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幕墙10天花完20亿募资 又现5亿资金缺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1 13:33 来源: 股市动态分析用超募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在新上市公司中并非新鲜事,但是在短短10天就将20亿募资花完,则是A股市场罕见。在极短时间内“明目张胆”的大规模动用8.89亿元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使得江河幕墙(601886)成为了A股最“挥霍”的上市公司。
更为嚣张的是,招股书中原定的“北京总部基地扩建及光伏幕墙项目”使用募资为6.49亿元,但此次却用募集资金置换出了11.7亿元,而另一大募投项目“北京总部基地”建设还需募资投入5.4亿的情况下,8.89亿元超募资金却被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也就是说,上市10多天,20亿募资不但已经花完,立马又出现5亿多元的资金缺口。
在创业板、中小板公司中出现一些不规范很常见,但作为主板上市公司江河幕墙将招股书中募资计划当“儿戏”的行为,令人惊讶。记者发现,江河幕墙资金链持续吃紧,上市募投项目很有可能只是个“道具”,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才是上市的最终目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如此荒唐的一幕,一直在IPO承销业务中被人诟病的保荐机构平安证券依然是程序式地走过场,表明上市公司此举“有助于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存在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和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所有的督导、监管形同虚设。
该花的不该花的 20亿全花了
江河幕墙是幕墙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从事建筑幕墙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施工和技术服务。公司于今年8月18日上市,共募集净资金20.87亿元。江河幕墙在招股说明书称,此次发行募集资金主要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北京总部基地项目,项目投资总额是7.75亿元,其中IPO募资投入5.49亿元;另外一个是北京总部基地扩建及光伏幕墙项目(下称“光伏墙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为6.49亿元,全部由募资投入。
在江河幕墙招股书中有关“募集资金运用”的部分,公司清楚地表示募资的使用顺序是:“若实际募集资金金额不能满足拟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则由公司通过自筹资金解决,如实际募集资金有富余将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为此,公司还详细制定了上市后三年每一年的募资投入金额,而且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分别用于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是多少(见表1)。而且非常清楚地注释,“第一年”是指“募集资金到位后的12个月份”。
表1:江河幕墙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资金投入计划表 (单位:亿元)
项目名称 | 募集资金投资 | 固定资产 | 流动资金 | 募集资金投入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
北京总部基地项目 | 5.49 | 1.32 | 4.18 | 2.79 | 1.87 | 0.84 |
北京总部基地扩建及光伏幕墙项目 | 6.49 | 2.62 | 3.87 | 2.56 | 2.39 | 1.54 |
合计 | 11.98 | 3.93 | 8.05 | 5.35 | 4.26 | 2.38 |
然而,此次8月30日的公告彻底把投资者“打蒙”了。十几天前刚说过的话,立马便自己抽自己的大耳光。公司原计划总投资6.49亿元的“光伏墙项目”突然一下变成了11.75亿元,而且原来计划分三年投入的项目,突然说“我已经建成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另一募投项目此次置换620万元后,还需募资投入5.4亿元跟进。一般情况下,超募的8.89亿元留着用于这一项目的后续投资。但公司却将这笔巨资用于永久性的补充流动资金,还不是像其他上市公司只是短期“借用”。江河幕墙的赤裸裸不但是连衣服都不想穿,甚至到了连皮都想扒掉的地步!
