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建行贱卖背后:中资行以外资为师或接近尾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15:05 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美银减持建行股份,并非“贱卖论”所能简单形容;如火如荼的中国银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外资为师的日子,或接近尾声

  文 | 本刊记者 黄秋丽

  “如果说当年他们救了中国,现在就是我们去救他们了。”中国建设银行一位高管对《中国企业家》如此表示,他所指的,是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的一段合作,如今,对方要“套现”了。

  8月29日,美国银行(以下简称“美银”)宣布出售其持有的131亿股建行H股,所获的83亿美元将用于补充其岌岌可危的资本金缺口。接盘者中,已无往日欧美金融巨头的身影——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中国外汇管理局、社保基金和中信证券组成的财团,共同买下美银减持的股份。

  不过,还不错的财报并没有给建行带来赞誉,美银的减持却把建行推进了舆论漩涡:当初,美银仅以25亿美元购得建行175亿股;之后两次增持的行权价格分别为每股约2.42港元和每股约2.8港元,而本次中方财团的接盘价格是每股4.94港元。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建行是被“贱卖”了吗?

  “贱卖”之争

  对于建行是否被贱卖,业内及学术界存有分歧。

  “仅仅看成交价格是没有意义的,六年的时间树苗也长成大树了,价格怎么可能相同?”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从交易的角度看,美银此次出售的价格较建行股价折价近12%,“这个交易价格比较合理。”

  原央行研究局副局长景学成,2004年至2007年曾担任建行独立董事,全程参与了建行改制、引入投资者、上市的过程。“并不是我们的好银行没有卖出好价格,而是那时我们的银行根本还没有起来,你们可能不了解当时包括建行在内的中国银行的资产状况。”他对《中国企业家》说,中国的银行当时资产状况是绝密数据,但可以肯定,“我们的不良资产很大。”

  景学成认为,该不该引入战略投资者,取决于“能忍受多久温吞水式的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银行有了中长期、战略性的考虑;二是公司治理,有了程序,有了一定之规。”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吴念鲁教授被认为是“贱卖论”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到现在,除了建行引入的美银,其它银行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基本上都走掉了。”吴念鲁说,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价值主要在三个方面,资金、管理经验和公司治理。“他们在中国赚了钱就走了。现在要认真考虑一下,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战略投资者?”

  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因在危机中损失惨重,全数减持了持有中行的股份。高盛也因资金链紧张,减持了工行的股份。汇丰银行一直想在中国市场获得长足发展,但在入股交通银行之后,双方在中国市场是竞争关系,合作并不十分愉快。

  不过,上文那位建设银行高管则表示:“美银减持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

  学到了什么?

  在建行转型的过程中,美银的角色不容忽视。建行前身是财政部下属银行,偏于政策性银行,主要是为基本建设提供资金服务。1997年,中国银行业开始市场化改革,建设银行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成为一家商业性银行,如何提高对个人客户的销售与服务能力。而零售业务恰恰是美国银行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在第一期战略合作中,建行就把零售业务作为首选的合作领域。

  “美国银行当时派了一个团队在建行,建行也派了一批一批的人到美国银行去学习。双方在经营管理理念的融合、指导思想、乃至技术层面的融合,都做得比较到位。”截至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累计124人次赴美参加跟岗培训,6200余人参加短期培训,累计完成98个合作项目、307个经验分享项目。景学成认为,美国银行这么做有提高建行国际化水平、让它上市时卖个好价钱的意图,但客观上建行还是受益者。

  在综合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上,建行也得到了美银的大力支持。2006年12月,建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成立了建银亚洲。在美国银行积极配合下,建银亚洲快速完成了整合,使得建行在港澳的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末,建行亚洲在港澳地区的零售网点数量从最初的17家增加到50家,基本实现了由小型银行向中型银行的转变。2007年9月,建行与美银合资成立建信租赁合营公司,试水未来潜力巨大的金融租赁市场;2010年末,建信租赁公司资产余额243.28亿元,较上年增长196.68%。2009年2月,建行纽约分行顺利开业,美国银行为此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不过,伴随此次美银减持建行股份,中国银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外资为师似乎已近尾声。

  在景学成看来,中国银行业经过几年的改革、发展之后,已经有了全新面貌。但是任何改革并不是强压下去,就算完成了。“改制之后,运营的机制是否到位,怎样解决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是从外面看不见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他不无忧虑地说。

  这些深层次改革问题的背后,依旧是体制的问题。中国银行业改革遵循的是充分市场化原则,这必然会和体制发生冲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夏斌博士在其所著的《中国金融战略》一书中指出,与国际大机构相比,金融微观治理中的“政企”、“党企”关系,是造成中国金融企业竞争力低下的根本原因。“这些银行的行长同时还是政府高级官员。要么你就是企业家;要是政府官员,就不要拿几百万的年薪。”

  不过,上文那位建设银行高管则表示:“美银减持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