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僵尸公司守壳有术:不赚钱不融资 少交易多重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5 07:36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A股市场存在这样一些公司——或者经营业绩多年不见增长,靠缝缝补补、拆东墙补西墙过日子;或者上市以来不分红不融资,身在资本市场,却仿佛是市场看客;或者新东家入主多年,经营不见改善,资产不见注入,空耗时光……这几类公司的主业已经近乎停摆,被人戏称为“僵尸”公司,它们的一大共性就是“壳”,是清理中、运作中、等待中的“壳”。

  □本报记者 李少林

  ST宝利来

  盈利不足百万的“空心壳”

  营业总收入连续多年在1000万元上下,净利润只有几十万元,很难相信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然而,这实实在在就是深市元老上市公司ST宝利来(000008)近5年来的经营现状。

  数据显示,2006-2010年间,ST宝利来实现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75.6万、168.22万、74.8万、31.35万和88.89万元。5年间,ST宝利来的营业收入也在1000万元上下徘徊。

  ST宝利来的营业收入难见丝毫改善。资料显示,ST宝利来主营酒水饮料和房屋出租,2010年营业收入1043万元,净利润88.89万元。其中,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加约58万元,主要依靠采取定期存款方式大幅减少财务费用所致。公司酒水饮料收入全部来源于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今年上半年,ST宝利来更是亏损34.26万元。

  自1992年上市至今,ST宝利来一直在“戴帽”和“脱帽”间轮换着;并且,从1996年至今,已经长达15年未分红。近几年来,ST宝利来的经营规模日趋缩小,主营业务已近趋停止。据悉,公司目前全部人员一共只有数十人。

  与此同时,ST宝利来问题缠身。深圳证监局今年4月在对ST宝利来的现场检查中发现,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财务会计等方面都出现了众多问题。公司治理方面,《公司章程》部分条款与相关规定不符,“三会”运作不规范,未定期检查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持有买卖公司股票情况,内审力量薄弱,违反规定向监事提供借款等;信息披露方面,公司自2006年以来的一项重要关联交易一直未披露,而该交易金额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均占到公司当期总收入的55%以上;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方面,未按规定计提滞纳金并披露相关税收风险,存在以个人名义存储公司资产现象,部分资产权属不完整等。

  与ST宝利来连续多年盈利数十万元相辉映的是公司接二连三筹划重组。今年2月25日,ST宝利来宣布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这是公司15个月内筹划的第3次重组。但一个月之后,ST宝利来称,计划收购的标的资产盈利记录尚不足两年,重大重组事项实施的相关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公司决定中止筹划本次定向增发股份收购资产事项。

  频繁的连环重组并没能让公司摆脱经营困局,而且这种过分热衷重组、不务正业的冲动,不仅让ST宝利来难脱经营困境,更让公司与ST结下了不解之缘,ST宝利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ST大帽的笼罩之下度过的,公司简称也从亿安科技变为ST亿安再变成*ST亿安,随后又变成宝利来、*ST宝投和ST宝利来。

  A股市场存在这样一些公司——或者经营业绩多年不见增长,靠缝缝补补、拆东墙补西墙过日子;或者上市以来不分红不融资,身在资本市场,却仿佛是市场看客;或者新东家入主多年,经营不见改善,资产不见注入,空耗时光……这几类公司的主业已经近乎停摆,被人戏称为“僵尸”公司,它们的一大共性就是“壳”,是清理中、运作中、等待中的“壳”。

  ST宝诚

  重组进展缓慢的“蜗牛壳”

  尽管前期股价连续上涨,仍难以改变*ST宝诚(600892)二级市场交易清淡的本色。9月14日,集合竞价时抛出195手的买单,将公司股价拉涨2.8%之后,*ST宝诚股价随后就间歇性地陷入长达10分钟的零交易时段,一如公司过去一年中的表现。