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数据,造成如此赤裸的行径,主要原因还是公司的货币资金很紧张,急需要资金“解渴”。
资金链一直吃紧
江河幕墙上市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严重的资金缺口。曾经有媒体质疑,在近三年中,其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三成以上,引发了市场的关注,2008—2010年,江河幕墙的应收账款总额分别为12.62亿元、16.62亿元、23.19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69%、39.67%、44.74%,应收账款呈逐年攀升的态势。相比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公司的净利润增长显得较为迟缓,2009年到2010年,净利润增幅仅为5%,而应收账款的增幅却达到了39.53%。截至2010年底,江河幕墙账龄在3年以上的逾期应收账款余额为6474.11万元,占比高达11.21%(欠账时间超过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都可以确认为坏账)。
对于上市前三年的应收账款占比过高的现象,公司的解释是,公司客户为政府机关或大型企事业单位,大部分客户的资信状况较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很容易就造成了坏账的增加,这无疑给公司未来的盈利带来负面影响,也更加容易造成资金链的吃紧。
上市之前应收账款就已经存在了遗患,上市后公司的现金更为吃紧。江河幕墙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显示,上半年应收账款余额为21亿元,而同期的货币资金余额仅为5.03亿元,才占到整个流动资产的11%。应收账款共计达到了24.52亿元,3年期以上的应收账款达到1.5亿元,占比6.1%(见表2)。
一系列的数据显示,江河幕墙此次急于用超募资金补充永久性流动资金,显然是为了解决长期遗留下来的财务隐患。
表2:江河幕墙2008-2011年财务数据(单位:亿元)
时间 | 净利润 | 应收账款总额 | 营业收入 |
2008年 | 1.98 | 12.62 | 34.47 |
2009年 | 2.91 | 16.62 | 41.89 |
2010年 | 3.06 | 23.19 | 51.82 |
2011年上半年 | 1.4 | 24.52 | 24.07 |
5亿缺口难弥补 募投项目可能为“浮云”
对于这样一家刚上市的公司,十天之内将募集资金便挥霍掉。一方面资金链条堪忧,但是另一方面募投项目尚存在5亿的缺口,这个缺口又该如何来弥补?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也才5亿,既然超募资金8.89亿已经用于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而且募集资金也已经花完,那招股说明书中的募投项目资金来源就只有通过其他来源来完成。
募投计划中指出,北京总部基地项目的流动资金计划是第一年投入2.51亿元,第二年投入8264.8万元,第三年8377.7万元,而且这还有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等需要资金来购建。如果今年按计划投入2.5亿元,这些钱从哪来?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河幕墙近三年的净利年均不到3亿元,在新项目建设短期成效难现、两个项目回收期为7年以上的情况下,募投项目建设极有可能被耽搁,如果真这样募投项目将成“浮云”。
诚信缺失、钻“漏洞”已有前科
事实上,在上市之前,江河幕墙就存在着诚信问题。
2004年7月,江河公司(江河幕墙前身北京江河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由江河幕墙实际控制人刘载望、富海珠于1999年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由1000万增至5000万时,4000万增资是由江河源(江河幕墙第一大股东北京江河源工贸公司,公司由刘载望、富海霞夫妻于1998年设立)的名义出资,江河公司称此次增资是因承揽业务需要而增加注册资本。但是蹊跷的是,在2004年7月,公司分配股利4000万元,分配于股东刘载望、富仁珠的股利各为3200万元、720万元,分配款由股东江河源全部代收,江河源以这4000万进增资。随后的9月份,江河源便将增资部分的股权全部转给刘载望。
无独有偶,2005年,公司注册资本从5000万增资至8000万,采取了跟上述一样的方式。
江河源同为刘载望控制的公司,为何要采取上述的方式,先由江河源代持,再将股权转让回刘载望等人名下?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实际控制人刘载望等人为了“逃税”而采用了这种迂回的方式。
根据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如果先进行个人分红,然后再来增资江河公司,两次增资共7000万元,需缴纳个人所得税1400万元左右。而通过上述的方式,江河幕墙则不用缴纳这1400万元。
在两次增资的过程中,均未经过会计师事务所验资。为什么当时不验资?而在随后2006年10月江河源再增资2000万元时,却进行了验资。这些安排也进一步验证了公司的逃税嫌疑。
没有诚信的上市公司,犹如海市蜃楼;而拥有了诚信,才有了驶得万年船的基础。对于新股公司的问题,广大投资者虽然具备越来越强的承受力,毕竟人无完人,公司也难没有完美公司,但江河幕墙的行径完全是在挑战投资者的承受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