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大股东消失症发作 A股僵尸公司批量出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4 02:01 来源: 华夏时报

  文/胡冰

  近年来,A股开始出现一些大股东低于5%的个股,这类公司中的大股东,要么一直不断地自我减持,最终逼近零持股,比如ST梅雁;要么因为出现重大恶性事件,被迫反复重组,最终沦为无大股东公司,比如ST广夏;要么因为主业遭遇困境,原大股东自动退出,新股东进来后不安心做生产,而是热衷于资本运作,运作来运作去,变成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新大股东持股越来越少,最终成为资本的玩物,比如四环生物。

  事实上,这种大股东消失症在海外市场并不新鲜。最近,港股思捷环球控股(HK0330)股价连续大跌,就是这种恶性症状发作的最新例子。根据港交所披露,思捷环球的前主席、林青霞的丈夫邢李源于2003年开始减持思捷环球的股份,最后一次申报减持是去年2月,一路下来邢的持股量已由42%锐减至1.79%,个人累计套现约212亿港元,可谓脱身及时。

  以往大家盼着全流通,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股东关心股价,与二级市场投资者甘苦与共;现在全流通了,少数上市公司大股东却玩起了消失,上述三家公司即是鲜活的例子。这类大股东消失症同样是一种治理结构不良的表现。

  事实上,A股市场存在一大批类似的公司,当然有些大股东的持股不见得少于5%。因为大股东不稳定、不作为甚至缺位,这类公司主业长期低迷,靠缝缝补补、拆东墙补西墙过日子;管理上似乎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业绩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经营业绩多年不见增长,这个样子,自然无红可分,也难以再融资,但老东家也不着急,要么等待时机,借资产注入炒高股价然后全身而退,要么待价而沽,等待新买家进场,将壳卖个好价钱;而平时,他们身在资本市场,不声不响,仿佛死了一般……因此,有人戏称为“僵尸公司”。

  这类公司的一大共性就是“壳”,是清理中、运作中、等待中的“壳”。在这方面,四环生物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这家公司上市18年,7次更换大股东,10次更换证券简称,主业从化纤转为毛纺品,由毛纺品、房地产转为生物医药产品,现在又准备转为煤化工。“7次重组7次变更大股东,十次更名,两度ST”,因而成为货真价实的A股重组专业户。

  别看这些僵尸股平时像只瘟猪,要死不活,但市场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僵尸往往顿时醒转过来,而且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妖股。正是受这种短期的暴涨的诱惑,让很多A股投资者成了“僵尸粉”,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豆腐不臭吃着不香”。

  在这类僵尸股中,ST梅雁是个另类。这些年,大股东一直不断地减持。看上去,目前该股股价每股不过3元左右,大股东减持似乎不合算。但复权后会吓人一大跳,这家1994年就上市的水电股,复权价竟然高达270.21元(9月22日收盘价)。大股东获利之丰厚不言而喻,现在赶上全流通的好时光,难怪急着全身而退。最近,大股东干脆连挂名的董事长也不干了,公司只得推出独立董事主事,算得上A股一奇。

  这些僵尸公司的大股东,真正的身份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对于那些一直不断减持的大股东,有人质疑很大的可能是替人代持,现在不过是适时套现,兑现他人的收益而已。而对那些长期潜伏甚至装死的大股东,其中有不少是趁本世纪初国退民进时进场的民营资本,这些股东或是在等待二级市场的环境好转,或是在等待自有资产的成熟,以便在合适的时候谋划重组,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这些大股东之所以能耐心地等待下去,一是因为A股市场养壳成本实在太低廉,二是熟悉内地股民跟风心理,只要等到市场好转,稍微放出一些利好,这些僵尸股股价就会一飞冲天。到时候,对于这些资本玩家来说,手中的“僵尸股”就不是廉价的壳,而是地地道道的聚宝盆了。

  海外市场也有上市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沦为垃圾股,不管大股东是否金蝉脱壳,由于监管严格,这些垃圾股很快就会被迫退市,不至于像A股这样,大批垃圾股变成僵尸或不死鸟,不仅不会退市,若干年后,还会凤凰涅槃,风风光光地回来。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