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0日 09:39 来源:北国网-时代商报
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在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百分之九十五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6月19日中国广播网)
按照王丁棉的说法,他认为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不是真的如此,且不去论。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牛奶的标准确实是放松了,细菌总数从50万个调整到200万个,蛋白质从每百克2.95克降到了2.80克。这一升一降,对奶企显然是有益的——即使不是被企业绑架,起码在市场博弈的平台上,消费者被架空了。当然,这种博弈情境,也可以说是“国情”所致。
即如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所谓,“我们国家72%的奶牛和72%的牛奶都是散户饲养,散户生产。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2.95。乳品企业按照2.95国标来执行的话,这样的牛奶都要倒掉。农业部主要从国情出发,照顾大多数奶农的利益,这样把标准降低了一下。”似乎,“标准”是为奶农利益所降。可真正的“国情”是,近10年来,中国知名奶企从来就不缺负面新闻。尤其是,三聚氰胺,一下子毁掉了一个牛气哄哄的三鹿,其他奶企也或多或少地涉案其中。直到现在,三聚氰胺的魅影还时不时在市场浮现。
最讽刺的是,每一次的牛奶有毒事件,最先倒霉的不是奶企,而是供奶散户。多年来,公众看足了牛奶市场弃卒保车的游戏,直到三聚氰胺毒牛奶大爆发,“三鹿”之死才印证着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牛奶的罪与罚,不在供奶散户,而在奶企。即使牛奶标准真的是为了供奶散户而降,人们也难以纾解心中的疑惑:是供奶散户的利益重要还是亿万民众的健康重要?常识是,标准不降的中国牛奶,尚且有毒事件频发,标准降低了,又如何让人放心去喝?喝牛奶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低标准的牛奶,不啻是一剂令人胆战心惊的毒药,随时都让人有慢性自杀的危险。
这是一个很讽刺很无奈的文化困扰。传统上不喝牛奶的中国人身体倍棒,为了健康而喝牛奶的中国人,反而会时刻惊惧牛奶有毒。破解如此困扰,只有两个途径:一是中国公众自发地拒买中国牛奶,让中国牛奶在中国市场无立锥之地,直至消亡。事实上,稍微有些经济能力的中国家庭,在哺乳奶粉的选择上,大多选择的是“洋奶粉”。如此一来,自甘堕落的中国牛奶不啻市场自戕。此路不通,只能另择生路,即提高中国牛奶的质量。首要的就是生产牛奶的标准不能低,最起码也要和国际标准持平吧。至于供奶散户的利益,奶企们的诉求等等所谓的“国情”,就不必拿出来愚弄公众了。
当然,仅有高标准还不够。没有从奶源到生产再到市场消费的全过程风险监控,中国奶业依然让人不放心,难以摆脱罪与罚的桎梏。遗憾的是,现有的牛奶生产标准,完全没有顾忌消费者的利益,而是一屁股坐在了奶企一边。低标准且监管乏力的中国奶,让人如何不担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