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展望未来10年牛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6:30 来源: 证券日报编者按:昨日见报的上篇文章试图通过追寻前20年里,伴随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成长中崛起的领军股的演变,从轻工业和房地产的大发展和变迁中发掘它们与中国经济共同呼吸的成长脉络。今日刊登的下篇试图从文化、医药、新能源等行业中探寻未来十年中可能产生同样具有时代烙印的大牛股踪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列出的方向只是基于可搜集材料的综合演绎,只是指出未来大牛股可能产生的阵营,并非该阵营中随便买一个就能成为大牛股——其实恰恰相反,某一行业频出大牛股,是惨烈竞争之后,以无数个同行业公司的消失为代价才脱颖而出的。
■ 本报记者 姜 楠 沈 明
中国经济成功率先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困扰,又不得不直面全球性通胀与欧美债的外围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调降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可以预见,在此背景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将承担前所未有的重任。因此,一个涵盖衣、食、住、行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消费概念鲜活地跃然于眼前。其中涉及到的诸如文化、食品、医药、旅游等几大行业板块分列于消费的不同层级,值得留意。
与此同时,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降低能源消耗,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因而,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高度。
政策定调文化大繁荣
孕育超常规发展十年
文化消费处于消费的较高层级,是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之后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进入全面小康型社会的建设阶段,从而使中国文化产业获得了跳跃式发展。今年,我国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说法是第一次,是前所未有的。
回溯有关文化产业的政策论调可以发现,早在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文化体制改革就已全面推开,一些演出、出版等文化单位已经改制为企业,而十七届六中全会有望将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性定位再一次获得确认。
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曾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会议将文化定义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在集体学习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今后要重点把握“四个加快”: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当年9月,继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为未来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总体目标,其发布实施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
结合到资本市场来看:该《规划》在政策措施方面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重点任务方面提到,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
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我们有理由相信,《规划》付诸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时代赋予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今年4月30日至5月1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要按照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可以想见,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已经为新时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机遇期已经来临。
与此同时,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9月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75%。2004年-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速近5%;2008年-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继续较大幅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
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03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13%,其中数字出版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增长31.6%和23.7%,增长速度在各产业类别中位居前茅。
电影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国产电影年产量由2003年以前的不足100部发展到2010的526部,国内票房从2003年的不足l0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超过100亿元,连续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7.8%。
回到资本市场上看,由于传媒行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行业内公司业绩普遍不错。从今年中报数据来看,上半年传媒行业(申万)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37亿元,同比增长8.0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24.82亿元,同比增长57.43%。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得到提升,整体毛利率从29.11%提升至33.63%。其次,今年上半年行业持续调整,相对大盘跌幅较大,有一定的反弹需求。此外,近期国家层面的产业利好政策和体制改革政策鱼贯而出,亦对股价产生了明显的提振作用。
从长远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在制度层面解决一些束缚行业发展的问题,促使文化产业真正迈入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从细分子行业来看,平面媒体和有线运营等传统媒体的并购重组很可能会加速,以适应整个行业的趋势性变化;影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将得到政策的进一步扶持,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头将会持续强化。
市场人士认为,对于文化产业,要将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意味着五年内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要从2.5%提升到5%,相对于GDP的复合增长速度接近15%。如果考虑GDP在“十二五”期间中的内生增长,则文化产业复合增长速度至少达到22%—25%。可以预见,国家级政策支持的进一步细化落地,将转化为行业和公司的实质利好,成为2011年重要投资线索,并将激发传媒文化迎来黄金十年。
牵手医药保健
握住长效投资主题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除了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对健康长寿的保健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伴随新医改的逐步推行,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卫生服务体系的网点进一步筑牢,群众用药负担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保健、长寿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长效投资主题。
从政策面看,近期医疗行业相继有一些利好消息传出。在今年8月举办的“2011中国卫生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表示,国务院医改办正在组织各方面力量制订“十二五”期间医改专题规划。孙志刚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未来五年医改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制度;二是拓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三是要突出抓好人才培养培训;四是深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五是继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将继续加大在疫苗领域的投入,疫苗品质过硬、配送体系完善的大型疫苗企业,将进一步强化在行业中的话语权,而致力于研发生产计划免疫疫苗、重大疾病疫苗的企业,将有望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此外,媒体报道称,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和医药包装“十二五”规划有望随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一起出台,在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初稿中,备受瞩目的中药材储备制度已有明确制度规划;而医药包装“十二五”规划中,包装材料相容性将是监管部门2012年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同时,还有消息称,我国《药用原辅材料备案管理规定》和《基本药物目录》也有望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对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医药保健进入未来十年牛股选项的一个简单背景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步入老龄化。
大约每隔30到40年,社会上就会产生新的一代,这一代人从长大成人到工作结婚,消费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消费能力的顶峰,然后退休,这代人是婴儿时,尿布的消费就会增加,这代人是孩子时、糖果的消费就会增加,这代人结婚时、房子的需求就会增加,这代人是老人时,医药的消费就会增加。2011年开始,美国的“婴儿潮”一代将逐步退休,中国建国后出生的一代,也将面临老龄化,那么世界主要国家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这将直接刺激医药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医药企业利润增速的提高,带动医药股整体市盈率的提高,对于股市投资者,老龄化带来的是长达10年以上的医药股投资机会。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比例比欧洲大4倍。
