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海洋油气点亮2000亿海工市场 龙头国企有望先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00:44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汪珺

  两极分化亟待技术提升

  海洋油气开发大体分勘探、开发和生产三个阶段,由此涉及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四大类:勘探设备如勘探船等,钻井设备如各种钻井平台、钻井船等,生产设备如各类生产平台,辅助设备如铺管船、起重船等。

  据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协会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累计建造了导管架平台100多个,钻井40多个,浮式生产存储及移动设备(FPSO)20来艘,各类海洋工程船400多艘。目前,我国在渤海、黄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钻井平台为主的制造基地。应用于浅水区域的海工装备,80%以上已实现国产化;应用于深水区域的海工装备如3000米深水半潜式平台、30万吨FPSO、圆筒形深水钻探储油平台等,也已初具总承包能力。总体而言,对于中低端水平的采油平台、生产平台、钻井船、铺管船、一般工程船等,中国企业大部分已可自行建造,其中作业船、辅助船等的国际市场份额已超过32%。

  但总体而言,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上仍然存在自主研发创新不够、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欠缺、进军深水能力较弱等问题。“从最上游的勘探业务上看,我国基本掌握了中低端的技术和装备,但高端技术和装备仍有赖于进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钻井平台的制造能力也呈现浅水、深水两极化差异。赵志明指出,对于应用于浅水区域的、自升式钻井平台,除关键零部件需进口外,大部分中国已可自行建造,甚至有些已出口国外。但就应用于深水区域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而言,除船体、锚链等为中国制造,其他主要设备均有赖于外国进口。

  “以我国最新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为例,其基本设计由美国F&G公司承担,详细设计由中国船舶集团708所完成,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建。”赵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该平台总造价约60亿人民币,但有近40亿的设备为国外进口,包括1亿多美金的钻机设备、4000万美金的防喷器、智能化控制设备、DP3动力定位等关键部件。

  钻井船作为钻井设备的一种,移动灵活、适应水深大,易于进行深水区域的海油开采。对此,我国的制造技术也呈两极分化态势。“中低端技术已基本掌握,加之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中低端船舶的制造总量已超过日韩,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端船舶的制造能力和规模还远落后于韩国等国,能够生产油气船、LNG船、钻井船等高端船舶的企业很少。”赵志明指出。

  银河证券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全球海洋工程格局可概括为“欧美设计、亚洲制造、模块外包。”欧美企业在海工设计领域占绝对垄断地位,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的制造基本由韩国和新加坡瓜分,但海工钻采设备中的关键模块如发动机、定泊设备、电控设备、通讯导航设备等,仍基本外包给欧美企业生产。

  “就全球海工装备制造技术而言,目前欧美等国处于第一梯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处于第二梯队,而中国、巴西等则处于第三梯队。”赵志明坦言,“中国与他们的差距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研发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二是中国制造的海工装备占全球市场份额仍低于新加坡、韩国等。2009年,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年产值为2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仅为7%。”

  “目前国家对海工装备的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还很有限。我们很关注也很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具体政策对这个行业加之支持,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海油工程(600583)董秘刘连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

  蓝色经济催生海工市场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超美国,高达55.2%。工信部近日披露的数据再次凸显我国原油日益紧缺之难题。“目前我国国内原油年产量约2亿吨。55%的对外依存度意味着,我们要同时从国外进口2亿多吨原油,才能满足国内4亿多吨原油的总需求量。”赵志明这样解读道。

  与节节攀高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相对应的则是陆地油气资源量的逐年下降。据估算,目前全球陆地石油资源量探明率在70%左右,2008年即有66个国家的石油产量达到峰值。陆上老油田出油能力下降,新油田探明数量不足,世界主要产油区的年均产量正在逐渐降低。我国情况亦不容乐观。赵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已接近饱和,胜利、华北、大港、河南、江汉等油田的总体产量正逐年递减。

  “今后的总体思路是要到海上去。海洋油气是未来全球争夺的重点!”赵志明感叹。根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2010年的统计,海洋石油、海洋天然气产量分别约占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33%和31%,预计到2020年,所占比例将分别升至35%和41%。我国的海洋油气开发也极具潜力。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海洋石油和海洋天然气的探明率仅为12.3%和10.9%,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亟待有效地开发利用。据估算,仅我国南海地区的石油地质储量就达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油气总量的1/3,其中又有70%蕴藏在深海区域。

  由陆地到海洋,由浅海到深海,能源安全问题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推上重要日程,而“蓝色经济”又催生了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崛起。据海事研究机构Douglas-Westwood公司预测,2008年全球海工装备资本性投资为1570亿美元,2009年约为1520亿美元,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的60%左右。未来5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年均81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所占份额有望从当前的5%—7%提升至2015年的20%,即从30亿—35亿美元提升至190亿美元左右,增长逾5倍。

  面对这块巨大诱人的蛋糕,国家也不断施以政策加以扶持。据悉,即将于今年9月出台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海洋工程装备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五大产业之一,明确其国内市场满足率要达到60%以上。有望10月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则将提出更加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对该产业形成更直接有力的支持。

