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拉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7 14:02 来源: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自2006年开始,国外名庄酒成为了国内葡萄酒市场的香钵钵,尤其是法国波尔多1855年列级一级名庄“拉菲”格外受宠。
在最疯狂“炒货”那段时期里,来自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地的酒品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渠道流入国内并活跃起来,大家都开玩笑说,全世界的“拉菲”都卖到中国来了。毫无疑问,如今的“拉菲”之名,正如当年“疯狂的石头”影片里那块价值不菲的翡翠,引得一些“有识之士”窥视下手,于是各种似是而非的“拉菲”已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与前一两年在市场或各展会的“地下活动”相比,如今这些“拉菲”们完全不避隐讳地走到台前,粉墨登场了。
快速消费品产业一直存在着所谓借鉴仿冒品牌的“顽疾”。去年,以拿来主义和低成本复制形成的席卷全国山寨文化,顿时让原本“打擦边球”的葡萄酒有了更冠冕堂皇存在的理由。对此,笔者去年就已表示,“品牌之乱”,“价格之乱”将成为国内进口葡萄酒市场发展的最大隐忧。
常言道“浑水摸鱼”。当崇尚“拉菲”之火熊熊燃起之时,自然希望是搅起浑水来谋得利益。其实,也就那么几套的“看家本领”。
b2,不是“傍大款”,就是“搞山寨”。当初国产葡萄酒三大品牌几乎都遭遇过疯狂的模仿,张裕、长城、王朝几乎都衍生出数百计的“不肖子孙”来。只要极尽所能的将名称、包装以假乱真攀附上某个大品牌,便是最大的成功。至于为自己塑造一个洋背景的,要么号称自己某某知名品牌中国总代理的“洋买办”,要么就在国外(法国、意大利等)或港澳地区注册个公司。然后再粉饰一番,从公司文化、产品名称到包装等细节上都力求洋化,而且还得杜撰整出点“品牌故事”来。一切倒腾齐当后,就开始要么忽悠些不明就里者,要不就找志向一致的“同流合污”者。如果再似模似样的做些葡萄酒文化布道的戏份出来,这些“假洋鬼子们”也倒能营销上使出点“真功夫”来。
举个例子,拉菲在法国是个姓氏,但凡叫拉菲的人都可以这个姓氏来命名自己的酒庄和酒品。如果说拿这类酒品回来销售的只是打打秋风,借船出海,那么一些五花八门的“山寨”品牌就让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了。更别谈那些将中国汉字的象形与谐音,鬼斧神工的演绎到新境界的“心血作品”:“卡斯特”与“卡期特”、“拉菲”与“拉斐”的之间区别可没多少人看得明白。再如果在些法文英文字母上做点手脚,那更是连专家们都望洋兴叹了。尽管这些“名庄名牌”在各种宣传资料及图片皆以真品为蓝本,但酒瓶里装得什么,大概也只有“寨主们”自己心知肚明了。
这里不妨再讲两个笑话,目前“拉菲”、“木桐”、“白马”等世界知名酒庄和品牌成了国内某些公司的“招牌”,皆号称自己是其中国总代理。当笔者在一家“拉菲”乍有介事摆出的中国代理授权牌上,发现落款签名是龙飞凤舞的法文,可签章却是中文的,莫非法国商界已经开始流行中文签印?其二,许多人都知道正品“拉菲”以罗思柴尔德家族的“五支箭”为标志,这也成为其家族旗下系列酒品酒标上的一个重要符号。但笔者在糖酒会见到的几款山寨“拉菲”变异箭标的,要不加个盾牌上,要不把箭尾的羽毛弄成麦穗状态,另外居然有人还在麦穗数量上做文章(3对、4对……),而我等行内人士也是看得心沉沉的。如果就此向这些商家发难,不知道会不会再现“疯狂的石头”里“顶你个肺”的冷幽默来。
当然,这些混淆视听的“商机”内幕,并不是一般经销商和消费者所能辨别和了解的。难怪目前在中国波尔多“名庄酒”的年消费量是波尔多年总产量的三倍。由此可见,在葡萄酒产业尚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和管理,缺乏正确消费引导和教育的情形下,为利益至上者“赢得”了一个混水摸鱼、投机取巧的畸形“商机”;也为满足一部份荷包不温暖又想讲点面子的人士的“经济适用酒”需要而兴起,就象如今满大街婆姨们买菜都流行着挎LV包一样。
不过,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从大乱到大治,是个自然规律,而且市场和消费者终究有规范成熟和觉醒的一天。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希望这个时期不要“浮躁沉沦”得太久。想想,现在还是自己先睁大眼睛“看世界”吧……(来源:美酒生活 作者: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