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华锐风电解约门暗藏四风险 危机处理能力欠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7:57 来源: 华夏时报

  恐龙智库高级风险分析师 雷鸣

  【恐龙预警】风险指数:★★★★★

  恐龙智库舆情监测中心监测显示,2012年5月8日下午,多名毕业生在微博(http://weibo.com)上透露,去年四季度和国内风电行业巨头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锐风电”,股票代码:601558)签订的“三方协议”,近日却遭到公司大规模解聘。

  据悉,多名大学毕业生于5月3日接到华锐风电人力资源部打来的电话,被告知可能被解雇。5月7日,华锐风电方面再次以邮件形式发出解约通知,称“由于公司内部战略方向有所调整,对相应招聘部门工作以及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数量进行了重新规划,招聘计划有所减少,公司人力资源部与相关部门沟通后,向员工提出解约,根据三方协议规定,公司一次性支付解约金人民币贰仟元”。按照华锐风电的解约通知上的要求,学生须于5月9日12点前在解约协议书签字后回复给公司。

  5月16日,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华锐风电人力资源部与4位毕业生代表见面。华锐风电方面表示,将按照三方协议来办,请毕业生们尽快办理解约手续,抓紧时间找工作,公司也会帮忙向相关企业推荐,但是公司方面并未答应提高违约赔偿等要求。目前大部分学生仍未在这份协议上签字,华锐风电也尚未对此事进行公开表态。

  监测显示,华锐风电是中国第一家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和销售适应全球不同风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大型陆地、海上和潮间带风电机组的专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大型风电机组市场占有率中国第一,已成为中国风电设备的第一品牌。2011年1月5日,华锐以90元/股的发行价登陆上交所,这一价格突破了主板市场20年来发行价的最高纪录。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为公司控股股东。

  据悉,自2011年开始,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华锐风电等风电领域上市公司的业绩随之普遍出现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华锐风电在国内风电整机制造市场上的份额也出现下滑态势。2011年全年新增市场份额首次滑到第二位。

  【风险警报】

  今年5月初,有关华锐风电大批解约应届生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由于业绩下滑、行业不景气,公司提出裁员、解约、减薪等应对措施,本无可厚非,但是,华锐风电在整个光电行业的低迷以及大幅下滑的业绩背景下的此番举动,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伴随着社会各界众多的批评与质疑之声,该公司的风险之幕已悄然拉开。

  风险之一:违约风险

  据报道,5月10日,随着华锐风电 “解约门”事件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山东、甘肃、黑龙江等地已经聚集了100多名被解约的大学生。对于华锐风电方面提出的解约方案,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不接受、不签字。他们声称,如果华锐风电不能够给予满意的答复,他们将进一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他们的权益。

  恐龙智库风险分析师认为,三方协议显然不利于毕业生维权,但华锐风电在此次解约事件中存在明显的过错和欠妥之处。

  第一,造成解约纠纷的这一情况的出现很有可能是公司决策、管理层欠缺周详考虑,从而作出误判,制订发展战略失误造成的。

  第二,华锐风电拖到5月份才解约,使毕业生重找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大部分签约学生仍未在这份协议上签字,并且向华锐风电提出提高违约赔偿等条件,显然2000元的赔偿额难以安抚大部分签约学生。一旦拒绝解约的毕业生们联合起来进行维权,极有可能将华锐风电推进一场轰动全国的诉讼之中,从而成为媒体争相报道,公众广泛热议的事件。就诉讼后果而言,不能排除华锐风电面临着败诉的风险,而一旦败诉,华锐风电不仅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更加严重的后果是,经过网络媒体对此事件的传播,极有可能使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信誉尽毁。

  风险之二:危机处理风险

  并没有表达出应有的歉意,解约事件发生至今已近一个月,面对外界的批评和质疑,华锐风电始终没有站出来进行公开的回应,也未对此进行充分说明与解释。对于已经激化的与解约毕业生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以挽回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恐龙智库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华锐风电在危机处理中严重欠缺风险意识,缺乏相应的防范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和加深了上述事件的负面影响。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遭遇危机可能是一种常态,无可避免,但是如果能够加强风险意识,重视危机,建立牢固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有可能会化解危机,转危为安。

  因此,华锐风电必须加强危机处理风险管理,如果任其发展,只会给公司带来更严重的危险。

  风险之三:行业风险

  资料显示,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我国风电产业在2007-2010年实现了“高速”发展,其装机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是,自2011年开始,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华锐风电等风电领域上市公司的业绩随之普遍出现大幅下滑。

  首先,国家为进一步规范风电行业的发展,收紧了风电项目的审批权,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风电并网标准,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风电产业的技术门槛,也增加了风机制造企业的成本。其次,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资金压力削弱了风机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再次,行业爆发式增长让风机产能开始过剩,厂商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导致风机价格不断下跌,企业毛利率也随之下跌。

  恐龙智库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国内风电行业在经历了之前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后,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银根紧缩等因素的影响,开始进入调整期。在整个行业陷入发展瓶颈之际,华锐风电也被席卷其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华锐风电不仅要承受企业自身的风险,还必须正视外部行业风险的应对。在行业发展遭遇低谷之际,不排除行业调整与洗牌的可能,因此,该风险也是华锐风电不可不重视的风险之一。

  风险之四:战略规划风险

  资料显示,华锐风电从2006年2月9日成立到2009年装机容量达 3510MW,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25.3%,位居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达 9.2%,排名第三,仅次于Vestas 和GE,一时间“大胆”、“激进”、“幸运儿”、“速成冠军”就成了业界冠之华锐风电的鲜明标签。

  据年报显示,2011年,华锐风电新增风电机组装机容量 294.5万 KW,相比 2010年度下降 32.85%,公司净利润7.76亿元,同比下降72.84%。201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为5675.87万元,同比下降87.06%。

  恐龙智库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虽然,受制于多重因素是华锐风电业绩下滑的主因,但不能忽视的是,在业绩及市场地位双双受挫的背后,反映出华锐风电在行业发展趋向评估以及制订经营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风电行业增速放慢、业绩下滑的势头2011年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在此情况下,仍然大规模招聘员工实属不智之举。此次“解约门”事件就是其发展规划失误,片面追求扩张规模导致的恶果之一。

  不断出现的消极事件令华锐风电似乎有些应接不暇,其实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而言,并非华锐风电时运不济,而是风险的关联特征使之不断产生连锁反应,以至于各种事件不断。而相信华锐风电除了上述风险之外,还会存在其他风险,当下之际,华锐风电有必要对其风险全面识别与分析,并对重点风险予以适当的应对措施,唯有如此,才是解决问题之道。(以上内容由恐龙智库提供)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