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酒跌停 拉响强势股补跌警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1 09:14 来源: 金融投资报本报记者 李果
分析师表示,三季报或成为强势股补跌的重要诱因之一。在山西汾酒昨日大跌的同时,不少强势股也纷纷大跌。而介入强势股的资金一般都立足中长线,因此强势股大面积下跌,说明中长线资金对市场失去了信心。
大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山西汾酒以一个跌停板开始了2011年四季度的“征途”。不仅如此,昨日A股中多只前期强势股纷纷出现补跌局面,如国中水务、新华百货、山煤国际的跌幅均在5%以上。就此情况,天相投顾策略分析师雄表示,估值高的股票通常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或受益国家产业扶持的行业,适合游资炒作;近日此类个股跌势明显,一旦整体估值向下与大盘股接轨,市场底部才会显现。
白酒板块估值拐点已现?
是什么原因触发资金在昨日集体逃离山西汾酒?《金融投资报》记者在数次联系山西汾酒董秘办未果的情况下,与北京某券商一位白酒行业分析师取得了联系,“我前段时间去参加过山西汾酒的经销商大会,昨日的大跌我估计与公司三季度业绩有关系,很有可能是业绩低于预期而率先引发机构投资者的逃离,继而被游资跟风。”
值得注意的是,在9月29日,平安证券却有一篇名为《山西汾酒-调研简报》的研报出炉。据该研报称:“ 2011年山西汾酒全年超计划几成定局,正为2012年蓄势。至9月中旬,汾酒省内、省外实现销售普遍完成或接近完成全年销售计划,我们认为,股份公司全年销售收入较年初41亿的计划增长约10%至45-46亿元是大概率事件。”同时,平安证券给出了“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
而昨日山西汾酒公司层面会否有“意料”之外的负面消息出台?“应该不会”,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我知道近期有机构去调研了山西汾酒,最大的可能性或是业绩方面出了问题”。
事实上,在一些策略分析师的眼中,白酒板块长期的高估值高股价表现,就已经为其后市的补跌埋下了伏笔。
以山西汾酒为例,该股昨日收盘价为65.01元,尽管较前期89.97元的高位有所回落,但和2008年10月28日的股价10.87元相比,依然高出近600%。而酿酒食品板块指数昨日6886.20点的收盘点位,亦在2008年10月28日收盘点位2439.18点的数倍之上。
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白酒板块估值和股价“双高”的情况下,券商机构在近期给出的白酒行业研报亦大多为“推荐”或“买入”评级,而沽空该板块的券商几乎为零。“通常情况下,券商如果集体推荐一个行业,那么说明该行业的拐点已经接近”,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行业的上涨往往出现在券商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
对于上述说法,在券商阵营里亦有持相同意见者——“第四季度券商对于白酒行业实际上已经不太看好”,上述北京券商人士表示,“在三季度一线、二线白酒股被券商集体推荐的情况下,四季度券商仅仅推荐了一线白酒,如五粮液和茅台,因为他们还有估值的支撑,而二三线白酒股,目前券商实际上已经开始回避。”
三季报或成为补跌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汾酒在昨日大跌并非个案,如山煤国际、烟台万华,广汇股份等在昨日均有大幅下跌的表现。尽管上述个股分属不同行业,但其却有一个共性,即属于基金重仓股。如山煤国际,昨日下跌7.28%,是继今年1月17日以来的最大跌幅。但据其2011年中报披露,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5家基金、2家保险、1家社保,合计持有5095万股,其中易方达系3只基金合计持有2000万股,社保一零二组合持有542万股,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基金重仓股。同样,烟台万华、广汇股份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席位亦多被机构投资者占据。
“在通常情况下,基金重仓股会有较好的股价稳定性,因此股价出现大幅补跌的最大可能在于机构开始减持”,一位分析人士表示。而长江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前期的强势股大都跌势迅猛,由此看来,强势股已开始全面补跌。强势股一般都是一些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中小盘股或者是一些想象空间较大的题材股,介入的资金一般都立足中长线,因此,这些股票开始大面积下跌,说明大量中长线资金对市场失去了信心,开始离场。由于这些资金目前尚有盈利或者亏损幅度较小,因此一旦失去信心,卖出就非常果断。因此,强势股补跌,跌势一般都非常凌厉,杀伤力非常大,对市场人气的打击也非常大,会加剧投资者的恐慌。”
另一个问题在于,这些个股为何在此时出现补跌?
渤海证券策略分析师周喜认为,三季报发布或将成为这些前期的强势股补跌的重要诱因之一,“特别是部分高估值个股将因其不佳的业绩增速而承受较大的调整风险”,周喜表示,“虽然我们预计四季度上证指数波动空间大致应在2200-2600点之间,但投资者仍需注意的是,所谓估值底是对中长期而言,毕竟估值底部是一个波动区域,因此短期对于判断市场价格的底部并不会具有太好的有效性,加之考虑到全球经济目前所处的糟糕环境以及国内后通胀时期经济增速放缓的预期,市场估值底部区域依然会受到市场价格风险进一步释放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