  将股性最不活跃的帽子戴在*ST宝诚身上并不为过。据WIND数据统计,过去一年,*ST宝诚的年交易量、年均换手率都位列A股倒数前列。*ST宝诚今年以来的成交量为6827.11万股,成交金额为11.49亿元。*ST宝诚今年来的成交金额甚至比不上停牌了9个月的上海家化(600315)。而*ST宝诚今年来日均换手率仅为0.84%,基本与大盘蓝筹股万科相当,快赶上一些B股的换手率。

  这对于一家有重组概念的ST公司来说,不能不说是件奇怪的事。事实上,从2009年年初至2010年5月份,作为沪市“袖珍股”及重组概念股,*ST宝诚的前身ST湖科一直为市场所热炒,公司股价从3.87/股一路飙升至25.5元/股。

  *ST宝诚的重组对象渐现之时,也是公司股价逐步回落之日。

  2010年5月4日,*ST宝诚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华星氟化学投资集团4月29日与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公司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根据协议,华星氟化学拟向钜盛华转让所持公司有限售条件流通股1190.4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8.86%;同时,华星氟化学还将一并转让收回股改代垫股份44.21万股的权利和对公司的债权11172.99万元。转让款合计3.5亿元。钜盛华将通过本次收购成为*ST宝诚的第一大股东,并拟进行资产重组,以增强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钜盛华成为*ST宝诚第一大股东之后,并未对公司主营业务进行大手术,*ST宝诚的经营也未见明显改善。2010年度,*ST宝诚亏损1274.51万元;2011年上半年,公司仍然亏损154.56万元。

  相应地,在钜盛华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公司股价一路从高点回落至14.75元/股,随后的大多时间内*ST宝诚股价在15元至20元之间震荡,并逐渐成为A股市场年振幅排名倒数前列的公司之一。

  不过,公司股价尽管从高点回落不少,但目前仍然保持在16.3元/股左右,对于连年亏损且迟迟未见重组动作的*ST公司来说,这样的股价水平难以为普通投资者所接受。这或许可以解释*ST宝诚为何从“热炒”公司变为市场“鸡肋”。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ST公司,*ST宝诚的股权相对集中,为控盘提供了条件。公司中报数据显示,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243.7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9.7%,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中国华星氟化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631.25万股股份,占比为10.00%。实际上,今年上半年,*ST宝诚前三大股东都增持了公司股份。钜盛华增持33万股,华星氟化学增持315.63万股,第三大股东华宝兴业基金增持146.65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钜盛华及其实际控制人姚振华持有多家上市公司股权。其中,钜盛华持有深振业A6607.44万股股份,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洛阳玻璃

  不融资不分红的“僵尸壳”

  上市16年,股本不增反降,洛阳玻璃(600876)成为A股市场仅有的3只上市以来股本缩减的公司之一,且其股本缩减幅度最大。同时,洛阳玻璃也是少数未增发、配股融资的上市公司之一,除了发行新股募资2.5亿元外,公司未再向资本市场融资一分钱。

  洛阳玻璃1994年成立,由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4亿元独家发起成立。公司于1995年10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发行2.9亿股流通股,总股本为7亿股。

  上市之后,洛阳玻璃很快就陷入亏损境地。1997年度,洛阳玻璃每股亏损0.313元。1998年度,洛阳玻璃亏损面扩大,每股亏损0.52元。随后,便长期陷入两年亏损一年盈利的怪圈,在亏损和保牌之间苦苦挣扎。

  洛阳玻璃经营不善,与玻璃行业竞争激烈有关,而公司控股股东从中起的副作用也难逃干系。

  2006年11月,洛阳中院裁定,将洛玻集团持有的洛阳玻璃流通A股199,981,758股,通过以资抵债的方式冲减洛玻集团所欠洛阳玻璃债务及资金占用费合计人民币629,942,542.83元,并将上述股权在洛玻集团账户予以注销及办理相关变更登记手续。该部分股权作价629,942,542.83元,每股单价3.15元。

