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主业空心化加剧 副业当家引忧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04:37 来源: 证券日报编者按:从炒房、炒股,到买理财产品、放高利贷……上市公司资金投向可谓花样百出,虽然这些副业对于上市公司业绩有着不小贡献,但是在收紧流动性的金融环境下,一些实体企业“不务正业”的现象愈演愈烈,有收益的同时存在着巨大风险,这种以钱生钱的虚假繁荣存在隐忧,应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副业当家 上市公司主业“空心化”加剧
■本报记者 矫 月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投资“副业”收获颇丰。从已公布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上半年共取得非经常性收益187亿元,而这些公司去年同期仅取得103.33亿元的非经常性收益,同比增长80.98%,非经常性收益占净利润的比重从2010年的3.57%升至4.81%。
据了解,上市公司为了追求高利润,纷纷投身于有高收益前景的“副业”之中。除了投资房地产、股票、矿产和淘金等一系列副业之外,最为红火的要数新兴的“放贷热”和理财产品。
有业内人士指出,眼下上市公司主业不济副业来补,从业绩上来看,似乎找到了一种平衡。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上市公司“不务正业”、以钱生钱背后的虚假繁荣值得警惕。
“副业”种类繁多
今年以来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而在成本压力下,上市公司经营利润率出现下滑,为了获得高增长,不少上市公司开始“不务正业”,纷纷从投资副业着手,希望从中获取暴利。
去年由于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使得众多投身房地产的上市公司铩羽而归,纷纷改投它途,或是投身证券投资,或是通过参股其它上市公司获利。杭州解百、东方创业和百联股份的持股数都在10家以上。其中,百联股份持有的14家上市公司股份初始投资成本为3.23亿元,6月末的账面价值已经高达20.01亿元。
只是,随着A股大盘走势的低迷,投资股票能够大赚特赚的上市公司开始减少,这领得部分上市公司开始转战其它副业以求高利润。
目前,随着金价的持续高涨态势,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决定参与到“淘金”的大军之中。9月以来,就有华业地产、方大炭素等数家上市公司宣布加入“淘金”大军。但是,限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多数上市公司更加热衷于委托贷款与投资理财产品。
截至今年8月底,有关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的公告共计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其中,东方通信是今年投入委托贷款最多的公司之一,至7月19日公司已发放贷款3.4亿元。
此外,投资理财收入也是改善上市公司业绩的一剂良方。今年上半年,中卫国脉先后使用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财务报告显示其实现投资净收益共计1117.14万元。使得公司二季度的业绩扭亏为盈。
“副业”给财报“掺水”
目前,上市公司对外委托贷款的年利率在不断提高,常常可见15%甚至20%的委托贷款利率,在如此高的利率之下,放贷的上市公司终于尝到了甜头。
一度成为国产手机领头羊的波导手机因近年来受到国外手机厂商的竞争,陷入了长期亏损的状况。但在最近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却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还增长了两倍多,公司能够顺利扭亏也与公司的委托贷款业务密不可分。
对此,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马思甜表示,波导之所以逐步走出困境,根本上是因为主营业务竞争能力的提升。然而,据ST波导2011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514.6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带来的投资收益达到1773.8万元。也就是说,仅委托贷款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就占到了企业净利润的50.5%。
除了放高利贷,上市公司同样热衷于投资理财产品。从中报统计中可见,在收紧流动性的金融环境下,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势头越来越高。今年以来,已有超过6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理财产品公告,合计投资金额超过200亿元,其中海螺水泥豪掷40亿元。
有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获利,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公司财务报表“掺水”,误导投资者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判断。从经营者角度来看,投资理财看似相对稳健,但不为上市公司所能控制,也不是其优势所在,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实业“空心化”隐忧
在当前融资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资本投入回报率已经追不上银行的贷款利率。不完全统计显示,上市公司平均投入资本回报率仅为4.07%,远低于眼下银行6.65%的一年期贷款利息。如果再加上银行贷款的各种中间环节及附加成本,企业最后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利息费用甚至会超过10%。
与将资金放进银行获取3.5%的年利率相比,“高利”贷款与各种理财产品无疑是上市公司快速发财之路,更有上市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但是,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以委托贷款为主业而令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更加令人重视。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称,这与银行信贷控制、货币政策从紧有很大关系。
“高利贷”始于资金配置不合理
上市公司开展理财业务的理由一般都称,“公司自有资金较为充裕,这么做是为充分利用公司闲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收益水平。”
然而,这些闲置资金多半是因为公司在发行之初存在巨额超募造成的。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上市公司委托担保盛行,意味着资金配置的错乱。上市公司大多获得了超募,只要上市就黄金万两,这些公司获得了本不该获得的资金,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渔利。
截至9月初,今年以来首发上市的213家公司共募集资金1978亿元,其中1042.06亿元隶属超募资金。据了解,有些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已经出现越轨行为,深圳惠程利用定向增发的本应存入专项账户的4.52亿元先后五次购买中国银行吉林分行的理财产品,共获利息100.59万元。这种行为已经具备违规操作的嫌疑。
“高利贷”小心有放无回
上市公司热衷投资的理由不外乎是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保值增值,但上市公司各项非主业投资所蕴含的市场风险值得警惕。
据ST波导公告中显示,通过“委托贷款”方式,波导曾向青海中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放贷9000万元,年利率是13%,发放期限是2010年4月30日至2011年5月4日。照此利率计算,9000万元资金,一年的利息收入高达1170万元。而银行1年期短期贷款,年利率仅为6.65%,相比之下利润确实丰厚。但2011年5月30日,ST波导再次发布公告称,给予青岛中金创投的贷款应该于5月4日收回,但仍未能还款,将进行催讨。虽然最后于6月23日表示贷款和利息已经一并结清,但已延期一月有余,坏账风险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