  赵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到2015年末,我国海工装备要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基本满足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需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到“十二五”末,我国海工装备年销售收入要比2010年翻三番,达到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要超过20%;国际市场份额要超过20%;本土化配套率要达到25%以上。国家将通过税收优惠、信贷、金融等政策对该产业进行扶持。

  “更长期来看,到2020年,我国的海工装备制造的年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国际市场份额、本土化配套率等要更上一层楼。届时,我们不仅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更要成为这一领域的制造强国。”赵志明说道。

  “到2015年末,我国海工装备要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年销售收入要达到2000亿元。到2020年,我们更要成为这一领域的制造强国!”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志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原油日益紧缺、陆地油气资源减少的事实,使油气开采逐渐从陆地迈向海洋,海洋工程装备的市场价值由此受到关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或于9、10月份密集出台的消息更是牵动着市场兴奋的神经。尽管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上还存在自主研发创新不够、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欠缺、进军深水能力较弱等问题,但已有一批上市公司走在了行业前列,或率先成为政策引爆的亮点。

  龙头国企有望先行

  根据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中海油还要增加5000万吨海洋石油产量。未来5年,我国将有30多个油田待开发,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据悉,“十二五”期间,中海油集团将在国内投资2500—3000亿元人民币,建设近百台平台,40多套水下井口,3艘FPSO,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新增5000万吨产能。全球范围内,中海油集团的投资规模更将高达8500亿—9000亿元。

  巨大的投资规模加之利好的政策预期,海工相关企业的成长想象空间无限。由于海工装备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高回报”的特点,因此,一批资金实力、科研实力雄厚的国企率先走在了行业前列。

  中海油集团旗下的海油工程(600583)是亚太地区海工平台建设总承包综合能力最强的公司,在青岛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工制造基地。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拥有近800人的设计队伍,300米水深内钻井平台的基本设计可自主完成,在平台安装、海底管道铺设等方面拥有自主技术,在海上平台建设方面的技术储备最为完整。该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十二五”期间的工程项目还没有完全铺开,今年上半年业务量较小,导致业绩出现亏损。但随着二季度业务量、开工率逐步恢复正常,上半年亏损正在收窄。去年的在建工程和今年新签的合同项目,今年9月份后将全面铺开。

  同属于中海油集团的中海油服(601808)是一家综合性海上油田服务供应商,业务涉及钻井、物探、船舶和油田技术服务。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个深水勘察项目暨荔湾3-1工程勘察项目,拥有的我国第二艘深水三用工作船“海洋石油682”成功下水,深水钻井液技术在南中国海试验成功,深水半潜式“海洋石油981”预计三季度末开始作业。此外,公司在墨西哥湾、伊拉克、印尼等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取得积极成果。目前,公司公开增发A股已获批,将增发不超过5亿股A股、募集资金不超过70亿元,投向建造油田服务工作船、深水三用工作船、深水勘探船等项目,进一步强化公司一体化服务能力。

  虽然经历了去年海工业务的亏损,但收购了烟台来福士的中集集团(000039)仍为业内人士所看好。烟台来福士是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商,手持海工半潜平台订单居世界前三位。2010年交付了1艘散货船、3台半潜式钻井平台,使中集来福士成为国内首个交付深水半潜平台的海工企业。2011年至今又成功交付2艘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国内率先拥有了批量化、产业化建造高端海工产品的能力。银河证券认为,未来,中集烟台来福士的发展重点将放在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和FPSO领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不断丰富的订单经验将为中集集团贡献业绩。

  振华重工(600320)同样通过收购提升海工领域的综合实力。公司2010年收购的美国F&G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海上钻井平台设计和服务公司之一,目前全球10%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和2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由其设计。银河证券认为,振华重工在海工辅助船领域有传统优势,收购F&G将助力其进军钻井平台、生产平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今年7月,由F&G基本设计、振华重工详细设计的3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振海1号”在江苏开建,该类型平台是目前海洋石油开发的主力平台,可在墨西哥湾、波斯湾、东南亚地区类似海域作业。

  船舶制造上,同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中国重工(601989)和中国船舶(600150)分庭抗礼。前者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拥有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两者在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FPSO的设计、制造上都有丰富的经验。中国重工中期业绩预告称,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2.56倍,其中海洋工程装备等经营成效显著,前5个月订单增长最快的便是海洋工程业务板块,订单达到45.7亿元,同比增长11.52倍。中国船舶旗下的上海外高桥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的建造上有传统优势,而其制造的“海洋石油981”也于今年5月正式交付,标志着中国船舶具备了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和维护的综合开发能力。

  大型国有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研发实力成为行业龙头,也有一些企业凭借在辅助设备领域的专长营造出独特的优势,如生产船用锚链、海洋工程系泊链的亚星锚链(601890),进行索具及相关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的巨力索具(002342),进行船舶工程设计、海洋工程设计及船舶建造监理的上海佳豪(300008),生产海上风电起重机特种船舶起重机等海上起重设备的润邦股份(002483),此外江钻股份(000852)、杰瑞股份(002353)也涉及海工业务。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