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馨:谨防A股壳公司诈尸 慎当僵尸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5 07:40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本报记者 李若馨
不增发、不分红,连二级市场的交易都显得冷清,在中国证券报梳理A股市场的“僵尸股”时,发现有着“僵尸”特征的上市公司并非罕有。这些看似游离于二级市场之外、不依靠资本市场功能的上市公司,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A股的明星,甚至被投资者所遗忘,而一旦它们出现在公众视野,往往成为一飞冲天的“妖股”。也正是在这一飞冲天的诱惑下,让很多A股投资者成了“僵尸粉”。
在不为人所注意的“僵尸”期,这些公司究竟在忙些什么?以ST渝万里(600847)为例,这家2005年就完成易主的公司,新股东入主6年间并没有对公司主业做出大调整。大股东深圳南方同正投资有限公司在其收购之初曾对收购意图做过如下描述:通过本次收购,收购人为万里电池引入有实力和有意向的战略投资者,对万里电池进行债务重组和业务重组,扭转万里电池濒临退市的局面;通过做大做强万里电池现有的主营业务,使其成为国内蓄电池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但是,6年间,这一意图似乎并未实现,而且,ST渝万里甚至并没有就实现这一意图向前迈过半步,2008年以来,公司保持着亏一年盈一年、亏多盈少的经营节奏。
“‘僵尸’公司控制人并没有多少作为,他们在等时机,等二级市场环境的时机,也在等自有资产的成熟收获期。”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实际上,由于养壳成本不高,让不少大股东并不急于谋划资产注入,而是在耐心等待合适的市场机会,其中一些大股东更是难挡二级市场诱惑,已经跳脱了产业投资者的角色成了资本玩家,投资者就更无法期待上市公司在实体经营层面的“破茧成蝶”。
这一观点与湖北一位国资委人士不谋而合。该人士曾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1世纪最初的5年间,中国刚刚加入WTO,地方政府普遍不看好竞争性行业的发展,纷纷选择了出让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而正是在这一时段,众多眼光独具的壳资源投资者悄然进驻,他们手握资产质量还算不错的资产,依靠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凭借着上市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轻松地扮演着上市公司控制人的角色,而真正带给上市公司的却相当有限。
然而,控股股东常年不作为,反而让一批“知情”投资者不离不弃。某上市公司的一家国有小股东所持有的股权2009年年中就已经解禁流通,但时至今日从未减持。“一般来说,这种来自同一地区、与上市公司有上下游关系的国有股东,在解禁后就会选择时点套现,如此坚定地拿稳这支股票,背后实际上是了解控股股东未来的资产注入意图,认为最佳的抛售时点尚未到来。”一位了解该公司的人士表示,正是股东构成中有太多知情人士,造成了该公司在筹备资产注入的阶段交易量始终地量徘徊。“说白了,就是没有人愿意在这个价位放弃筹码,大家都在等着‘僵尸股’复活!”
正因“僵尸股”前行在奔往资产注入、重组、卖壳等诱人题材的康庄大道上,让不少重组专业户也潜伏在其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只“僵尸股”的背后都站着货真价实的真资产,能令其复活还魂,其中一些可能早已奄奄一息,另一些可能反复“诈尸”,而这些都是投资者所需要承担的风险。
反思监管层面,似乎应该设置更高的门槛限制“僵尸”股复活,尤其是对那些长睡不醒甚或不时玩“诈尸”的上市公司。比如,建立上市公司控制方诚信管理档案,限制劣迹斑斑的资本玩家的资本运作行为;严格履行退市制度,让已无生存能力的“僵尸”股彻底安息……
总之,“僵尸”股的生存需要不断输血,而最不应发生的情况就是为其输血续命的是A股市场上千千万万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