大半时间往来与沈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