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重风险指标:上市银行流动性雪上加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01:1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由曦

  低超储率、巨额实时偿付流动性负缺口、贷比高存,以上三个指标显示,银行流动性风险愈加严峻,而最近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的扩大,又让流动性风险“雪上加霜”。

  流动性风险严峻

  2011年以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在多个场合提醒银行注意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宏观政策紧缩的情况下,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正在加大,2011年以来,央行已连续6次上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并在最近扩大了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此举被市场认为可以吸收9000亿元资金,效果相当于3次准备金率上调。

  苏格兰皇家银行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央行的上述举措将在未来6个月使本已非常紧张的银行流动性雪上加霜。

  “今年以来,所有银行都面临着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和挑战,整个市场资金偏紧,”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市场资金的运作带有短期性和趋利性的特点,所以波动比较大,这给流动性管理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多家银行也在中报中表达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困难。南京银行表示:“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挑战尤为严峻。”浦发银行则称,受市场流动性变化的系统性影响明显,流动性管理压力较大。

  超储率跌至0.8%

  从超储率、存贷比、流动性缺口三个指标来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在加剧。

  央行数据显示,当前银行的超储率已经在2011年6月份跌至0.8%的新低,某券商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表示,中短期内资金利率主要受超储率的影响。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曾撰文指出,超额备付水平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是否安全的最重要指标,超额备付较为低下,难以应付大规模集中性的支出给银行造成的可能性冲击,在他看来,超额备付低下将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商业银行的大额支付、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等可能隐含较大的冲击力。

  “影响资金面最重要的是大行的资金状况,这是因为大行是市场上主要的资金融出方,资金集中在大行手中,有利于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上述分析师表示,“即便银行体系的超储率相对偏低,只要大行的超储率相对保持高位,那么资金面的市场状况就稳定。”

  事实上,大行的超储率情况并不乐观,据盛宏清估计,截至2011年6月末,大型银行的超储率约在0.7%,中型银行的超储率约在1.5%,小型银行的超储率约在3.5%,农村信用社超储率约在2.9%。

  盛宏清分析指出,当前金融机构超储率仅0.8%,如果再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0.5%,那么金融机构超储率将只剩下0.3%,其大额支付能力面临严重削弱的风险,按照经验,上调一次存准率吸收大行资金一般在200亿元~300亿元。

  同时,盛宏清也提醒商业银行注意对客户大额支付的需求,他表示,资本市场IPO或者发行可转债、次级债券、资本混合工具时,打新或申购资金短期内集中某一家或两家商业银行,而在资金解冻时商业银行需要及时向客户支付大笔资金,一般在20亿元至500亿元不等,以农行为例,该行截至2011年6月末的超额准备金余额约为1700亿元。

  “短存长贷”期限错配

  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显示,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即以短期负债支撑长期资产的所谓“短存长贷”现象日益突出,从个别银行公布的流动性缺口指标来看,商业银行及时偿付负缺口巨大。

  银行的流动性缺口是指一定期限内到期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当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不匹配时,上市银行便存在流动性缺口。一定期限内到期资金大于到期负债,称为流动性正缺口;一定期限内到期负债大于资产,称为流动性负缺口。

  以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6月30 日,建设银行各期限累计正缺口为7386.7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7.71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行实时偿还的负缺口达到-5.5万亿元。

  分期限来看,1年以下的较短期限均呈现负缺口,也就是说,1年内的各期限到期资产均小于到期负债。

  农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其所著《上市银行价值分析》一书中写道:“如果大量短期负债被用作长期资产的来源,那么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水平就会降低,一旦出现储蓄存款减少或发生挤提,就极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发生支付危机。”

  数据显示,建设银行实时偿还的负缺口达到-5.5万亿元,1个月内、1个月至3个月、3个月至1年偿还也均呈现负缺口,数额分别为-5307亿元、-3418亿元和-3078亿元,而1年至5年、5年以上则呈现正缺口,分别为2.3万亿元和3万亿元。

  建行在中报中解释称,尽管实时偿还的负缺口为-5.5万亿元,但由于其存款客户基础广泛而坚实,活期存款沉淀率较高,且存款平稳增长,预计未来资金来源稳定,流动性保持稳定态势。

  事实上,由于通胀高企,长期实际负利率的现实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存款远离银行,央行合肥中心支行陶城在《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一文中表示:“储蓄存款活期化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投资渠道的增多和消费的启动,贷款中长期化既与我国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有关,也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和银行负责人规避考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密不可分。”

  农行战略管理部宏观经济研究处副处长付冰涛对本报记者表示,流动性紧缺和贷款期限错配的现象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从中期业绩上看,“短存长贷”的现象依然突出,仍以建行为例,截至2011年6月末,该行公司类贷款余额为4.13万亿元,短期贷款为1.2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88万亿元,短期贷款占比为30.3%,中长期贷款占比69.7%。

  公司类存款方面,公司存款总额为4.96万亿元,活期存款为3.26万亿元,定期存款为1.72万亿元,活期存款占比为66%,定期存款占比为34%。

  贷存比被低估

  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显示,16家上市银行平均贷存比为66.86%,中小银行贷存比依然偏高。

  贷存比指标反映的是上市银行的整体资产调整能力。对于上市银行而言,贷存比是一把“双刃剑”,该指标高意味着银行资金运用效率高,但是流动性风险较大;反之,资金运用的收益率较低,但是流动性风险较小。银监会对贷存比的监管指标是不能超过75%。

  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贷存比达到73.26%,招商、中信、浦发、兴业、光大、深发展的贷存比也均超过了70%,分别为72.43%、72.01%、70.62%、72.45%、70.75%、70.97%

  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国有大型银行贷存比依然较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分别为61.2%、62.07%、68.5%和55.47%。

  苏格兰皇家银行在研报中判断,考虑到银行为了吸引存款,一直积极向个人客户销售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银行业的贷存比被低估。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