  洛玻集团公司持有公司的199,981,758股A股股份于2006年12月6日被强制注销,洛玻集团及其有关附属企业占用公司的资金已全部偿清。注销这部分股份后,洛阳玻璃的总股本缩减28.56%至50001.82万股。

  除了股本不增反缩外,洛阳玻璃自上市以来,只有第一年对股东实行分红派现(1995年度,洛阳玻璃每10股派现0.37元),其余十几年,公司未向股东派发任何红利。

  不过,情况正在改变。在亏损-盈利-再亏损循环之后,洛阳玻璃201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79万元,从而摘掉ST帽子。

  此外,根据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建材集团的规划,计划在3年内,以洛阳玻璃为平台,通过一系列业务和资产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全面解决洛阳玻璃与龙新玻璃、方兴科技及中联玻璃间存在的同业竞争情况。

  但成为中国建材集团的业务整合平台后,能否在经营上有所改善,能否充分发挥资本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洛阳玻璃的未来仍然有待市场观察。

  A股市场,洛阳玻璃只是“不融资不分红”的典型代表,但他绝不是唯一的一例。*ST二纺(600604)、大连圣亚(600593)、*ST宝诚等公司同样如此。更有甚者,还有ST金杯(600609)这样的上市公司,只融资不分红。公开资料显示,1992年上市的ST金杯已经连续30期没有分红,期间,公司通过配股再融资近7亿元。

  四环生物

  资本玩家反复重组的“道具壳”

  上市18年,6次更换大股东,10次更换证券简称,主业从化纤转为毛纺品,由毛纺品、房地产转为生物医药产品,继而转业为煤化工——四环生物(000518)因“6次重组6次变更大股东,十次更名两度ST”,成为货真价实的A股重组专业户。

  今年9月7日,四环生物又迎来了“新主人”。在停牌三个交易日后,四环生物公告, 9月5日,公司第一大股东江阴市振新毛纺织厂与广州盛景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合同》,振新毛纺织厂将其持有的4000万股股份以2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广州盛景,每股转让价格为5元,较停牌前收盘价8.81元折让43%。完成转让后,广州盛景将以持股3.885%成为四环生物第一大股东。

  公告称,广州盛景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择机以合法方式协助四环生物获得资源类煤化工项目,完善其煤化工产业,从而可能改变四环生物主营业务或者对四环生物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

  作为江苏省第一家上市公司,四环生物还是“A股第一只被暂停上市的股票”、“A股首批资产置换试点公司”、“A股首批PT(特别转让)公司”、“A股首例PT摘帽公司”。

  四环生物公司前身为苏三山,上世纪90年代初,纺织化纤行业的辉煌成就了苏三山的上市。但没过几年,行业出现不景气,苏三山的主营业务小化纤属被淘汰之列,公司经营陷入“死局”。经过多轮重组,1998年,振新毛纺织厂以“盈利能力较强的毛纺资产”置换公司已淘汰的化纤资产,此后,苏三山的主营业务转为毛纺织业。

  2001年7月,四环生物收购北京四环生物厂和江阴制药厂的资产和业务,四环生物从单一的毛纺织主业转型到毛纺织业与生物医药两业并举。2009年6月,四环生物以900万元的价格购得靖江银泰100%的股权,进军房地产行业。2010年10月,四环生物决定对北京山海经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000万元,进军文化传媒产业。

  因为频频重组,让四环生物成为资本市场爆炒的对象。四环生物在2009年屡屡因“重组传闻”涨停,公司不得不多次公告辟谣,成为年度“被停牌次数最多”、“发布澄清公告最多”的上市公司。

  频繁的重组并没有给公司的经营带来实质性转机。因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2011年上半年,四环生物实现净利润213.94万元,同比减少46.12%。

  有市场人士指出,频繁变换主业的四环生物,其实就是一个圈钱的“壳”。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四环生物股本高达10亿股,且集中度分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885%),重组成本太高,其实是个“死壳”。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