另有研究发现,在成熟的美国股票市场,医药股长期持有的回报率相当可观。
美国沃顿商学院西格尔教授(Jeremy J. Siegel)在他的著作《投资者的未来》(The Future for Investors)中,分析了1957年到2003年这46年期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涨幅,数据表明,表现最佳的20家基业长青公司显示出同样的特点。这些公司都保持了完整的业务结构,未和其他任何公司合并。1957年到2003年底,标普500指数年复合收益率10.85%,20家基业长青公司的股票年复合收益率13.58%~19.75%,总收益率387倍到4625倍,是标普500指数的3倍到37倍。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20家公司中有6家是医药行业股,其股票累计上涨倍数是:雅培1280倍、百时美施贵宝1208倍、辉瑞1054倍、默克1002倍、先灵葆雅536倍、惠氏460倍,在20家基业长青股中分列第2、3、5、7、15、18位。
而且,如果以上涨超过1000倍为界限,20家公司就只剩下7家,而这7家中有4家是医药股。也就是说持有医药股获得丰厚收益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选择。
此外,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内医药市场和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正引来国外优势企业的觊觎。辉瑞、默沙东、葛兰素史克、诺华、赛诺菲、奈科明等跨国制药巨头已经瞄准了国内医药市场,一步步加大了对中国企业并购、合资的举措,并在全产业链全线铺展。
针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支持我国医药行业由大变强,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项目优先予以核准,在股票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以及银行贷款方面给予支持。
《意见》提出了5大具体目标,分别是基本药物主要品种销量居前20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应达到80%以上;在化学药领域,争取有10个以上自主知识产权药物实现产业化;在生物技术药物领域,争取有15个以上新的生物技术药物投放市场;在中药领域,培育50个以上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同时促进民族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民族药标准提高,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在医疗器械领域,培育200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先进医疗设备。
《意见》同时表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在价格核定过程中给予单独制定价格的政策。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则预计,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实,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预计医药工业“十二五”期间将保持24%的增速,到“十二五”期末医药工业总产值有望接近4万亿。
这给资本市场上的医药题材股留下了足够多的想象空间。
再回到资本市场来看,医药板块走势虽不完全与指数走势雷同,但也没有明显凌厉的表现,目前来看,分析人员认为,压制板块表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利润率水平下降。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8909亿元,同比增长30.67%,增速同比上涨4.9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总额866亿元,同比增长20.43%,增速同比下降14.2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医药行业收入稳步增长,表明需求呈现旺盛格局,但利润增速远不及收入增速,说明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部分产品的价格下降,确实对行业的盈利产生了较大压制。
不过,从近期公布的医药企业三季报来看,主导企业盈利预期基本到位。例如天士力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主营收入同比增长41%,业绩同比增长62%;康缘药业、双鹭药业、东阿阿胶等公司的三季报,也显示出这些公司在三季度经营度过低谷,出现恢复性上升。
另有分析认为,未来12个月的企业赢利能力为滚动市盈率的计算基础,目前医药板块的整体市盈率已经低于2006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为20倍,并创出年内新低,同时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历史最低点。进一步来看,由于医药板块基本为中小市值股票,若以中证700作为参考,板块相对于中证700指数的溢价率为16%,与历史平均水平持平,考虑到医药行业未来十年成长性特点在所有板块中比较确定,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明显低估。
新能源新材料
点燃经济增长新亮点
在刺激经济的4万亿元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最终定位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在规划出台之后,国家还将在财政、信贷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大力扶持。目前相关规划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2010年10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到2020年,不仅包含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还包括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对传统能源升级,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同时推进替代产业发展,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规模。随着规划实施,未来10年将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新能源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截至2009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仅为8%左右,根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到2020年比重达到15%。可见未来十年我国对新能源的需求非常巨大。
预计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利用规模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电利用规模将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将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高1.5%,达到9%。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1.8%,达到2.6%左右。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则会从2009年的70%左右下降到63%左右。
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要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5%的目标,核电规模至少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8亿千瓦以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5亿千瓦,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千瓦。
按照初步测算,新兴能源产业规划实施以后,到2020年将大大减缓对煤炭需求的过度依赖,能使当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约780万吨,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2亿吨。
业内人士称,高达5万亿的巨额投资将大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核能、风能、光伏、洁净煤、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等核心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各个领域一批上市公司将从中成长起来或者获得巨大收益。另一方面,5万亿投资规划期为2011~2020年,时间跨度长达10年之久,平均分配下来,年投资额度在5000亿左右,短期内推动效果并不明显;这5万亿投资计划更多的是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其实质性利好是在中长期。因此未来10年新能源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长空间相当广阔。
另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被称作“新兴产业的奠基石”。因为新材料几乎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我们穿的衣服、用的餐具、乘坐的交通工具、栖居的住宅到工作的场所,可能都正使用着新型材料;从大飞机、高铁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工程,到三网融合、物联网、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需要一系列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新材料,是发展新兴产业当之无愧的奠基石。
近几年,我国新材料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某些重要的新材料品种市场增长率甚至超过20%。目前材料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整个材料行业产值约占全国GDP的28%。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新材料作为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在2010年6月,国家强调要大力发展新材料,重视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可再生循环性、制备使役全过程的节能减排特性,加快推进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器件和系统技术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前不久,《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已经在京召开,文件修改完善后将发布实施。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具有较强的开创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规划初稿还提出,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A股市场上涉及大约70家上市公司或将率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