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宝钢副总楼定波或任上药新掌门 周杰让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11 03:3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陈时俊
履新还不到50天的新任上海医药集团董事长周杰,又将让位给新人。而这一次,继任者来自上海国资系统之外。
近日,记者从另上海的大型集团宝钢股份(600019.SH)处获悉,原宝钢股份副总经理兼不锈钢事业部总经理楼定波已确定“出宝钢,入上药”。除了将担任上药集团的董事长一职外,他还将在其股东上实集团和下属的上市公司上海医药(601607.SH)担任职位。
宝钢股份内部的一位管理层向记者表示:“楼定波去上药那边已经确定,作为宝钢最早接触市场的高管,楼定波的市场观念或许就是上药所看中的。”
7月10日,上海医药董事会办公室高级经理陆地表示:“上市公司方面暂时还没有听说这个消息。若真如媒体报道所言,楼定波将调任到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那么由于上药集团和上海医药上市公司本身属于两个主体,上海医药方面不太方便回答。”
“来自市场的势力”遭到清洗后的上药,或迎来新主。楼定波出身央企,却亲市场法则,这样充满想象的任命也让上海医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更为引人关注。
“过渡期”结束?
就在5月31日上海医药股东大会上,新晋董事长周杰一度被市场视为上药棋至中局的“救赎者”。
今年三月末,前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由于“工作原因”遭到罢免,随即伴随而来的是上药内部一轮又一轮的负面丑闻。财务造假、高管内斗、业务拓展滞缓……让这家知名的大型医药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之中。
而这其中,公司核心“掌舵手”的缺失,也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在此次股东大会上,有不少情绪激动的股民要求上药方面给出前董事长吕明方遭撤、前副总裁葛剑秋(微博)辞职的“真正原因”。而上药出席高管给出的简短回复并未能够安抚投资者的猜疑。
临危之际,原上海医药专司公司监事一职的周杰经票选接任董事长之位。而周杰另外一身份是上药集团股东、上海国资委下属上实集团的总裁。如此“自上而下”的领导交接,被视为上实方面急欲维稳“上药”的表现。
不过,自周杰继位伊始,其“过渡期董事长”的说法便一直不绝于耳。
目前,上实董事长滕一龙已届64岁,明年到退休年龄,上实集团总裁周杰主掌其位被指只是“时间问题”。而接任上实董事长后,周杰势必将让出上药董事长一职。知情人士表示,周杰接任上药董事长就是过渡而已,股东大会上的决心与表态的确很鼓舞人心,但真正落实“动刀子”改革之时,周杰或许已经不在任了。
另据上海医药内部人士向记者指出,周杰现在作为上实集团的二把手,行政的一把手,很多决断都是以上实的利益来考量的。“外界对‘周杰走,楼定波来’的传言如此激烈,的确很可能有这个情况。只是现在消息确实还未传至上市公司这边。”
央企来的掌门
选择宝钢股份的前管理层入主上实集团及上药集团,多少让业界人士有些吃惊。
相比此前离任的吕明方和现任董事长周杰均来自上实集团的“嫡系身份”,楼定波则是来自与医药行业关系甚远的钢铁行业,且宝钢作为央企也与上实集团作为地方国资委下属集团的背景有所不同。
隶属于上海国资委的上海医药,在市场化与资本运作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辉煌。“A+H股”上市成功、全国商业及工业领域布局初现,使得这家起步上海的医药集团成功打入全国三大综合医药集团之列。
然而,国企陈腐的管理桎梏并未从上药彻底被驱散。事实上,包括吕明方、葛剑秋等多名市场派高管最终“出局”,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问题。如今央企管理层进入上药,有市场声音担心,上药现今“轻市场,重行政”的思潮将更加严重。
不仅如此,前述上药内部人士还指出,宝钢本身也很特殊,是属于地处上海的大型央企。“通常很少有央企的人直接调到如上海国资委系统这样的地方国资里来,具体在行政上怎么走这个程序很值得关注。”
但出身央企的楼定波在宝钢内部则被视为“市场化”的代表,其将如何执掌上药似乎仍有想象空间。曾主管销售业务的楼定波在市场研判和内部管理方面的经验,或将能复制到上药集团的管理中来。
“吕明方领导下的上海医药走势总体向好,吕也希望进一步摆脱上实的控制,更彻底的市场化。这也正是吕遭到罢免的真实原因。而今上海国资似乎是与央企宝钢这边达成了某种共识,希望减少上实在上药发展中带来的‘阻力’。楼定波的空降或许就是这一变化。”前述知情人士表示。
根据前述宝钢股份内部管理层介绍,楼定波自2009年4月起任宝钢股份副总经理,同时兼任不锈钢事业部总经理。“他做事踏实,又聪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属于开拓创新型的干部,在宝钢股份公司中负责销售。”
“楼定波是宝钢地方公司的第一任老总,着手参与建立了南方公司,有长期与市场打拼的经验,可以说是央企中具有市场观念的管理者。而在管理方面,楼本人推崇现场管理,作风比较开明。比如,楼定波接手宝钢不锈钢业务部门后,第二年(2010年)就做到了宝钢全国业绩排名中的最优。”该宝钢人士表示。
而对于宝钢方面业已确认的调任消息,记者向上海国资委方面予以求证。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暂未得到有关回复。
(本报记者杨瑞法对本文亦有贡献)